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成唯识论》卷六还剩下总结论。总结论讨论起来,大家会很难受,因为这个属于八识逻辑的分析,比较细密。在我们一般人的习惯,会听得很茫然。所以我们现在先把卷七解决了,最后倒转来,再来讨论啊。
卷七开始就是第257页,是研究我们心的心意识的作用。上面已经讲了二十种随烦恼。现在开始讨论有四种“不定”的心境界,属于不定的四种心意识境界。这个现象并不属于烦恼,但是也不算是(善心所)。换句话说,不好、不坏,看你怎么应用它,这是第一种“不定”;第二种“不定”,这种心态是经过修持很容易转化它,它没有那么顽固的。这是四种。
“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颂曰。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现在原文讲“已说二十随烦恼相”,上面一卷里头烦恼已经讲过了,二十种随烦恼的心理现状已经讲过了。现在开始讨论心所里头不定的心态有四种。“其相云何”,它的法相,唯识的佛学的名词叫作法相,我们现在讲的是心理的现状、心态,“其相云何?”它的作用是怎么样的?
“颂曰”,“颂”就是佛经的一种文学,是把复杂的归纳起来,变成诗歌一样,容易背诵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虽然玄奘法师想尽办法,把这个科学的哲学的变成文学的,但是这种如果说是诗的话,背诵起来比什么都痛苦,跟联考一样的难受。他说不定的有四种,一种是悔,一种是睡眠(等于我们睡觉),一种是寻,一种是伺,这四种心态属于不定,这是总结论“寻伺”里面“二”,这两种,“二各二”,每一个心理现状的下面分两部分,就是这样。
“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论曰”,现在《成唯识论》讲,“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我们人的习惯睡眠,在佛学并不认为睡眠那么重要。睡眠只是人的一种习气,是一种习气所形成,不过这种习气也蛮严重的。所以,修道真得定以后慢慢转化了——变化气质,“变化气质”,是中国儒家综合了佛家道家的一句名言,“变化气质”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气质”是生理四大所带来的,硬是身体气质,“气”是一个东西,“质”,指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都要慢慢把它转化,(转化)以后,就没有睡眠,这是我们现在要讨论到的。
所以这个悔啊,我们这个后悔的这个悔,我们人一天到晚做很多事情都在悔,就是一边做一边在埋怨。就像我们普通讲,做哪一行怨哪一行,想想换个工作,换了工作又讨厌了,都在悔中。“昨天这个事情真后悔!哎呀,我觉的浪费了好几年,浪费了没有念书。”那你现在开始吧,“现在没有时间”,过四、五年以后,“哎呀,又可惜了!又浪费了”,天天在后悔。一个悔、一个眠(睡眠),一个寻、一个伺。
“寻”等于是寻找,心里到处找一个东西。譬如我们学佛修道,信基督教,打坐、学各种的功夫,都是要找一个好奇的;“伺”,好像没有寻找,但是在等待、希望。这四种心理。
“于善染等。皆不定故”,它究竟是属于善,或者是不善?染,下面这个“染”,染污,并没有叫恶性。染污,使我们本来清净的自性,受了污染。那么,不是污染,归到本来的清净圆明,这就是至善的境界。所以“悔眠寻伺”这四种心态,依善法,乃至于染污法,都是不一定的,所以它属于不定的心态。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为什么叫它不定呢?有个道理,譬如有一个法相学,唯识里头有一个心态,有一种叫“五遍行”,大家应该记得这个名词,“触”,就是同外在的感受,“受”、“想”、“思”这些等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等等,八识里头都是遍满的,都有,不只是第六意识,八识皆充满的。这四种心态“悔、眠、寻、伺”等等,不一定是充满的,所以它是不定。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也不像欲界这个“欲”,“欲”并不是只包括男女爱欲的“欲”,广义的“欲”很大。譬如我们想修道成佛也是欲,这不能说不是欲,不过要把它变一个心态来讲,要想自己超越、升华,也是欲,想学问好、想懂得多,也是欲,不过在比较上是一种叫作好的欲而已。所以,欲界地完全离欲,这是真得定、得道了。想求一个定境界,就是大欲,也是欲,有一个道的境界,所以没有离欲以前,对这个道,还没有影子呢,以有欲心来求道,那都是一个偏差的路子。不过在佛法里头有时候,是拿欲来引导的,是一个教育法,譬如《法华经》上所讲的,“先以欲勾牵,渐令入佛道”。哎呦,你要学佛啊,有什么好处,你要读书啊,有什么好处,就是欲,就是教育的诱导法,勾引你,慢慢使你摆脱了这个欲。
所以他说,这四种心态也不同“欲”这些心态一样,因为“欲”这种心态是“定遍地故”,三界九地,九次第定里头都有“欲”,并没有真正离欲。譬如说,我们打坐,或者是想修道,想贪图山林的清净,或者贪图都市的热闹,都是欲。所以三界九地遍满了欲,“离欲地”是得到禅定境界。所以,它这四种心态,同“欲”也不同,同“五遍行”也不同。
“立不定名。悔谓恶作。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立因名。”“立不定名”,因此,这四种现象把它分类归纳,属于不定的心态。我们普通人没有修道的也是这样,有时候精神好,睡觉一下就够了,有时候不好要多睡一下,这就是它不定的心态。这是讲这四种心态的总说明。那么,怎么叫悔呢?
“悔谓恶作”,这个不念“恶(è)作”。“恶(wù)作”,是厌恶,讨厌自己,做了什么事情,譬如我们拿些钱来做好事,做完了想想心痛“哎呀,我怎么那么笨!”也是恶作;譬如吃饭,应该少吃一点,可是菜好吃,多吃了两碗,吃完了后悔“恶作”讨厌!这就是后悔的心理,属于“恶作”。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它这一种心态我们经常有的,厌恶自己所做的事,过后很后悔,事先拼命追,“追悔为性”,尤其这个男女之间呐,饮食之间呐,生活之间,经常都是过后变圣人:“哎呀,当时我错了!不错多好呢,我早得道了”,可是那个时候就“倒得”了,就没有办法了,“追悔为性”,过后才后悔,“为性”,它的心态的性质是这样子。
“障止为业”,因此你不能得定,也就是因为这个,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打坐念佛啊,念了半天坐了半天,一边念佛,一边打坐想修定,一边在后悔,“哎呀,刚才这一念不要动多好呢,蛮清净,这一下完了”,然后啊,又埋怨这个腿呀,盘不好啊,肩膀不对,“哎呀,我恐怕手印结错了吧?应该这个手在上面啊”,实际上你哪个手在上面都可以,手同你的定有什么关系啊?!“哦,这恐怕菩萨不对了”,菩萨没有办法帮忙你得定!每个念头,一切都在悔中。所以有一个悔的心理,恶作的心理,乃至呢,念佛念念“恐怕不灵光哦!阿弥陀佛,哦,净土都不行。还是去学密宗,学个咒子好”,这个咒子,哎呦,这个菩萨也搞不清楚,“唵啊吽”、“梭哈”、“娑婆诃”,究竟哪个好啊?不晓得念音对不对呀?观想的对不对呀?哎呦,这个上师传的,红教好、白教好?一天到晚睡觉好。这就是“障止为业”,这种心理多得很,障碍了定。或者这个方法恐怕于我不利,哪个方法于我好,所以不能得止,对于环境、对于修法、对于一切,随时都在疑悔中。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借果说因,什么叫“借果说因”,说它是不定呢?因为后悔的心理、恶作的心理,自己对自己埋怨、怨恨、后悔,自己讨厌自己。这个人生你要反省,有时候自己非常讨厌自己。所以有些人搞得莫名其妙,就精神病去自杀了,他也讨厌自己活着。他忘记了,万一死了到了那一面不好呢,那个讨厌了想回来呀,要想回转来,这个入境证就难办了。死了并不是了事哦,假使那一边比这边还麻烦怎么办?所以是不了生死之人。因此呢,悔的这种心态,使我们不能证果、不能成道。为什么不能证果呢?因为一切凡夫众生,这四种“悔、眠、寻、伺”的心态很严重,因地不真。
所以,《楞严经》上佛说的有两句名言,“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自己这个动因,下手就错了,所以不良的因啊,不会得很好的果,这首先目标方向已经认错了。所以“此即于果”,对这个果“假立因名”,“假立”,假设有这么一个作用。你说“假立”,那假的我们何必研究呢?离假即真!心态,我们心理的思想、心理的作用,本来都是假的。所以,普通的佛经叫作“妄念”。“妄”,它就是假的,可是我们不知道、不认知假的。所以,佛经都给你讲完了,你不要妄想,一切皆是妄想,学佛求法也是妄想,不妄想就本来清净了。可是呢,你明知道去求一个“不要妄想”,这个观念就来了,离假就变成真了,又变成一个东西了。所以,“悔”同多疑这个“疑”是连在一起的,普通经典上说“贪、嗔、痴、慢、疑、悔”都属于烦恼。可是在这里呢,它同“疑”分家了,“疑”又不同,“疑”是基本的烦恼,障道的因缘更重;“悔”呢,比“疑”至少轻点。所以在这里另加讨论。
“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第二个原因说,后悔的心理为什么讲它是“果中说因”呢?因为我们普通没有什么后悔心理,总是一件事情、一个思想,做了以后来追悔,“先恶所作业”先有一种心态是厌恶、讨厌,“哎呀,刚才做错了”,譬如我们写毛笔字,这样一写“诶,错了!刚刚我这一笔这样写这个就多漂亮啊”,讨厌这一笔写错了,后悔得不得了。“恶”跟“悔”这两个是连着的。譬如打牌一样,“这一张,哎呀,错了错了!错了”,实际上,讨厌自己这一张牌怎么那么快、怎么都不想一想?这一下坐在那里又发脾气、又骂人,然后把牌桌子也掀翻了,就是这个道理。
“先恶所作业”,后来跟着上来追悔,这个属于“悔”。
“悔先不作。亦恶作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再说明这个心态。为什么“悔”的心理,所以先由恶开始,厌恶的心理开始,埋怨厌恶,因为这个悔啊,先由厌恶开始,譬如我们上街买东西,这个真喜欢,多二十块,又贪便宜,这个也差不多,在电灯光下面我看看、比较了,在百货公司拣了半天,又想便宜,就买了这个。等买回来一看,哎呀,真后悔呀,何苦呢,多三十块钱买那一个多好!可是真叫你拿去换啊,又舍不得花那三十块,人生都在这个境界里。
所以“悔”呢,“先”,它前面的作用,后悔自己刚才为什么不那么做,所以“悔”的这种心态属于恶作的,讨厌、厌恶自己所作的业。等于我们经常人有这个习惯,自己过后来追悔来讲,“哎呀,我当时啊,前两年我同你一样努力,我就好了。”那你今天开始好不好?他绝对不干!你老是追悔,“我先不作”,后悔,我当时为什么不这样做“如是事业”,我为什么不那么做,我当时那么做,我同你一样发财了。后悔有什么用呢?所以,后悔这一种心理“是我恶作”,是我自己、每一个人自己范围这个我,厌恶、埋怨、讨厌自己心里所作的行为等等,这就是悔的道理。
他只是说明心态哦,我们大家不要听忘记了,真要修行,这种心理随时要反省才叫作修持。不是说,那是唯识,听完了同我不相干,那何苦来研究这个东西?那你将来后悔、恶作,“当时何苦呢,上十一楼,还要赶八点钟,哎呀,真上当啊。”恶作,又悔,划不来。这个是“悔”的心理,“悔”的心理很严重哦,如果常有这种心态多了这个人,就是你多疑的个性。如果你研究心态,这种人做事情,一生是一无所成。你不要看相,要看心相。有一种相法,叫作“心相”,看你心理的行为就是相,就可以断定此人一生一无所成。所以我常常告诉年轻同学们,做什么事情看你敢不敢赌,当然我一辈子也不会赌,但是我是个赌徒,喜欢赌,人生就是赌,下了就下了,下了以后你晓得好还是坏?有一个同学讲,两个人啊,爱的要死,爱了七八年了,我说你就结婚吧,结果呢,“哎呀,还要考虑考虑”,我说结婚就是赌啊,输了就输了、赢了就赢了,你有那么多的啰嗦,一个老婆都不敢泡,我说你一辈子还有什么事业可做啊,那虽然是笑话,也是真的哦,人生谁有把握?你先下去做了以后再来改正,就这么一个世间法。
修道也是一样,又怕这样又怕那样,“哎呦,我修了这个对不对啊?”,你不对你不要搞嘛,你修了又怕不对,不对你要去尝尝看,外道魔道,你要变魔试试看嘛,你晓得自己着魔了,转过来就不魔了嘛,就没有这个气派。这是“悔”的这个心理障碍修道,障碍很多人。你看很多人,现在知识分子,哎呦要考虑很多,讲好听这个人头脑好,很仔细,一个问题多方考虑,讲难听的是没有出息,天下事有什么“多考虑的”?!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的,不好不坏,就是已经慢慢坏,不好不坏就是坏,拖住了就是坏。所以修道的人,“悔”的心理很严重,它虽然不是恶业,它属于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的一种,障碍一切的成就。所以你看,要成功有时候乱撞的人,也不错啊,当然他又犯了别的心态的错误,可是他“悔”的心理很少,这是“悔”。
“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第二个心态是“眠”。眠”,它不叫“睡”,“睡”跟“眠”不同。眠就是叫睡眠。睡眠是什么?“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睡眠使我们身体不自在、身体丧失了自由。睡眠那真是丧失了自由,一睡着了,没有办法动了。你正在睡得好好的,“哎,有个好东西你来吃吧?”“哦,不要!”翻个身又睡了,醒了后悔“你怎么不叫我啊?”可是叫不醒你呀。所以,睡眠就是小死亡,不是大死,睡就是个小死。不过人习惯了,愿意求这个小死,睡了很舒服。人都说“哎呀,睡得好舒服,睡得好香啊,睡得好甜哪”,鬼话连篇,睡的时候有个什么香?有个什么甜?都是过后的追悔的话!那只是追悔的话。
所以,睡“令身不自在”,身体不能作主,你睡着了什么都不能作主,此身已经不属于我了,属于床铺的。
我经常说,我们人生算算账,划不来,按活六十年来讲,三十年睡在床上,一半都睡在床上,六十年一半睡在床上,除了三餐饭,大小便,一除了以后,还要扣一半,只有十五年。十五年当中有时候忘记了,有时候生生病,一辈子活六十年,真正活着只有两三年时间。你把这个帐要算清楚哦,所以真正自在的时间就没有多少。我们不要算一辈子,算一天嘛,二十四个钟头,十二个钟头就被夜里占走了,那不算数了;这十二个钟头,三餐饭、大小便、洗洗脸,再有呢,报报到啊、签签到、看看报啊、抽抽烟、聊聊天,就没有了,剩下来没有几分钟时间留给自己。这是睡眠中的睡眠。睡眠使此身不得自由,不自主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