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437讲 二十随烦恼

讲到这里,有位同学,人不能偷懒啊,马上来跟我讲,“如是二十随烦恼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他说中烦恼、小烦恼同大烦恼,这三个都是假有,他说你只讲了三个?我说讲三个够了嘛,就放逸一下,何必那么紧张呢?举例子应该就晓得了。现在我们还是不倒转来,“不信,懈怠,定是实有”。确有这个作用,力量大,“教理成故”。

“掉举。昏沉。散乱。三种。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理教。如前应知。”

所以“掉举。昏沉。散乱。三种”,这三种啊,掉举、昏沉、散乱。“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理教。如前应知”,这三种,掉举,比如说我们打坐的人才用到这个心理名称啊。昏沉,普通人哪里晓得什么昏沉啊,累了就该睡觉了,爱睡也没有关系啊,而且越睡还越健康啊。除了你有个睡病,犯了睡病的一觉就睡过去了,那也无疾而终也不错。昏沉、掉举同散乱,这三种现象。

这三种现象,“有义”,有一派认为,“是假”有,因为是你修道的人所产生的现象,建立这么一个心态。“有义”,有一派的理论“是实”有。或者认为不能够那么讲,有些人天生头脑昏昏爱睡觉的,昏沉,永远不清醒的,我们看相也有了,像某人睡眼,醉眼,那个眼睛一天到晚都在睡中一样。不过我也看到一位老朋友,历史上也有,当年,几十年前的也看到一个人,他真的都在睡觉,一位老先生,随时睡,坐着跟你讲也睡,他就睡了,就低头睡,可是你认为他真睡了,糟糕,你讲什么他都清楚。

所以,在北洋军阀的时候有一个山西的一位督军,他爱睡觉,在前方指挥作战,还要人抬他去作战,坐在那个轿子上,滑杆上,这样抬着作战,哪个地方打败仗,他眼睛就睁开了:“哦,那一边怎么样?”他都晓得,可是他真在睡,的确有这种人,这种人大概前生是修无记定、昏沉定来的。你说他真昏沉吗?他全清楚;你说他全清楚?那个现象就是昏沉。所以,有一派认为,掉举、昏沉、散乱这三种心理现象,认为这是假有,是我们修道方面的人有这种情形,假使普通人的心理来讲,这个是假的。所以有一派坚持认为,普通心理里头也有,心态现象是实的。那么这个两方面所引用的佛经的“理”,它的理论,逻辑道理,“教”,经教上所说。“如前应知”,同前面讨论过的大概知道了,我们举个例子,大概知道了。其他,所谓知道了,要我们自己去研究,去思考。

“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这二十种随烦恼,是与生命同来,只要这个生命来,一有思想,它就有这个作用。所谓烦恼,有俱生烦恼;有些后天加上的,第六意识分别心所起的,年纪越大,知识越多,人生的经历越多了,年纪老了,分别心就厉害了,这个观念,染污的厉害了,就分别厉害了,是非善恶等等。有些是俱生来的,有些是分别心来的。他说“二十”烦恼,通于“俱生”,它本来有这个根,起的作用是分别心来的。

“随二烦恼势力起故”,所谓烦恼,我们这个妄想烦恼哪里来的?一种是与生命俱来,人有思想,思想里头就有这个东西。那么,它靠分别来,心有分别。所以,此心无分别,一律平等,烦恼就清净了。

“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他说这个二十种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十种“展转”定不起故,互相在轮回——“展转”,这个心理、那个心理,那刚刚发了脾气,等一下越想啊,“哎,你问我借钱,不想借。不过你勉强问我借,我怕你,只好借给你”,这就是有忿恨心了。可是呢,借虽然借了,越想越心痛,悭吝心又起来了,所以说“展转”而起,那么,又说“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每个心态归每个心态,不是互相关联来的,因为“互相违故”,这个要大家去思考了,我不举例子了,举例子讲不完,太多了啊。互相就是矛盾的,违背的。

“行相粗猛。各为主故”,为什么呢?讲它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与小随烦恼互相违背。因为它的这个心理行为的形象,拿现在来讲,心理行为的那个心态、那个现象是“粗猛”,很粗显,很有力量,“各为主故”,每一个心理的作用,各自独立地成一个单元。看得很清楚了,自己现在是什么心态就知道了。

“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譬如中随烦恼,我们的“无惭”“无愧”,譬如说像我们平常作人,一天不会有脸红的时候,自己觉得都很对啊,没有错,无惭无愧。“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除了真正有修养学佛的人,反省自己今天没有一点进步已经惭愧得不得了,可是这种修养高深的人不多。普通一般人,这是当然的,没有进步正好休息啊,最好多休息休息才健康,多偷懒更好啊,没有什么叫惭愧。所以,这两种“无惭”“无愧”心,同一般人平常是善心不具备的,那就是不善心具备。“随应皆得小大俱起”,所以,无惭无愧的心理随时都有,没有走上真正的善道,没有惭愧心是应该的。所以,他说小随烦恼、大随烦恼中间都包含有“无惭”“无愧”的这个烦恼作用。

“论说大八。遍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那么根据《瑜伽师地论》来说,大随烦恼八种,遍满一切染污心中。我们凡夫都在染污心中,所以它互相为因果,小随烦恼里头,大随烦恼里头,都含藏的有,“皆容”,“容”,包含在内,同时起来的。“有处说六遍染心者。昏掉增时。不俱起故”,有些地方说,六种遍染心里头,昏沉、掉举多了,不会同时起来。“有处”,这些等后再讨论。

“但说五遍染者。以昏掉等。违唯善故”,他说另有一派的说法,没有说“六遍染心”,是说五种遍染,以昏沉、掉举这两种现象(心态)违背了善法。所谓善法,我们修定要得定,清净其心,这是真正的善法。因此,它属于“五遍染”心里头。

“此唯染故。非第八俱”,这个“六遍染心”是讲第六意识;“五遍染心”是讲前五识。这个大概,过去大家从根本上连续下来,听《成唯识论》就知道了;如果中间插过来的朋友同学们,那就麻烦了,万一有空,就去找他们这几位出家的朋友,他们也许有时间,约个时间,你们几个或者大家办一个小班,可以研究研究。我相信他们基本这个能力有了,会告诉你们。

“此唯染故。非第八俱”,昏沉、掉举这个现象,是后天染污的力量,不是第八阿赖耶识里头的。因为第八阿赖耶识是无覆无记,没有这个东西。第八阿赖耶识要进一步讨论就很严重了,那么我们下面一路下去,后面第七卷、第八卷跟着就来了,专门会讨论这个很细的。所以,现在简单地把这个文字大概了解过去。在这里讨论啊,必须我们要先讲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卷去了,后面有专门的讨论。

“第七识中。唯有大八。取舍差别。如上应知”,所以第八阿赖耶识,没有昏沉、掉举等等现象,第八阿赖耶识不是道哦,那是凡夫心理;那么第七意识呢,这个末那识,与生俱来的我执里头就有八种大随烦恼,这就是个性,有人生来脾气就大,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第七识就是个性,我们现在生出来我执,这是我。所以,第七识末那识普通叫作“俱生我执”,与生命俱来的,这是普通的,不是专门属于佛学唯识的。

我们任何一个人,只要有生命一来,就有我,乃至一个婴儿刚刚生出来的孩子,他也有我啊,他的第七识是有,婴儿肚子饿了晓得哭起来,难过他也晓得叫、哭了,不过婴儿有的时候哭是笑,我们大人搞不清楚,把笑也当哭,哭也当笑在那里,婴儿没有第六识哦,他没有分别心,还没有分别心,即使是有,也是很少很少一点点第六识,那个不叫作第六识,第七识就是意根,第七识就是我执,一有生命了就有。在第七识中,你看一个婴儿,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啊,它与生命俱来,就有心理作用。所以有些婴儿脾气大,有些孩子们光睡觉,他懈怠一点、放逸一点,有些婴儿生来很聪明,这个百态要到妇产科,小儿科去研究了。

你去看看,观察每个婴儿,调查那个个案,真的要研究唯识啊,你要研究众生心理,现在到了科学时代,硬要来统计调查,你就搞清楚了。光这样说理论、理想啊,那很可惜了,佛教佛法这个最高深的心理学。

所以第七识里头,只有八种大随烦恼,这个取舍之间它的差别之处,要我们自己去研究。那么,这个取舍我们懂了,晓得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修哪一种法门要紧,去自己这个染污心,这个差别,取舍之间要搞清楚,要转变这个习气,“如上应知”,也同上面这个理论一样,应该知道了。

“第六识俱。容有一切”,第六意识里头,二十种随烦恼、根本烦恼,反正一切都有,一切都有。注意哦,不只烦恼,善法里头也有。我们有时候思想就在一念之间,突然要作个好人,这一念转善了。第六意识你不要看它不起哦。所以有许多修行人,唯识搞不清楚,光听到说,妄想空了、烦恼空了。烦恼、烦恼,有时候并不烦恼,烦恼也是个好东西哦,第六意识。

所以,一定要第六意识“不思”,完全没有思想了,第六意识把它关闭了,那不是道哦,那很严重哦,那是昏沉定。那是畜生道也是“道”,变猪了,没得思想了的。所以,第六意识很重要的。

那么你说妄想空,妄想本空啊,烦恼怎么去,烦恼你去不掉哦,等于李太白,李太黑的哥哥叫李太白啊,他的诗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你想去掉烦恼妄想这个心念,它也是分别心,它也是烦恼。这个观念,是因为你听了佛法以后才有的,见取见,搞错了。但是,你说那不要去妄想,烦恼自断嘛,也错了。那这个中间怎么办?取舍差别,就看你的智慧了,所以要分别清楚了,分别到了最后,到了无分别之地,才是佛法的智慧境界。智慧哪里来?分别来的。不分别你怎么晓得善恶啊,你说我,“哎呀,不要起分别心就是道!”那我把大便当豆腐给你吃,可不可以啊?你说你“出家人不起分别。”当然我以前听过一个笑话,有一个和尚吃荤的,到了居士的家里去,因为他学密教的吃荤,所以这个居士问他“师父啊……”,不敢确定啊,晓得他学密教的,修密宗的吃荤也可以,“师父啊,我去给你做饭去,究竟荤菜啊素菜?”“出家人哪里有分别,我没有分别心”,很妙,讲得很高啊,换句话你赶快把荤菜都拿来吧,啰唆个屁呀,出家人哪有分别心啊?随便、随便,那当然下一句最好是荤菜了。这个就是讲笑话。

所以,这个分别心,烦恼妄想,这个道理要搞清楚。天天想坐在那里去妄想、去烦恼,你永远得不到妄想空,永远达不到烦恼清净。所以,我常告诉你青年朋友们,你们学佛啊教理不通,不要乱去修行,学密宗、显教、禅,禅个什么?许多人学禅宗,什么叫曹洞啊,什么叫临济啊,临济宗是讲什么东西啊,曹洞宗是讲什么东西?什么是云门、法眼?影子都没有!我一辈子还没有讲过禅宗呢,那你怎么懂啊?没有办法的,打打坐以为是禅了,心里有一个清净,“哎呦,我好清凉了”,你那个清凉就是烦恼,那一念清凉就是根本烦恼“贪”,就是贪,真的哦,有这样严重。那说你不清净对吗?更不对。可见这个难了,当然不要说多了,吓死人!越学越不能动了,是吧?其实什么都对。

所以第六识里头,你不要看不起,刚才讲那么多,你不要看不起第六识,第六识也不是你的冤家。现在我们懂得在这里听,“这个对,这个有用处”,全靠第六识,没有第六识你能懂?对不对?所以,第六识善、恶二法,非善非恶法,包括一切法,换一句话,烦恼妄想不是空啊,在于“转”,就是那么一转,转识就成智,转烦恼就是菩提,就看你这一转,转得过来?

所以,以前年轻的时候爱开玩笑,人家问我们“哎,佛法怎么学啊?”就引用《西厢记》那几句话,给他讲“临去秋波那一转”就是佛法,就是看你这一转,怎么个转法,你转不过来就转不过来,诶,你若转过来烦恼就是菩提了,经典也告诉你。可是,你转不过来不要吹哦,烦恼就是烦恼,菩提不起来,越菩提是越烦恼,因为学佛了,增加很多烦恼,没有学佛以前还很痛快,学了佛以后,这样不能做,那样不能做,修了道以后很多烦恼加上来了,这就是染污。

我的老师,我的袁老师告诉我,他说“怀瑾,我告诉你,世界上什么魔都不要怕,有一种魔没有办法的,降伏不了,佛魔,就是佛魔障”,那真是没有办法,一脸佛气、满口佛话,见人就合掌,一脸佛相“鬼相”,都不对的。本来不着相,谁让你搞这个?所以,要了解,现在讲了半天的空话,强调第六识不是坏东西,“第六识俱。容有一切”,善法也靠第六识修成的,它是个先头部队,第六识不转,你阿赖耶识、第七识“我执”能够转得了啊?转不了的!

所以“小十粗猛。五识中无”,小随烦恼十种,太粗了、太猛利了,在前五识里头,可以说没有;前五识,眼睛看东西,其实这个讲法只是基本上告诉你,前五识也有,因为意识带领它的。譬如我恨这个人,那个眼识看到他,眼识也带着,不是说没有,不过它听后面那个意识在作主,严格讲眼识本身没有这个错,但是它受第六识意识老板的影响,它会起作用的,这里是在基本逻辑上告诉你。

“中大相通。五识容有”,中随烦恼,大随烦恼,它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很密切。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里头,差不多都有。

“由斯中大。五受相应”,所以,由于这个道理,逻辑你也懂得了,中随烦恼、大随烦恼,都记得了?再帮忙众位讲一次啊,中随烦恼是什么?无惭、无愧,大随烦恼有八种,就不报名称了,要记得哦。有时候我假装起来忘记了,有时候我是真忘记了,但是我马上可以把它抓回来哦,要真考你,我自己一用心就把它抓回来了。这个意思就是希望大家练习提到那个名称就知道了,你这样修持,每一天自己检查自己心理状态就清楚了。假使连名称都记不得,你就没有办法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就非真修行了。“修行”则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这个定义要搞清楚。所以,有时候我常常故意问你们这个叫什么?要注意。

现在说“由斯”,由于上面讲的道理,“中大”,是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五受相应”,什么叫五受?苦受、乐受,就是不苦不乐——舍受,忧、喜。受就是感受,我们人生一天,都在这个感受中,这个肉体的生命活着的时候更厉害啊,不是快感、快乐就是痛苦,这两个是很明显。今天譬如说,我头昏了、头难过了,感冒了、身体不舒服了,或者听到一个朋友生病了,或者家里有一个什么事,心里就忧,忧就是苦,都连到这个感受很难过,舍很难哦。舍也有啊,“舍”,有些人的个性,我们有时候喜欢“报喜不报忧”,听到好的事情,记得很牢;同他有关系啊,没有听见,那也是凡夫之“舍”,所以这个是感受。

他说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五受相应”,这个“五受”要注意哦,尤其我提到“五受”,现在详细给大家讲,大家在修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讲句老实话,大家没有检查清楚。平时你们单独想问我,我实在太忙,而且我很痛苦,我刚才跟朋友们讲了,跟你们处长大家谈了,我说我平常跟那些学长,我有个最大的缺点,我说我没有耐心教那个初学的,实在是不耐烦,这就是我的缺点,真的缺点。要检查自己,不要对自己客气,这个缺点是你高明而不能平凡,是不对的。这个缺点属于“憍”,真的哦。坦白自己的罪过,不要诸位斗争我,我自己就坦白了,就是这个字——“憍”。这个憍是什么呢?“憍贵堕”,也是“憍”,是一种堕落,叫作憍贵堕。所以你学问好了,自恃太高了,就属于憍贵堕,不可以。所以有许多人,学一点佛法了,自己不能够合群,不能够跟人家相处在一起,看不起别人,觉得他差劲,这样就马上就堕落了,就属于憍贵堕,自我鸣高,就是我刚才讲的。

这为什么要提到这里?所以,你平常单独问我,我懒得讲,实在事情也太忙,与其跟你两个婆婆妈妈说了大半天,反反复复,我一辈子几十岁了,头发也说白了,人家叫我教打坐,我很痛苦啊,我说那两个腿是这样盘、这样放,不晓得说了几千万遍,天天说那个,我已经变成录音机了,多难过啊!所以,有时候我说你问问他们,我想想他们的心情也同我差不多了,天天教你盘腿:“第一就是这样盘,第二这样盘……”,差不多了他们也想逃了,要逃的最好办法就是去涅盘,一捏就走了,就逃走了。

所以现在对大众讲,你们有时候修行念佛也好,打坐也好,为什么觉得自己烦恼不上路啊,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啊,落在什么地方知道吗?不是你们妄想烦恼问题,是你们落在五受境界,感觉坐在这里很清净,贪图清净已经给“乐受”抓走了,着了嘛!着相了!懂了吧?这一下听不懂,你再单独问我,对不起!我就不讲。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