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444讲 寻伺,三地

这个“眠”呀,不是文学上那个缠绵的“绵”,睡眠的“眠”,这个“缠”跟这个“眠”,“随眠烦恼”合在一起。睡眠使我们自己本来清明的觉性睡着了,变成凡夫啦。这是缠绕缠绵。那么尤其我们专门修持的同学们,更注意哦。也有些人学佛用功,老实讲,自己差不多到了那个边缘境界,不肯承认,还是拼命去找。

所以说,你的“寻、伺”的习气太大。也有缠扰,随眠烦恼。“及随眠。”随眠,跟着你睡的哦。我们睡了,那个心也睡了,它是跟着一起的哦。这个烦恼业力是跟着你,业力就是随眠来的。

那么这还是论辩,为什么论辩那么重要呢?必须分析得很清楚。一般我们中国研究佛学的,从来唯识都不大欢迎的,因为太详细了。我们中国,大家的民族性喜欢简化。真聪明,一问就悟啦。不过有些误偏了的,也耽误了。在印度一般的学显教、密教,或者修行的、乃至西方的文化人,要讨论一个问题呀,逻辑思辨,辩论就很详细,这有他的长处。这一点都不能马虎。你说,“哎呀!就差一点点”,一点都不能差!这就是所谓科学精神。我们中国人经常“差不多啦,可以啦,可以啦”,就过去啦,这是中国民族性。西方民族性,像印度这一类的,讲因明思辨,那是科学的,一丝不能差,那叫做精密科技、精密工业。在我们唯识学的,是精密加工的佛法。那非常精密,绝不能马虎。所以下面再讨论:

“有义”,第三派的大师们讲,“彼释亦不应理。”他所讲的这个也不合理。

“不定四后。”“不定心所”这四种以后,“有此言故。”因为弥勒菩萨根据佛法已经建立了这个佛法的系统,所以有“别境”的情形。这个特别境是修持出来的,假设有功夫的人的境界,所以中间有四种,有了这四种以后,后论再加上多方面的讨论,“有此言故”。

他说“应言二者。显二种二。”这个是玄奘法师的文法了。他应该这么样说:这两种里头,明显的包括两部分,又构成了我们个性的两种种性。

“一谓悔眠。”这四种不定境,一个是“悔”、一个是“眠”。“二谓寻伺。”第二是“寻”、“伺”。“此二二种种类各别。”他说这个两种当中的道理,要分析起来心境界的差别。

“故一二言。显二二种。”哈哈,这个文章比念个咒子都难念,只能说是玄奘法师的“慈恩”咒,这个咒语。在我们以前自己研究唯识,我们就讲,唉!这是玄奘法师的咒语。讲文字这个就很难办啦。所以他说,第一派的、第二派的都讲了。应该归纳起来,“显”明,要说明,这种寻伺中间,各有两种道理,哪两种道理呢?总结论:

“此各有二。谓染不染。”就是染法、不染法。

“非如善染各唯一故。”并不是说,学佛到底是善法同不染法、世间法,同一个东西。世间法的“寻、伺”这个作用(思想作用),同出世法的这个思想。讲了半天我们不念“慈恩”咒了,玄奘法师的庙子叫“慈恩”。就说明白一点,离开文字给大家讲还比较清楚一点。在这两种心理,有世间法的这个思想逻辑的这个作用,有修道的这个作用。修道的这个作用不同,是在善法路上走,虽然在思想,换一句话说,我们并不痛苦,并不伤脑筋,并不引起烦恼,更不会引起睡不着,假设修道修到这个程度的话,“寻”“伺”过度了,那已经属于染法,世间法的心态。那就很严重,不对的。所以这个差别呀,依稀之间,要自己看清楚,因此我们学佛修行人自己这个道理搞不清楚呀,你自己天天在魔境中,以为自己还是道业,持戒修定求慧太过了,简单地说变成这样,它是毛病。

“或唯简染。故说此言。”所以他说上面这些理论,是简介,使我们清理,思想上搞清楚。“简染”,染法里头,要把它去掉。才能证得菩提,证得佛道。“故说此言”,所以上面有这么多各派的理论,玄奘法师也老实记下了。

“有亦说为随烦恼故。为显不定义。说二各二言。”所以有些道理呢?上面讲的有没有道理呢?因为寻伺这个道理,也是一种随烦恼,也是贪心哦。严格来讲,贪着清净,或者贪着我快快地成就、我快快地得道,那怎么不是贪呢?!不过是叫作善法的贪,善法的贪过分了,那就变阿修罗,还是魔道。所以要求过善,也是过头哦。等于我们中国文化,孔子说,“过犹不及”都是毛病!不能得其中道。太过啦,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失”,你在这里偏一点点,这一条线拉到那一边,那一边就偏得很远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修道中间自己的心性、思想要搞清楚。所以也是一位随烦恼,“寻”“伺”也属随烦恼一个。

“为显不定义。说二各二言。”但是,这一种随烦恼并不是固有的。在某一个临场的心态,比如说我们要打七或者弥陀七,拼命七天念佛,想念到“一心不乱”。哎哟!有许多人在临场疯来疯去了。这个是偶然的境界,它不是永远有。有些人说什么境界,在一个道场修密宗,哎哟!我什么感应呀,尤其学密的人,我得了一个什么梦,哦,看到了什么!我说:“看到什么?看到鬼?看到什么?你抓抓看,你看真有一个吗?说菩萨来,你看看,你请菩萨下来吃饭?!他虽然不吃,请坐一下,他下不下来?”那是你的幻想境界,不是真的!所见的不是真的。并不是说没有真菩萨,这是你意境上自己造的。这些都是偶然“别境”的显现,所以包含世间、出世间法。

“故置此言。深为有用。”所以他说前面,这是玄奘法师记录这个《成唯识论》,所以把各派的意见还是保留,让我们自己去研究这个问题呀,很有用处,不要怕他那么啰嗦。

现在讲“四中寻伺。定是假有。思慧合成。圣所说故。”所谓“悔、眠、寻、伺”这四种不定心所,那这四种,前面两种不讲,关于“寻、伺”这种心理呀,“定是假有。”当然就是妄想,妄想就是假有,假的。“思慧合成”,就是思想境界,在思想境界这分类说。“圣所说故”,是佛、乃至弥勒菩萨都特别把这个“不定境”提出来给后世的众生讲清楚。

“悔眠。有义亦是假有。瑜伽说为世俗有故。”所以,后悔,忏悔,后悔的心理,乃至我们睡眠(睡觉)的这样习气,有一派大师讲,这也是妄心所有,假有,并非是自性那个样子固定不变。所以“瑜伽说”,“瑜伽说”是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悔”这个心理,睡眠的心理,《瑜伽师地论》上说属于“世俗有”,假设有道的人,跳出了世俗已经没有这个境界,没有什么随时后悔呀,已经断除了睡眠。大的叫睡眠、小的叫随眠。就是头脑永远清醒,没有一点事,没有一样东西到前面来不能解决的!头脑没有昏愦过,没有随眠,这是一个理。

“有义此二是实物有。唯后二种说假有故。”可是另一派菩萨大师们讲,“义此”,他说这个四种不定境呀,关于人是要睡觉的,这个人做错了事,应该有警觉性的后悔。这是“实物有”,这个“物”不是物质的“物”,是的确有这么一个作用。真的,每个人都有,人天生来就有,拿我们中国人讲话,就是天生来的,自然有的。

“唯后二种说假有故”,对于“寻”“伺”这个心态,在思想境界修道的时候,我要找一个境界。这个作用呢,可以说是妄想假有。你没有经过修道的,你还不可能发生这个心境。所以可以说是后天制造出来的。因为你修行才修出了这种功夫的,所以是假有。

“世俗有言。随他相说。非显前二定是假有。”所谓讲它是“世俗有”,世间法有,比如睡觉,累着了非睡不可,不然你身体会坏的,撑不住。“随他相说”,是依他起。我们现在没有得道的人,心物不能打成一片,身体跟心不能打成一片,有时候我们的思想情绪作用是依他而起,“随他相说”。“非显前二定是假有。”并不是说,前面呆定地讲“眠”与“悔”(睡眠与悔)一定是妄想,假有来的。它也不是那么呆定地规定。

“又如内种体虽是实。而论亦说世俗有故。”就是说,一切佛法讲第八阿赖耶识带来的种性、种子,我们这一生的生来,同一个妈妈、父母生的,生两个兄弟、三个兄弟,或者是四个,或者是两三个,每个个性都不一样。父母的遗传是一样,但是个性不一样,这是前生自己的业报的种子所带来的,所以“种子生现行”。这个再重复,大家要记住哦,常常讲到这里,要记一下“种子生现行”,也可以说“种子起现行”,应该用“缘起”的那个“起”才好。“现行生种子”。我们这一生的行为习气,变成他生来世的种性,所以人三世因果,都是业果轮回,都是自己造的。“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生。这个种性,所谓“缘起性空”的。那么“缘起性空”,没有得道以前根本空就空不了,始终被这个业力所转。不是上帝、不是鬼神作你的主;也不是菩萨;是自己的这股业力构成了内在的阿赖耶识的种性。所以“又如内种体虽是实”,的确有这个作用。

所以我常常说,后天的教育、修道,以我几十年看来对人没有用,真正的习气真难改掉呀!道理明明懂,到了事上你改不过来。这个懂了道理没有用啊!你不要认为打坐我的功夫好,“我会看到佛、菩萨”,有什么用?碰到实际的时候,佛、菩萨在看,钞票来的时候手还是去抓,抓归抓、念佛归念佛;这个“抓”是阿赖耶识的业力,那个念佛是第六意识作用,那个力量很轻的。你不要认为我还在念佛、我还在佛的境界、还在清净,抓一抓是无心的。这个无心的?这个业力这个力量重哦,你进到轮回去了也无心的哦!你有心就不会进入,你晓得这是轮回我就不投胎、我就不转入;而且你到时候要变狗的时候,你不是看到狗妈妈、狗爸爸,就看到两个是人啊,是这样的哦。你到了那个狗的旁边入狗胎的时候,你绝不知道它是狗爸爸、狗妈妈,而且闻到大便,那个业力的作用,人的大便、什么的大便,那时变成香味。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香啦,是狗性那个业力种子相同,合于它需要,就会这样。这个业力之可怕的。所以,它是这个作用。

但是,根据佛法《瑜伽师地论》讲,比如这个内识的种子,《瑜伽师地论》讲,这也是妄想生的。“世俗有”,不是真实有。他说这是站在佛、菩萨、成了道的圣人境界来说的,这是假有,非真呀。可是站在我们凡夫境界里头那是真有非假哦,那假不了呀!你说我不要睡眠,今天听了唯识懂啦,我们大家坐着来讨论一夜好不好?我讲一夜,你们诸位也瞪着眼睛听一夜,眼睛都不准闭,我们比一比。你到那个时候呀,睡眠是假有,瞪着眼睛都瞪不住啦,就点起头来啦,这有什么用呢?理懂功夫不能到。圣人境界可以那么讲。所以这个是“世俗有”。

“四中寻伺。定不相应。体类是同。粗细异故。”这四种不定境心态里头,“寻伺”这两种不定境里头是不同的。“定不相应。”那么,整个跟“悔、眠”讲起来它是不定境里头的一种心态,同“悔、眠”的境界并不太一样。有时候也不太相应。

“体类是同。粗细异故。”所以,把它归纳在不定境的这一种。讲到这里,新起一段。本质,就是它的本质。“类”就是它的形态,心理意识形态的种类是相同的,可是一种是粗,一种是细。比如“寻”“伺”两个来讲,我们思想东想西想,这是“寻”的境界。“伺”呢?我常常讲像插头一样,插对了,就不要动,那是“伺”的境界。粗、细,也有差别。

“依于寻伺有染离染。立三地别。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俱与前二。容互相应。”这“寻”“伺”的境界,“有染”,这是世间法的寻伺,世间叫作有染,有染污这个有染。那么你说佛学,我们看到唐代以后的文学,唐代以后的文学经常用“有染”,不是我们现代哦,现代我们男女平等。学校公开都没有关系,在我们小的时候念书还不太公开哦,男女分校的哦。男同学看女同学的时候,瞒过来看看哦,尤其是故意拿个东西挡一挡呀,眼睛瞄一下呀。明知要看哦,还要歪一下哦。如果男女两个有关系呀,某人跟某人“有染”,你看,古文你翻开看看“有染”,这个也是根据佛学来,后来变成中国文字。但是这个文字用得很好。现在讲“有染”呀,还很科学的,生孩子就靠这个“染色体”。讲我们中国文学就是科学?那不要乱扯!文学是文学境界,科学是科学境界。可是这两个字,就说中国字、我们这个方块字,我们自己讲,后代的青年们要注意,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个独立的个体的字,真是了不起,你多研究。那外文的话就不能这样用,英文也好,德文也好,外文通了不得了了,你看英文到了十几二十万字了。你看我们中国几千年,那么几千年的思想,虽然《康熙字典》讲有十多万字,真的平常我们用的只有三千个字,包括这些学问,不会超出中文三千个字就够用了。几千年文化思想一贯的,你科学再复杂,这个这个核子呀、原子呀,反正都是“子”。核子里头再找出个“子”,什么“子”都可以,再来个“子”。这一发明了电,可以坐的电等等叫电椅,可以烫头的叫电烫,也可以叫电头。可以绑在背上的叫电背。这两个一兜,它就凑拢来啦。英文可不行哦。外文有不同的名字哦。后来来了个煤呀,有了煤就煤气,煤气灶、煤气锅、煤气炉,这个中文这么一兜、那么一兜,它就兜拢起来啦。特别的文化!

注意,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懂自己的文化,想推翻自己的文化,真可怜,笨得无比!你们自己研究研究。也许我的话是落伍啦,我想不落伍,如果落伍了,我再投胎来比你们还年轻,还进步!至于说“有染离染。”“有染”是世间法。“离染”就是离尘出欲,“离染”,离尘、离开红尘的世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叫“离染”,跳出了欲界。

“立三地别。”《瑜伽师地论》把修行四禅八定归纳起来,分三地:“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两地了,“无寻无伺地”,三地。这三地的境界很严重。你们参禅、修密宗、修观想,修到大手印的境界,修到“无寻无伺地”呀。第二步都很难做到,念佛也一样。我们开始用功夫都是“有寻有伺”,大家都在找,打起坐来,当然开始还找腿呢,还在找腰,腰还在痛呀,这里还在点头——昏沉呀,心里头“寻”呀,寻得很厉害。慢慢真到了“无寻”,后来念头空了,清静定在那里,这一个就是“无寻”啦。

“有伺”这一地,他说这一地很难。最后第三地就高了:“无寻无伺”。所以我们弥勒菩萨讲的经典《瑜伽师地论》(“瑜伽”就是现在讲的瑜珈(youga)相应,就是交感,交应),所谓禅、禅修,由渐修和禅修而成佛的。所以“瑜伽”——“瑜伽师”,就是说,修行的这一些大师们。“地”,一步一步的工夫。“论”,这一部论。把全部的佛法由人道而修天道,包括六道轮回,一直由出离道、比如出家或者在家,修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乃至成佛,它分了十七地。所以“瑜伽师地论”一步一步境界,分十七步。比如刚才讲的三地是十七地的这个中间。是“意识地”这个境界相关联的。

这个《瑜伽师地论》“意识地”境界关联的之后分三地,我们开始用功啦,“有寻有伺地”,但是你真的开始用功的人,到了“有寻有伺地”,其实,也不容易哦,不要看不起哦,念念都在念佛。比如念佛,走路也念佛,虽然散乱心在念佛,而且懂得念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这个道理,随时想一心不乱,向这个净土路上走,就在“有寻有伺地”。当然还没有得到“一心不乱”,这样假设一口气不来死亡啦,那都不会堕落的!你不要看“有寻有伺地”,我们讲严重的好像看不起。那是算修行人?起码是天人境界!这三地的功夫都是叫离欲地的功夫。离欲,离尘出欲。到了三地都是离开欲界的东西,离开了欲界,当然到了色界、四禅八定的境界里面去了,在离欲地里头。

我们假设达到,所谓禅宗祖师讲的,你看禅宗祖师很多都是开始叫我们好好抱一个话头参,或者“念佛是谁?”或者是“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死死抱住一个话头,这一生不能开悟成佛呀,万一临命终时死了以后,这一个一念专心抱着这个话头不放,“天上人间任意寄居”!噢!这八个字牛吹得大得很哦。六道轮回随便你选择,你要升天就升天,你要变狗也可以。你要发心变狗就是度狗去了,教化狗,只有变了狗我才懂狗的思想、懂狗的语言,然后才教化。所以有一些大狗也在像我一样,坐在这里讲《成唯识论》。那些受教的也有道理的呀。所以,在佛的眼睛看,一切众生蛙鸣蝉噪都是菩萨境界,就有它的道理,不是偶然说笑话。所以到了“有寻有伺地”都不容易哦,那还真算修行人。

进一步到了“无寻有伺”了,那“地”就更高啦。这三地特别提到“寻、伺”,俱为离欲。所以,我们用功修行的心境还在寻伺的境界上,并没有离欲,名“有寻有伺地”;“行已离欲”,名“无寻无伺地”。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