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坐也是一样,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晓得念对了没有?有没有妄想啊?糟糕!刚才念了半天都在打妄想!那个是伺察作用。我们心理这个本身,一个是“寻”,一个是“伺”。你自己把心态认不清楚,说在那里修行念佛、念咒子、打坐,你还不如这样(师作睡眠状)多好呢?何苦呢?假作用功状。
所以,修行是智慧之学啊,必须要把自己观察清楚啊,这个“伺”是这个意思,“伺谓伺察”,普通的人会监察自己,这个在哲学上就叫做理性。理性强的人,智慧也大,决心也大。有些人纯感情化的理性,这个伺察意识,自己心里头这个警察睡觉了不大管事,一冲动、很冲动的人,他理性不强,所谓理性伺察意识,这个作用不强。所以,“伺”就是我们讲的“伺察”,它这个心态啊、心理作用,“令心悤遽”,使你心匆匆忙忙,一天到黑起心动念。
“于意言境细转为性”,理性作用比较细,“寻、伺”的作用是情绪化的,比较来的快;理性的作用呢,就是心里监察的作用啊,它比较细。但是,我们普通一个人,没有经过相当的修养的话,理性抵不过情绪,抵不过“寻“和“伺”。
“寻”就是追寻要找。其实有时候你想要追她、他想要追你,有时候考虑考虑自己实在觉得没有希望,也不想追啊。不过那个情绪冲动了,这个监察意识理性告诉你“算了不要去!”躺在床上自己想想,“哼,还是起来,我还是去!”自己对自己扛不住,情绪会冲动,这个寻找意识,就会去。所以这两个东西,这就是心态的作用,唯识分析的很严。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所以,“寻、伺”两个作用,是不定位哦,它并不属于烦恼,也不是属于坏的;换句话说,禅宗所讲参究、悟道了也靠“寻、伺”来的哦。所以它是不定位哦。注意哦,这四位是不定位的心态哦,“悔”、“眠”,“眠”并不一定差哦,有本事可以大睡哦。我们道家的所谓陈抟老祖,这一幅对子就是他写的复印本,陈抟是宋朝的神仙,在华山上高隐。我们小的时候就晓得啊,彭祖年高八百寿八百岁,陈抟一睡一千年,那就是入了睡眠定,那是真功夫哦。我们普通睡着了是在床上翻来翻去的哦,一个人睡着了,以我的研究统计,没有一刻钟以后不翻动的,再不翻动,嘴也要抽动一下,脸或者笑一笑,或者眉头皱一皱,再不然脚蹬两下,总归要动,或者是换一个姿势,没有定位,睡着了完全像个死人不动了,那是要功夫的哦,那是一种定境了。
普通人睡眠是“闷绝位”,实际上,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在身上还在活动的,第六意识在睡眠。所以,“寻、伺”这两个作用,“此二俱以安不安住”,好的一面你做到了、理解了,所谓《心经》上说观照法门,“照见五蕴皆空”,观照也是“寻、伺”哦,转这个就变成“寻、伺”了,“寻、伺”一转就是观照、观心了。就把“伺”的观察性加强了,理性加强了。
所以,它能使你安心而得道;就世俗的作用,它可以使你身心不安,所以“身心分位”,“寻、伺”有时候是生理上、心理上,两部分分开来起作用。“所依为业”,有时候它受心理的影响、有时候受身体生理的影响,不一定哦,“身心所依为业”,理性同情绪化的。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所以,“寻、伺”的心理,是并用思想、智慧的境界。“一分”,这一部分为体,有时候也是智慧的作用,是高度哲学性思想的境界而成的。所以“寻、伺”的作用,“于意言境”,“意”是思想、言语的境界。“不深推度”,或者是浅浅的照一下,或者是深入仔细地研究,“及深推度。义类别故”,“义”就是道理,“类”就是归类、逻辑的分析,这个中间有差别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