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434讲 掉举散乱二用何别?

刚才讲到散乱的特别的别相,说特别的这个心态、心理状况,“令俱生法皆流荡故”。讲到这一句,下面接下来:

“若离彼三。无别自体。不应别说障三摩地。”他说所以啊,散乱这个心态作用很严重,离开了贪嗔痴这三种根本的三业以外,本身没有一个特别的作用。所谓散乱,都因为不是为贪而散乱、嗔而散乱,就是痴而散乱,并没有第四个,并没有另外的。所以不应该另外再创立一个学说。因为散乱心它是障碍了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最初的翻译叫作三昧。所谓三昧,三摩地就是正定、正受,因为散乱是障碍了正定、正受这个境界,所以,它是根本上从贪嗔痴三业的业力所产生的。跟着又讲:

“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现在提出一个问题了,第五条,他说掉举跟散乱有什么差别?这是佛学两个名词,散乱懂了,我们这个乱想叫做散乱了;掉举,也属于思想的不定啊,叫掉举啊,那么严格这两个范围,掉举,怎么样是掉举的范围,怎么样是散乱的范围,“二用何别”?这两种心理作用它的差别在哪里?我们必须要认清楚。

他说“彼令易解。此令易缘”,他说散乱它这个作用“易缘”(是下面一句),掉举令“易缘”,使我们很容易分解,就是分化了。我们一念,譬如说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怎么叫掉举呢?“易解”,好像还在念佛,有许多“易解”:

“嗯,现在这个念佛合于《阿弥陀经》的道理”,很轻微的,可是呢,慢慢就溶解了,把心态那个专定的溶解分散了,“此令易缘”。这个“易”不是容易的“易”,“易”是变异的“易”。玄奘法师是古代的人,当然是古文;拿现在白话文来讲,就很不同意他用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一用啊,这个世人(后世的人)的中文程度,自己中国人不懂中文的,现在这个程度就很难办了。那么,“彼令易解”,我们现在随便一看,那么掉举反而是使我们容易理解啊,散乱使我们容易攀缘啊,这样一看就糟了!他这个“易”不是指“容易”,是“变异”,容易变去了。他说掉举使我们容易变去了,溶解正定的心态;散乱就是使我们变去了这个所缘的境界。

“虽一刹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虽然看起来掉举是刹那、刹那很快一下,我们譬如念佛,念得很专一的时候,忽然一个思想过来,“嗯,我也懂了”,赶快就拉回来,回到那个正念,这个一种现象,轻微的跳动属于掉举;严重属于散乱,乃至念佛念得忘记了,光想别的事,想了半天,阿弥陀佛,罪过罪过,忏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不了几句,又想到别的地方去了,这个道理。他虽然一刹那之间,“解缘无易”,容易理解,容易使我们攀缘的念佛或者是其他修定的境界,没有变异,都没有变动。

譬如说刹那之间,我们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已经好几个刹那了,四个字哦,你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叭”(师弹指),好几个弹指了,一弹指之间有六十个刹那。那么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三个弹指,一百二十个刹那,可是这四个发音(指“阿弥陀佛”四字),我们连起来念起来,心里头没有乱想,这就是刹那之间,“虽一刹那。解缘无易”,也没有分解的,没有溶解的,也没有其他的攀缘,我们没有变动。

“而于相续。有易义故”,可是你连续念第二句呢,“南无阿弥陀佛”,念第三句呢,你念一百句,这个中间就来了,不能相续,每一句每一句串起来都一样,做不到的。

“染污心时。由掉乱力。常应念念易解易缘。”所以我们学世间的任何法门,世间法都是染污,使我们都染污起来,心理上容易染污,尤其不良的嗜好一学就会,它染污的能力大,人学好啊,做好事学好人不容易呀,做不到的。善的染污很难,恶缘的染污很容易。所谓“染缘易就”,我们中国佛教经常流行这个话,“道业难成”,这个道业就是善的。普通世间法一切都是染污,“染缘易就”,它容易成就,道业就难成。

所以,“染污心”,我们这世间法,“染污心”中“由掉乱力”,世间法的染污就靠思想多,思想越复杂的人,也可以说越聪明啊,因为他的掉举、散乱这个心念业力很强,有“掉”、“乱”的。“常应念念易解易缘”,因为普通人他念念之间,每一个思想,每一个思想,随时加上去他的理解,随时会变动自己的思想,这个中心会变动了,“易解易缘”。

“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系猿猴。有暂时住。故掉与乱。俱遍染心。”他说我们心思呢,普通人所以不能得定,就是散乱、掉举。那么学佛修行的方法,就是拿一个东西来召唤你,譬如一句佛号,我经常说念佛或者念咒子,就叫作“肉包子打狗”,要念成这样,“有去无回”!怎么说“肉包子打狗”?妄念一来了,“南无阿弥陀佛”把妄念打跑了,只有这一句,连佛号也空掉了,那你念佛差不多,心念就一路清净下来。这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妄念比方是狗,“阿弥陀佛”,对不起了,这一下抱歉,把它变成肉包子了,阿弥陀佛是吃素的了,“肉包子打狗”,妄念一来了,“阿弥陀佛”,妄念没有了,“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因为本身就是阿弥陀佛,极乐清净了,那就对了。

那么,这个是什么作用呢?念力。不是念,是“正念”的力量。譬如说等于我们人睡觉啊,夜里梦到被东西压住了,吓死了,身体也动不了了,有些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不管用,有些人说,“观世音菩萨”好管用啊。我也念“观世音”,有些人说“阿弥陀佛”、“观世音”都不管用,《心经》就管用,前两天有个同学告诉我,《心经》也不管用,“阿弥陀佛”也不管用,他说,我那么一身冷汗,就怎么办,后来我就叫“老师啊,你来救我!”“嗵”,它就跑了,他说“老师,您的力量好大!”我就笑,我说“我有屁的力量,你一个人被压着,我还没有睡觉了,正在那里看书呢。而且我也不知道,没得神通”,我说这就是你的念力,所谓自己这一股正念的力量一动。

“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心力强,能够制伏一切。注意哦,这一句话。所以你们要想求得定、得道,就是正念,那你为什么不能做到,你自信信不过,自信的心念力不够强。“由念等力所制伏”,正念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非常强,制伏了一切。你说这个外道啊,什么人被符咒迷着了,有些迷魂阵啊,什么幻术很多,有一点哦,假使有一个人念力非常强的人,他也不学佛,不修道,你一画符念咒子,你到他前面一点都没有用,他念力特别强,“我什么都不信!”一切不管,他一点办法都没有,魔鬼对他也没有办法。

那么这个证明什么?一切众生心念念力有这个作用。所以学佛要正念提起,立刻成就,没有什么难,我们之所以说,“哎呀,我学佛几十年,修道几十年,毫无所成”,对不起,你都在贪、嗔、痴、慢、疑,在“疑”中,一边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晓得有没有用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呀,这能够往生?我看看还靠不住吧?管它妈的!不要乱想,还是念吧”,都这样在搞的,心念信念是一点都没有,理不清楚,心力也不够坚强。

所以“由念等力所制伏”,那么,这个掉举散乱被你正念的力量制伏了,等于那个猴子乱跑,我拿个绳子把你拴住,绳子还不要放太长,太长猴子还是跑来跑去,收得很短,吊着脖子,在这里它不动了,它动不了了,这是念力把它制伏了。“有暂时住”,暂时就是停在这里,所以你们有时候读到,哎呦,学什么法门啊,念个咒子,起什么作用啊?有些说我跳起来啊,你跳跳看,有些时候,念了一个咒子跳起来三尺高,我说现场表演,你跳三尺我跳四尺给你看,假设你跳跳不起来不要再吹牛了,说我那一天跳起了,现在跳不起了,你自欺欺人,我听到说他悬空坐着,还有人说我是悬空坐着,头顶顶在上面,下面没有,我说哪一天啊?你看到我了?我说没得这回事啊,不要瞎扯了、乱搞。你说的那不是正念。但是你得了正念就是跳得起来,悬空坐着是暂住,你不要认为是神通是功夫。为什么?心念的力量做得到的。

所以我常常说,我亲自看到一个故事啊,这个是亲自见的,是在湖北。有一年经过那里,跑一个地方看一个庙子,神庙,那个时候我们都同你们现在年轻,比你们调皮了,哪里有道的人,管它男的、女的,老太婆、老头子就去拜门了,就去学。说那个人会飞鸾,那你们就没有看到过了,不是一般的扶鸾,扶鸾叫作扶箕,那个叫飞鸾,那个都很大,飞鸾是怎么样呢?这个大殿上,那个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关公,那个菩萨很高哦,那很威严的,大殿也很高很大,在中间,菩萨前面很大的那个毛笔吊了一支,悬空吊下来,就是这一支,一条绳子这样子,这样放在上面,这里磨了一大缸的墨都在这,这里堆了很多的白纸,那都是大张的纸哦,宣纸一张一张不裁的,堆了很多。这里又放了很多的条子,条子每一个人,张三、李四、王大娘、李二妈这些人,每一个人问的问题了,谁都不知道,我心里问什么问题早就好几天摆在那里许愿,许在那里,然后大殿子香烟缭绕啊,蜡烛透明啊,然后门关了,一个人都没有,这个笔就悬空在上面。

这个山门外,大殿山门外,远远一个旗杆子,一个旗杆很高很高哦,足有好几丈高,高得头还要仰起看,上面挂着幡,布幡就是绸子,白绸子啊,红、黄、蓝、白、青这个幡就吊着很长哦,一个个足足有好几丈,那个旗杆我想想总是七八丈高,布啊,在那里飘,那一天也没有什么风,外面跪着的人手里都拿把香啊,那大概都得定了,祷告。那个时候我看,没得散乱,因为有“肉包子在那里打狗”嘛,菩萨要来呀。这一下就一下看到,没有风哦,那个旗杆子那个幡啊,旗幡那些布绸子啊,好几丈这么长,动起来了,转起来了,那真奇怪哦,哎呦,风吹动吗?没有!它就动起来,自己会打结,那个绳子啊自己打起结来了,那些人内行的说,“观世音菩萨到了,这是观世音菩萨的结”,关公来的,什么人来的这个结不同。这个结一打,大家赶快跪哦,大家都跪下来。大殿的笔就动起来了,那个笔啊会动,这个绳子自己动起来写字。这看了真吓人啊,很神奇哦!

那你研究研究看,是散乱还是失念?还是什么东西?动起来了,“哗——”就字写,关公来了,那个威风大了,那个笔力量大,那个字飘的力量都很大;观音老母我们妈妈来了,他很慈悲的,那个布是慢慢地飘,在打结,这是观音老母来了,大家心里都很恭敬,很亲切,那真是妈妈来了;关公来了——爸爸来了,那个威风大了。那个结子,每个人的问题都给你答复了,当然也没有人拿条子给它看,你要问什么都答复了。完了以后,那个绸子一样打起结啊,又飘了,又动了,“要送驾了,送驾了!”都跪下,烧香哦,都跪下头都不敢提,菩萨也走了,他那个结自己打开了的哦,不是人上去打开哦,那个东西叫飞鸾,扶鸾的那个鸾,这种很神奇吧,你看到你还非拜门去皈依不可,我看了三次。你信不信啊?我说当然信啊,皈依不皈依啊?这个是精神作用,它就是佛说的共业。但是,至少有没有鬼神?绝对有,我也相信,“自他不二”。非我所求,我所求的是道,不求这个。那么也看到了,也看到奇怪了。

这个山门后面(庙子在山上),后面这个门,这样一个门,后面山门打开呀,没有路的,有一点点山坡岩石了,这个岩石有多宽呢,比这个台子宽一半,这个后门一打开就是走到这里,下面就没有了,岩石下就是悬崖,不少于万丈也很高哦,掉下去不要说没有命了,骨头也不剩哦,那个骨头要跌断的哦,那不得了!可有天晚上,就看到那个信众很多。我们台湾现在讲“信徒”了。我很讨厌现在讲“信徒”,那是基督教的话,这个和尚叫做“牧师”,牧师是赶牛赶羊的,那个信徒就是那个;牧羊人嘛,那为什么叫“牧师”啊,牧个什么人?我就不受你牧啊,牧牛牧羊叫“牧”,我为什么受你赶,信徒?为什么“信”变“徒”啊?佛学就叫“信众”,这是很平等的。

现在佛教也叫“信徒”,我一听到就头大,所以那个地方也不叫信徒,叫“信众”。有一个信众说晚上送神了,要走了,菩萨那叫什么菩萨,我忘记了,我站在那看,当然我看的时候不那么傲慢,并不那么看,很规矩,他们合掌我也合掌,也很恭敬,诶,鬼神嘛,就是个土地公也值得我们恭敬啊,他比我们行为好,他才当得了土地公,他才当得了里长,就我里长也选不上啊,当然他也值得恭敬哦。你不要说,哎呦,土地公我看不起,你才混账呢,他也做善事才能当土地公,你应该恭敬他。你跟他学不跟他学又另外一回事嘛,人家是好人嘛。好人都值得恭敬,土地公也是好人,我都很恭敬,我就看看那是什么神?哎呦,要送驾了,大家合掌,然后合掌。现在叫“一贯道”啊、“三贯道”啊,那都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的了,要合掌,有些讲道家的这叫作“结太极图”,你们有些学手印的这样合掌,也是个手印。这是个阴阳交,合掌,信道的啊,信佛的人合这个掌,反正乱信的合这个掌,管它哪一掌,反正恭敬就对了嘛。

哎呀,忘记了放鞭炮,这个很严重哦,按大陆上所讲:“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众笑)“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众笑)这烧香就“叮”敲磬,那为什么说“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赶快放炮!大家急了都忘记了。有一个人就拿着那个鞭炮“我来、我来”,就拿一串鞭炮把后门一开,咚、咚、咚、咚地跑出去站在那个地方放炮。这时候大家全堂都傻了,一个人都不敢讲话,吓疯了,我也看疯了!鞭炮放完了,他回来了,这下大家都……“哎呀,菩萨神明啊,有灵啊!”“什么、什么、说什么?”他说“来、来、来,你看……”,那有一个朋友带我去“你看,你信不信?”我说绝对信。真是菩萨帮忙,后门没有路啊,他一股精神就去放炮,在这个地方门一开了,后门走两步就到了悬崖,就要掉下去的,可他站在离后门一丈多远的地方,站在那里放,是在空中站着的!这个时候天是黑的了,看不见,他就站在那里。大家看他跑出去呀,那不是要被吓疯了嘛,那还不跌死在下面啊!诶,他点燃鞭炮“噼、啪……”就在那里放,放完了,他跑回来了,他站在那里嘿嘿地笑,大家也嘿嘿地笑,这下心都落地了。那真吓着人了!

所以,菩萨我也相信,不过我更相信是念力的作用,唯心所造,神通也就是这样来的,是看你的心力坚强不坚强,当然很难了。修到这个是念力,这就是我亲自看到的事。与你们那么修道,看到一点,头上放个光,你就赶快跪下来!那我就不那么轻易干,我要搞个清楚,你说是活菩萨来的话,我不一定拜你为师,我怎么晓得你是菩萨还是魔啊?当然,假使你是人来,可以谈谈。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念力可以制伏这个散乱、掉举心,暂时可以定住,它有那么大神通的力量。所以,一切一般所谓讲神通呀,神通不是在他,而是在你自己,你有“精、气、神”神而通之,就是“神而通之者谓之神通”。并不是另外有个怪东西,就是你的心念的力量,心念它本身就具备了精气神嘛。

以中国道家的道理来讲,所谓太极就代表心性之体,“太极涵三”,它包含、内涵有三种,哪三种呢?精、气、神嘛。那么,拿佛法来讲是“法、报、化”。“精、气、神”换句话说也可以叫作“法、报、化”,就是它本身就有这个精神的力量。这个太极是代表心性之体,心念的力量,它本身具备有这个功能。所以,你心念专定了,它就到达。

那么,这一节的结论,是两句话:“故掉与乱。俱遍染心”。所以,掉举跟散乱,一切染污心里头它都有,凡夫嘛,凡夫的一切染污心不在散乱就在掉举中。那么,什么时候掉举、散乱没有了,才能得正念、得正定。得定呢,定就是钉,打一个钉子一样,把它确定,钉在那里不动,叫作定。那么,这个时候当然没有散乱、也没有掉举。这一段“散乱”,我们讲得很散乱、很吃力。现在散乱讲过了。

“云何不正知?”,这是大(随)烦恼了。“正知”就是正智慧,有“正知”——正的知见。佛学所谓讲“八正道”的正知、“正见”,不得正知见是什么来呢?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这是专门对修持讲的心理,什么叫“不正知”?譬如我们念佛,你要观佛,老实讲,我所以说,劝大家学净土的,你至少要对“净土三经一论”,也可以讲,三经一论、乃至四经一论、乃至五经一论搞清楚哦,《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先要弄个清楚。今天我们还同时再补充,《无量寿庄严经》,这是学净土最重要的,也是佛法最重要的。学净土的重要,学佛法的更重要。你说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怎么形成的?前因后果,包括一切佛学的道理,修正观的,《无量寿庄严经》里面都有了。

就是说你念佛,现在我们普通是“持名念佛”,只念佛的名号,只叫他的名字了。老实讲,叫他的名字是要懂啊,不懂的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把你叫,叫得很头痛啊。假使有一个人,跟着我们后面,一天到晚“老师啊、老师啊、老师啊”,你说讨厌不讨厌?那是神经病!那么为什么要念佛,这个理要懂。

要观想呢,譬如修白骨观;参禅呢,或者你修曹洞了,或者学临济,你这个理,所观的境界,这个理一定搞通。尤其学佛,先明理再来修行。你不明白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拜拜、为什么吃素,佛告诉你,是正信不是迷信哦。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