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觉得睡觉很舒服,当然后来讲的了,哎呀,睡的好香啊,我不相信睡觉会香,那个形容词,那这个形容词就形容睡眠的那个感受的舒服。所以睡眠是“喜忧舍受俱起”同时都会有这个作用。
“行通欢慽”,这种作用,生命不是行为这个行,叫行阴,五阴里头行阴,它是生命的自然的转动,这个作用。生命的行阴,通于欢喜、高兴,高兴的时候;“慽”,或者是难受的时候。所以睡眠是不是罪过?很难讲,睡眠你看同无记都没有关系哦,是“中庸转”,它是中间性。换句话说,没有悟道以前,睡眠要断,不能断除睡眠,决定不能得定,睡眠是大昏沉;如果证得菩提,般若清楚了,明白悟了道,你不妨大睡,睡就是一个定境。睡眠也是一个定境,你不相信,你去睡个三天三夜看,你说我入一个什么定?睡眠定。睡下去一个姿势都不动,而且定了自己睡三天三夜,我才起来,当然中间不准起来屙尿哦,什么都没有哦,就定了。那躺着睡眠就是定,所以,睡眠这个行“中庸转”,它属于中性的。
“寻伺。忧喜舍乐相应。”所以,现在回转来,再讲我们这个思想境界。我们思想境界,普通人就在两个归纳性在“寻”,尤其对修道学佛的人讲,都要寻找一个境界。念佛啊,想念到“一心不乱”,这个思想在寻找,自己怎么样达到“一心不乱”,一边念,一边在找,快了快了,差不多了,越找越不能“一心不乱”了。所以这就是“寻”。所谓“伺”呢?譬如说拿念佛来讲,“南无阿弥陀佛”,有些人念得好啊,“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了,想念念不出来这个佛号,心里头都没有了。愣愣的,可是那个正好,那是“伺”的境界,好境界来了,一般人吓死了:“老师啊,我的佛号掉了!”说掉了我也没有捡到啊,“那不是糟了?”我说你知道掉了,那个不是念佛不糟了。他就是听不懂,听不懂怎么办?那是青蛙跳井“噗通”,不懂,只好叫他,“那你就提起精神来,大声地念佛吧”,“对,这个方法好!”永远在那里转,永远在那里寻,寻找。寻了半天,可怜死了,学了几十年,没得用。
所以,禅宗祖师雪窦禅师就有首诗,“一兔横身当古路”,修行境界,念佛啊,一只兔子横着身体,睡在一条古路上面,“苍鹰一见便生擒”,打猎的老鹰在空中飞,它专门找兔子,到处找不到“寻”,看到路上有一只兔子睡在那里,所以从空中下来,一下把兔子给叼走了。就叼起走了,在空中飞走了。“可怜猎犬无灵性”,可怜猎犬。就是空中飞的苍鹰,一看到那个兔子,下来一下就叼走了。打猎那个狗啊,笨得要死,狗不像苍鹰,不用眼睛,是靠鼻子,眼耳鼻舌身,它用鼻子闻味道,兔子走过的,有那个味道,它跟着那个味道去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就是兔子睡过那个地方还有兔子的味道,那个狗啊就在旁边转来转去,找不到兔子,不晓得兔子给老鹰在天上叼走了,“只向枯桩境里寻”。雪窦禅师这首诗,就讲参禅修道的人,都是这样,天天想把念头抓住,或者把念头空了,去找定,那个念头就像那个兔子一样,它早就空了。念头早就空了,偏偏我们自己呀,像那个猎狗一样,就在那个过了的空的那个影子里头找,很可怜!这就是“寻”的境界。
“伺”呢,就刚才那个故事,就是拿这一首古诗,刚才雪窦禅师指导我们的诗,兔子叼走了,这个狗也没有笨啊,兔子的味道还在,而且兔子睡过的那个地方草上还是有那个样子,那个就是“伺”,还有那个境界。所以,当我们念佛念的念头提不起来了,这一念,还有念佛那一个,“那一个”我都讲不出来了,不但我讲不出来,佛也讲不出来,叫做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那个境界,就那么傻不愣登的,没有别的,佛法的名词都用不上了,只好用一句话“傻不愣登”的,那个境界是“伺”。寻伺就是这个道理。那也是一种心理现状的状态啊,也是境界,属于寻伺的境界。
“忧、喜”,当然我们念佛啊,参禅啊,达不到那个境界,心中在“忧”啊;差不多有点对了,“嗯,这一下对了,同唯识那个境界差不多了”,就有“喜”。所以,它同“忧”、“喜”、“舍”(就是丢掉,是放下)、“乐”(很舒服的境界,身心上发乐),“乐”跟“喜”两个相同的,一个程度低,一个程度深;“喜”偏重于心理,“乐”偏重于生理。“忧”跟“舍”两个差是差不多,也差得很远;我们人的心理,忧愁到极点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懒得去想,太痛苦了。所以“忧”跟“舍”也差不多的,连着一组。“寻伺。忧喜舍乐相应”,相应是佛法的名词,拿现在的名词来讲是交感、关联,互相的关系。所以“寻伺”同“忧、喜、舍、乐相应”,这个要注意哦,“寻、伺”特别注意哦。
这四个“不定法”里头,“眠”跟“悔”已经讲过了。我们修行,大家最重要的,现在要非常了解“寻、伺”,就是我们这个思想念头分别心,总是在找一个东西。所谓凡夫(普通人),普通人不“寻伺”,不能过日子的;一个人心里头没有思想,没有个希望、没有个理想,哦,那他会发疯了,是凡夫的境界就是那个猎犬,永远去找这个影子——寻伺,永远去找,这就是人嘛。我们常常看一个人,人一生来,我不是常讲过,你到妇产科看婴儿一生来,全是在抓的,总是抓,生下来手是那么捏着,指头都在动,抓一个东西,手还不是这样抓,这样抓,抓得很牢。人都抓了一辈子,到什么时候呢,民权东路口子上,晓得抓不住了,舍了。人的心理也是这个现状,生下来都在“寻伺”。所以,修道得定就是“寻伺”了(liǎo)。
“初静虑中。意乐俱故。”好了,现在我们懂了这个“寻、伺”。所以你修行打坐,不管你念佛,修密宗,参禅,修止观,天台宗,管你什么宗啊,还有个“端午粽”,随便你怎么修吧,那你在那里打坐也好,心里头没有达到初禅境界。初禅,要注意哦,系心一缘,就是制心一处,系心一缘,“离生喜乐”这个境界就是初禅。我们看到世界上各种宗教各种修行,今天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够达到初禅定?不晓得,不多,有是有,初禅并不困难,但是很少。
到了初禅,就是“初静虑中”,第一步,第一步啊,“意乐俱故”初禅是“离生喜乐”,心里得喜了,身上有快感了。快感当然不下坐啊,会定在那里,坐着身体也会端正了,舒服得叫你下坐你不干。不像我们现在打坐啊,叫你不下坐,绝不干。两腿发麻,腰酸背痛,头脑发胀,你说这个是喜乐啊?又痛又苦啊。那有什么喜乐?意境上面,思想不能停,念佛也不能专一,都在痛苦中。真正达到初禅,身心生理、心理都转变了,有出离之感,这个身体的感受的范围,绑你不住了。等于我们常常说的,开笼放鸟飞,这个鸟出离了这个樊笼,那海阔天空很舒服,达到初禅的境界。
初禅的境界你说“有寻有伺”没有?当然有。不过这个“寻、伺”,没有寻伺怎么会觉得“哎呀”,我现在很舒服啊,“嗯,对了,不错了”,心理无比喜,可是的的确确的分别思想的杂念妄想,清静多了,比较可与上面所讲的“任运”,不像我们平常那么痛苦,比较可以自在了。所以人生的境界,自在就是真自由哦,真正的自由除非你达到修道的境界,否则人生没有自由。所以“初静虑中。意乐俱故”,要注意,“寻伺”的境界与“喜”“乐”有关的,在初禅境界里还有,初禅正是寻伺境界所到达的。我也常常比方像插头一样,插电一样,对了,这下插对了,就是舒服了,得定了。但是你要把这个插头怎么样插对了,这个巧妙是“寻”来的;有时候,一下瞎猫撞到死老鼠,对了,定了,这个道理属于“寻伺”。
现在又转来“有义此四。亦苦受俱。纯苦趣中。意苦俱故。”刚才提到过,另一派道理。后悔、睡眠,寻跟伺,这四种心态,同痛苦的境界里头,也有关联。“纯苦趣中”,下了地狱都是痛苦的,你说有没有思想?当然有思想。“意苦俱故”,苦的时候真是苦啊。所以,文殊菩萨的偈子告诉文喜,“苦瓜连根苦”,这个苦瓜的根都是苦的,“甜瓜彻蒂甜”,真正甜瓜,那个蒂上,边边上都是甜的。这两句话,是文殊菩萨后来现身给文喜禅师所讲的。当然下面两句同现在境界不相干,下面两句中他自己讲的,“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文殊菩萨亲自现身,给他看见,文喜禅师他拿起那个煮饭的勺子就打他:“你给我走开”。
文喜禅师开始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萨,见到了文殊菩萨不知道;你看后来悟了道了,文殊菩萨来找他了,亲自现身给他看见,他呢,他拿那个饭勺把他赶开了,“你给我滚开,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来找我干嘛?”所以文殊菩萨跳到空中啊,给他勺子一打,文殊菩萨当然武功很高哦,就跳到空中去了。当场说了四句话,一首偈子:“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还给你这个和尚打一下,自己修行三大劫,还被他打,当然没有打到,打到要找伤科了,要打官司了。
现在,我们所引用这一句话,苦瓜就连根都苦,在“纯苦趣中”,譬如说,我们生病了,痛苦的时候,那生理上痛苦,意识上也在痛苦,这就是已经到了地狱境界了。当我们发冷的时候,里面发炎,外面怕冷的时候,就下了寒冰地狱;当我们发高烧受不了,就下了火坑地狱。其实我们随时都在天堂地狱中过啊,老年了,眼睛看东西都很吃力,那个也是地狱境界啊,你不要看,人人都有,男女老幼,要体会天堂地狱都在人间啊,果报现前,自己还认不到,就免谈修行了,还以为等到死后下地狱啊,现在有许多人都下去了一半,当然我是到这里了,有些人比我好一点下一半。这个要理解它,要了解它。所以“纯苦趣中。意苦俱故”,这个意识连根都是苦,身心都是苦。
“四皆容与五别境俱。”所以,这四种“不定”法,同唯识前面所讲的。“容”字要注意,“容”就是“或者”、“有时候”、“不一定”。这个文字在文章上用到“容”字,是“不一定”、“或者可以”,它同“五别境”,“欲”、“胜解”……这些五个别境有关联。“行相所缘。不相违故。”它起的行阴境界,心理行为,“相”,它的现状;“所缘”,相对外面的境界“不相违”(“相违”就是矛盾),并不矛盾。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此唯在欲。无轻安故。”我们注意哦,我们唯识所讲“悔”——后悔,所谓我们说“我来忏悔”,其实就是后悔。不过呢,普通讲一句后悔,普通的现状。“忏悔”是宗教词了,当着父母,当着师长,当着所信仰的佛菩萨,当着所信仰的,自己忏。“忏”的这个意思是“忏摩”,“忏摩”的意思也就是守戒的“羯摩”,“羯摩”——梵音不同,等于“悔罪”的意思。自动地后悔、自动地投案、自动地报到,我犯了罪,所以有忏摩。
“忏悔”同“后悔”稍有不同,“悔”这个心理,注意啊。“眠”就是睡觉,“但与十善容俱”,所以这四种,“悔”、“眠”也是不定法,并没有一定讲它是善,或者是恶,或者是无记哦,都是不定的。他说后悔同睡眠,有时候同“十善道容俱”,有时候,睡眠并不是坏事,它变成善法。譬如我想去做一件坏事,想想,何必呢?比如我想去整一个人,这个家伙使我气死了,我想揍他去,自己出了门想想,又何必呢?
“何必”这个心理,就是自己后悔、忏悔。算了吧,回去睡觉去,又忏悔又睡觉。譬如这样一个行为好不好呢?善事,它是善法。
所以“悔”与“眠”,属于不定法,不一定是恶法。譬如说,有时候,我们打坐用功拜佛念佛,累了,累了以后还要拼命用功下去啊,非生病不可,那个真正变成罪过了,变成对自己有妨碍了,变成烦恼。这个时候如果想,“懒一点吧,睡一觉”,这个睡眠,这一觉睡过了把精神养好了,再起来用功啊,进步更快了。这个属于悔与眠,“但与十善容俱”,“容”是“不定”之词,有时候一起起来。但是这种情况心理呢,“此唯在欲”,就是我们这个生命,欲界里头,欲界啊,包括一部分天人,天,一部分的欲界天的天人;人,包括下面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也算在欲界里头的恶报,就是地狱道里头的,真正的欲,也有欲了,欲是想出离了。所以,它这一种情形啊,这些教理都要记得,记得了你好修行哦,自己将来到了什么境界、到了哪一步就知道了。
所以“悔与眠与十善道容俱”,有时候,共同起作用,但是这个标准呢,这种理论就是对欲界里头讲,我们普通人在欲界。为什么呢?“无轻安故”。所以修行如果发动了轻安,恭喜了,差不多在欲界里头有一点现象冒出来——发轻安,“轻”就是这个身体轻灵,“轻安”的相对,佛学的名词注意啊,这两个“粗重”,“轻”的相对面就是“重”,就是“粗”,不安。譬如说我们人到老了,身体骨节都不灵便了,血压也高了,骨节硬了,走路拖不动了,耳朵听不见了,眼睛也老花了……(录音中断)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