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445讲 三地别、七分别

虽然名利富贵,有时候追求的都是欲哦。跳出欲界是天人境界,也很高哦。我们不过是欲界的基层的上层而已。我们的下一级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畜生的上一级就是我们人。我们再上一级就是欲界的天人。

所以,行已离欲呀,就叫作“无寻有伺地”。进一步,“寻”的境界没有了,念头清净了,只有“伺”的境界。二地,二居离欲名“无寻无伺地”。寻伺都离开了,不在欲界里,所以叫“无寻无伺地”。

“未离欲界欲者有加行故。也无寻伺。”但是你注意哦。有些做工夫修道的人,并没有跳出欲界。“有加行(加工)”,比如我拜佛、念佛,修一切善,拼命修一切功德有这个加行。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注意哦,四个字:“为善最乐”。功德做到了,加行善太大啦,自然清净无念了,自然也会达到道的境界。所以修行行一切善、功德,特别要注意加工呀,这是加行。加行法到了,也可以到“无寻无伺”的境界。

“离欲欲者。有时出定。后寻伺。”比如证到罗汉的人,已经离欲界,罗汉已经离欲了,可罗汉在他那个境界里头哦,断一切妄念,境界里离欲哦。出不出定呢?比如说,动不动念、起不起用呢?你定境再好,慧力再高,偏到空的一面可以,假使入世的罗汉来,一入世动念,一染上的话,他就粘住啦。习气未断,那个旧习气要爆发,那个根根要爆发出来,又粘住了。所以有时出定呀,还是变成“有寻有伺”。这个“需有寻伺,总在无寻无伺”,所以罗汉出定以后再来入世,还是“有寻有伺”。不过同我们凡夫不同。虽然寻伺中呀,也总归他要放下就放下,还是空了,回得去。所以也属于“无寻无伺地”。

现在,我们为了“三地别”这一句话说明。

“不依彼种。现起有无。故无杂乱。”所以呀,这个寻伺境界,以这个寻伺三地来讲,这个情形并不是种性带来的,是这一生修持功夫带来的,“现起”——现在生起,有或者没有,或者是空,所以无杂乱的境界。“俱与前二。容互相应。”所以同前面两种,“容”这个容字中文的意思有“也许”、“可能”、“或者”,比较尺码放得大。“也许”、“可能”,所以有互相感应的作用。“前二亦有互相应义。”其实,前面两种,“眠悔”乃至同这一个离欲寻伺的三地也有互相的关系。

“四皆不与第七八俱。义如前说。”但是这四种都是意识境界哦。讲了半天,还是第六意识境界。第七识就没有这个事啦,它不属于第七识的范围。所以“四皆不与第七、八”识发生关联,是第六意识境界。所以你看《瑜伽师地论》这“三地”的功夫,也是属于“意地”以后的境界,其实我们一切的修行离不开“意地”哦。不要上来随时地空,“哎呀,我要把念头空了、念头空了”,念头、妄念要空,正念不能空哦,这个正念就是真修行的拐杖。这个正念就是第六意识的清明念。所以搞不清楚,“笼统般若,颟顸佛性”,那就很糟糕哦。大家所以我一直主张你们大家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学禅也好,一定把教理搞通了。意识并不恶,不坏的东西哦。所以这四种境界“不与第七八俱”。

“义如前说”,“义”,就是这个道理,前面已经讲过的,现在不提了。

那么“悔眠唯与第六识俱。非五法故。”譬如说这四种“不定”里头,注意哦,刚才讲都属于意识境界啊,同第七、第八识没有关系。等于一个“后悔”,我们这个心理啊,一个“睡觉”(睡眠),诶,同第六意识最有关系,那是第六意识的亲家,亲的要命;“非五法故”,不属于前五法里头,也不属于前五识里头的。

他说“有义寻伺。亦五识俱”,不过,另外一派讲“不然,不对、不对”,他说那么寻伺境界同前五识也有关系哦。“论说五识有寻伺故”,《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讲过,前五识也有“寻伺”的作用。譬如我们眼睛去找一个东西,在哪里?在哪里?这个眼睛就在转,眼识就在“寻”;找到了,在这里、在这里,这个眼睛就盯住不动了,这也是“伺”。譬如我们听一个声音在哪里?耳朵注意去听,这就是“寻”;诶,在那个角上,这就是“伺”。它前五识也有“寻伺”的,这是两派的意见,我们参一参看。

“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另外有一说,这个寻伺的作用啊,就是七种分别。七种分别,“七分别”这个要注意啊,没有记录也没有关系,在唯识来讲,“一入耳根即入识田。”耳朵听过一次,等一下就忘记没有关系,阿赖耶识已经种下一颗种子了,“一入耳根即入识田”,种到阿赖耶识了,他日一出头来,来生来世,“一闻千悟”,就是这一次听过的,由这一点种子,以后随便哪一生、哪一世要学佛,碰到善知识一提,这个智慧就跟着爆发,所以“一闻千悟”,那个时候就聪明了,因为这一次听过《成唯识论》了,你听了一点,“一闻千悟”就开始了,所以没有记录也没有关系,不必后悔啊。

“又说寻伺即七分别。谓有相等。”这个七分别者的一:有相的分别。“为自性随念二种分别,取过现境种种相故。”我们意识叫做分别心,意识有七种分别。所谓有相的分别啊,就是讲我们心意识的自性“随念”,跟着这个念头起作用,有两种分别,自然对于“过去”、“现在”一切的境界(没有讲“未来”哦,“未来”属于思想假想里头的),这个是七分别分别心。我们这个“自性随念”有两种分别,把过去昨天的,小的时候的事,过去、现在的境界,种种的形象,种种的记忆抓得很牢。

二、无相分别。没有现象的,“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幻想、理想将来,乃至我们在修道,一边坐在这里念佛,有时候念念啊,听到引罄、木鱼一敲,“哇——”就哭起来,哎呦,不懂的,就以为是大悲心发了。什么大(悲心)呀?他听到木鱼、引罄啊,这一声啊震动他的神经,想起了过去许多的事情,这里在忏悔,那不是得道啊,那是在烦恼,叫作随烦恼。“一声引罄响,烦恼随便生”,就是这样来的,那不是得道啊。有些人“哎哦,他哭了”,有些人说“老师啊,他悟了”,一哭了好像都悟了,这不晓得多混账的看法,没有智慧!他是“随有相分别”。

无相的分别。对未来的幻想、希求,未来、现行的分别,在想象将来做什么,对于“明天”就是假想,都属于这个无相的分别。

第三种“任运分别”。这个任运分别怎么讲呢?“谓五识身如所缘相,无异分别。于自境界,任运转故。”就是讲我们前面的“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识身“如所缘相”,面对现实,“无异分别”,自然面对现行的时候,我们就起作用,意识起作用了。“于自境界,任运转故”,所以,眼睛看到哪里,意识跟到哪里,任运自在,像个轮子一样自然在转。像普通讲“无意识的,我随便的”,就是这样。

第四,“寻求分别”。“谓于诸法观察寻求所起分别”,譬如现在我们大家在听,在看着黑板上,抄这个笔记,就是对于“诸法”在观察、在追求所起的分别心。

第五,“伺察分别”。“谓于己所寻求,己所观察”,自己所观察的,“伺察安立起分别故”,我们这个伺察安立,就是看看,认为这个境界对不对啊?要不要保留这个境界啊?所起的分别心。

第六,“染污分别”。“谓于过去顾恋俱行。于未来希乐俱行。于现在执着俱行。所有分别。若欲分别。若恚分别。若害分别。或随与一烦恼随烦恼相应。所起分别”,这种所谓染污分别,都是妄相,都不是善法。或者我们对于过去的留恋、回忆,同时起来的;或者对于未来的理想所生的;或者对于现场的境界,所起的作用。那么这所有的分别,离不开贪嗔痴,所谓“欲有”、“色有”、“无色有”,离不开,跳不开三界。

第七,“不染污的分别”。“如善”,善法。“乃至无记,谓出离分别”,就是修道的人,这个出离心,自己认为对了没有?对了!无恚的分别,不害的分别或染污的分别等等,总而言之,修一切善行的分别,这个是属于最后一种,第七种的善法分别,就是好的。

诸位,对不起啊,写黑板抄的太辛苦了,下一次我想办法,补发一张讲义给大家,但是这一次我也向大家发露忏悔,坦白地讲,我有意逼大家的!给你们抄抄黑板,才晓得天下事艰难。不要拿到一本书,每一次影印好拿给你,嗯,听也好,看也好,回去又掉了。说自己在听经、上课、学佛,自欺欺人,甚至连笔记也不带,听了也不记,讲的好不好,我问问他:“你听得懂没有?”“哎呦,老师说得好!”我也不是卖唱的!我说:“谁让你说我讲的好不好?我问你吸收听得程度如何?”“唉,还是不大懂了,不过很好听。”这是在这干嘛的呢?我不想以这个卖钱的哦,你不要觉得你来捧场的哦,你觉得来捧我场,你就有罪过了。你不但有罪,我还看你是罪过呢。

所以呀,我说,不印出讲义行吧!让他们两个写黑板上,做做功德,使你们诸位自己也要用用“得功”,有得就有功,平常你看,大家对于学佛都是……所以古代的祖师,只有两句话:“莫将容易得,反作等闲看”呐。给你太容易了,你当然马虎,自己就不用功了,傻不愣登的,甚至在这里打坐,听得见嘛?都听见了,你记住嘛?一个字都没有。自己都在无记中,还以为自己在入定呢,那很糟糕的,真的!所以这一次老实告诉你,故意写黑板,他们两个都不知道,他们两个最惨了。临时交给他俩,考考他俩的真功夫了,嗯。

现在我们报告在“三地别”以及“七分别”。“谓有相等”,说有相等,分别就是妄想。那么为什么这一个黑板要大家抄呢?我们学佛都讲,学佛要没有分别心,这是一个名词哦,这个“分别心”就包括了那么多,七种还是归纳性的,叫七种分别,把七种归纳性的分别,再分别下去,详细下去,那就太多了,所以要我们注意。

“杂集复言。任运分别谓五识故。”《杂集》是一本佛经论,上面提到,所谓任运分别,五识做得到,没有意识。譬如眼睛我们一看,看前面境界,各种颜色的东西都有,这个黄的是笔头,这个画上还有绿色,这个眼睛一看,各种颜色就来了,无意识的,这叫“任运分别”。所以你们懂了这个“任运”了,禅宗祖师说得了道,悟了的人“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任运过日子,那是不起分别心哦,那个谈何容易呀!像听声音一样,像我们要睡觉的时候,听到车子也好,什么也好,什么都不管了,虽然听见,听见了,任运分别,那个是“五识身”有任运分别。“意识”到了任运那就高了,那意识心清明境界,那是意识清明的现量,才能达到意识任运,那是相当高的境界了!那是差不多证到“苹果”了,不管哪一果啊,大乘,哪一地菩萨叫做“地”?那是差不多叫作“登地”的菩萨了,要注意啊。所以说“任运分别。谓五识故”。

那么现在讨论“有义寻伺唯意识俱。论说寻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识不共法故。”他说这一派来讲,四种不定法里头,“寻伺”这两种心境,是意识境界,只有意识里头有。所以,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论说寻求伺察等法皆是意识不共法故”。(对了,我刚才讲了半天讲错了啊,陆先生刚才提醒我注意,是四种“不定法”,不是四种“别境”。我讲了他们同学,我叫他提醒我,可是都入无记定了)

“又说寻伺。忧喜相应。曾不说与苦乐俱故”。《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寻、伺”两种境界,它同哪一种心理关联最密切呢?忧愁、高兴。譬如我们学道参禅,或者学密宗、修观想,想达到某一个境界,“寻”啊寻,寻不到,当然没有达到“伺”了,寻都寻不到,哪里有“伺”呢?然后就烦恼,想想,哎呀我业重啊,然后膝盖头可怜啊,拜佛啊,你业重不要虐待膝盖头嘛。对不对?那就要心里好好忏悔了,你专靠膝盖头,两个腿跪下来拜,心中没有用功,那忏悔得了的?不在形上啊,注意啊。所以我经常有时候讲你们同学,业重啊,跪在那里哭啊,忏悔啊,膝盖头紧跪啊,膝盖头都跪肿了,自己业已经重了,你还逼膝盖头造业,你不是真造业了嘛!不知道忏悔的根根在什么地方。拜佛、磕头、哭一场啊,有什么用?还有些人做了错事,然后跪这里“老师啊,我在忏悔”,我听都不听。因为我这个人不通忏悔。真忏悔你不要讲我也知道了。一看那个情形对了,他在忏悔,何必做形式?你说:“老师啊,我来忏悔……”你不要来骗我了,同时你也在骗自己!你忏悔什么?那是嘴上叫的,有时候当然这里脸红一下,算不定我还认为是胭脂口红擦在上面,那没有用,等一下一秒钟就退掉了,那个没有用的。所以讲,我们对自己的过错,真正的审察,真正地改、转改,这就是真忏悔。十方诸佛菩萨没有不知道的,他用不着你腿跪下来,他也知道你在忏悔。你腿跪下来磕头,他也晓得你不在忏悔。真忏悔,一念之间就相应了,十方诸佛菩萨都有感应,鬼都知道,就是我们人不知道。因为人跟众生被四大所困,没有那么灵。

所以“寻、伺”的境界,与“忧”的心理、“喜”的心理相应;所以,“寻、伺”的境界不同“苦”相应,同“乐”相应。哪个人还找个苦来吃啊?嘴里讲讲“我去找苦吃”,那是嘴里讲的。真苦来了,你受不了啊。所以“不说与苦乐俱故”。

“舍受遍故。可不待说。何缘不说与苦乐俱。”好,现在提出一个问题了。他说“寻、伺”境界,怎么说只同心理的忧愁烦恼,或者高兴喜欢有关?为什么不说同痛苦、快感、快乐有关呢?他说你这个说法不一定对啊。譬如,“舍”,就空了,念头真空了,真修到空,达到得道的人,身体丢掉,身体感觉没有了,空了,那真舍掉了,舍掉受阴的境界。你舍掉受阴也许想阴还存在呢,可这个身体感觉没有了。我们有些人常常也到舍掉受阴的境界(舍掉感受境界),如果你说我还知道气脉,那还是受阴在。所以说,气脉真正要你修通,修通了为什么?有个什么好处?修通了受阴就容易舍掉,四大就容易变化了,转色身。你还在感觉上,我还在气脉在通,叫做气脉啊?那一定还在受阴境界里,还早咧。你把它也叫气脉通?我对你也没办法了,我给你“气气”吧,给你“脉脉”(卖卖)去吧,没有关系。所以,真到了气脉通,“舍受”这个境界里,是普遍的。

“可不待说”,这个并不是相对的境界。“何缘不说与苦乐俱”,所以呀,到了舍掉了、真空了、没有感受,也“无寻无伺”了,怎么不可以说“寻、伺”这些境界舍了,同这个苦乐没有关系呢?

“虽初静虑有意地乐。而不离喜。总说喜名。”再说初禅定。初静虑就是初禅,初禅境界我们都晓得啊,大家不管你修禅、修密宗,修净土、修止观,你看我们佛经上说,真可怜啊,现世修行人,初禅都没有达到,不要乱吹了,真初禅达到的境界,是“系心一缘”、“制心一处”。初禅是什么?还有下一句呢?你怎么不告诉他呢?就是问你这些呀,这样也不做啊?“离生喜乐”。这个经典大家都看到的,都很熟,有些人都背的来,你们大家都(应该)背的来。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