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449讲 悔眠但与十善容俱

修行到后来就发生轻灵。越来越轻灵,身体的障碍没有;心理上烦恼越来越轻了。由薄到轻,安祥。这个安祥是身心都安祥,就叫轻安,轻安是有现象的。

一般学密宗道家说气脉通,我常常问,气脉通了干嘛?都答复不出来。现在听了唯识应该知道,气脉通了是达到轻安。所以气脉通了并不是,我气脉通了就得道成佛了,你错到一万倍,你不知道错到哪里去了。气脉通了才能达到轻安,轻安以后才能够超出欲界的禅定,这还是在初禅境界里头,还没有到达二禅呢。所以轻安了以后,有时候头顶发生清凉,像我们有些同学,真正用功修行,常常都有哦,头顶永远是清凉的,身心一个清凉下来,身体慢慢慢轻灵,不过从头顶上开始清凉,下面所谓开始温暖,那才是真拙火了,并不是丹田发烫,发烫是发烧,不是拙火,那要吃一点消炎片,真的哦。所谓真的拙火来的暖,就是身上得暖了,暖得了,骨节都软化了。本来你这个腿盘着是那么翘起来,那个时候自然就下去了,很安祥下去,本来你的腿这样都盘不起来,到那个时候,骨节软了,自己爱怎么拿,拿到肩膀上都可以,自然的。

那么,上面是清凉的,脑筋是清凉的。当然,有时候脑筋虽重重的、闷闷的,那是发轻安前面的前面,还早呢;快要到达轻安,有时候吓死了,以为血压高了,那又完了。所以修行很难弄。得到了轻安的境界,差不多可以离欲了。男女饮食这个欲望,世界上觉得没有意思了,因为男女饮食那个舒服快感,不及这个快感,这个快感都是在舒服的,而且永远、随时随地、白天夜里、走路、做事都在舒服,轻灵安祥。

所以他说,“悔眠但与十善容俱。此唯在欲。无轻安故”,因为欲界中一切众生不能得轻安,需要睡眠。睡眠,假轻安,只有睡着了那一下最舒服,什么都不管了。换一句话,睡眠也是个假空啊,万念皆空,你哪里空得了?真正睡着了那一下嘛。但是不算空啊,所以睡眠同后悔是四种不定法,在善法里用得好,并不坏,那不是罪过,是不定法。当然你在修行人,睡眠有时候贪婪,爱睡觉,那变成罪过了——不精进。所以它是不定法,不定法的意思要搞清楚。

“寻伺容与十一善俱。初静虑中。轻安俱故。”这个“有寻有伺”呢,也是不定法,没有错啊。譬如人要做好事,有思想,起了一个思想,坏念头一想,再一想,不应该,这就是“寻”了。哎,这个样子,譬如我对这个人,对我不起,恨他,我要揍他,我要报复他,自己再一想,诶,算了,我要原谅他,这就是寻伺。后来再一想,原谅他我还白学佛了,原谅怎么够呢?我要“以德抱怨”,我应该对他要更好,更慈悲他,这就是变成菩萨道了。

菩萨道能够做到也靠寻伺来的。就是思想寻伺。所以寻伺这个作用“容与十”,十善业道,“一善俱”,有一种更重要,因为寻伺得轻安,得定的境界也靠你思想慢慢“哦,这个对了,这样修对了。这样修不对”,也靠自己智慧来,禅宗叫参。你不靠理解智慧来找出来,盲修瞎练,叫做得定?永远得不到定。不然你修三辈子,“修行三大劫,反被老僧嫌”,还要挨棍子哦!那真的哦。

所以“初静虑中。轻安俱故”,所以得到真正初禅的境界,“制心一处”了,“系心一缘”了,轻安一定来。所以,轻安是大善法,得轻安了,他当然是善念就多了。他几乎很少、不可能起来恶念了,所以是禅定中的善法。

“悔但容与无明相应。此行相粗。贪等细故。”再分析了后悔的心理。后悔心理与根本的无明烦恼关联很大。我们随时都在无明,凡夫都在无明烦恼中。无明烦恼,但是我们凡夫也不错哦,很聪明啊,我们检查检查自己的心理,我们随时都在后悔中,乃至晚上到了,“算了,今天不去上课了。”看看电视了,看了一半,赶紧关了,不应该!跑来了。所以后悔这一念也不错啊。有时候我们说念念佛吧,今天电视特别好看哦,算了算了,我少念十分钟,瞄一下,一瞄啊,被电视吸住了,干脆明天补念佛了。像这样的心理也是很多啊。可是这种后悔的心理随时有。

“悔”这个心,“但容与无明相应”,尤其是修行人,因为有无明烦恼,所以有后悔。忏悔,我没有错忏悔个什么?没有错了,(已经)到了。所以,修行有时候过头了,今天心境很平和,用不着忏悔,也来忏悔,已经犯一个错误,“不增不减”,你已经在增减中。所以这个运用之妙啊,在乎一心。所以,后悔的心理,“此行相粗”,这种五阴的行阴,心理状况这个现象,很粗的。

“贪等细故”,后悔随时有,我们可以反省得到。贪与根本烦恼无明,这个很难检查到。在普通人说,“哎呀,你这个人还学佛?贪心太大了!”你这样讲,许多人气死了,“我也不好名,又不好利,一点都不贪!”“好、好,你不贪就不贪嘛。”只好让他不贪去,人生真做到无贪,真的贪念一去,道业成功了一半。我们哪一样不贪啊?贪法也是贪呀。所以见思惑的后面思惑五种都是贪啊,十种根本烦恼的第一种贪。“贪”的广义很严重哦,所以到了菩萨境界,得定了不肯出定,在菩萨境界是犯了根本戒,犯了贪戒了。菩萨境界,在定中贪着入定,永远休想证得菩提,耽着禅定是大犯戒。那菩萨境界从六度万行,救世救人,你贪着禅定,只求自利呀,你说有理由,“我‘自利’好了,我再来‘利他’”,那是逃避现实的话,你几时利好了?真的菩提大道来讲,你利他的功德不圆满,不会得到自利证得菩提的。反过来是这个道理。所以,贪欲这个心理,非常细。

“睡眠寻伺。十烦恼俱。此彼展转。不相违故。”所以,睡眠、寻伺这四种不定法,同十种根本烦恼随时也有关联。有时候变成好关系,它变成功德;有时候是不好的关系,它变成烦恼。所以,他说在理论上,看到辗转之间,互相为因故,这一种理论看起来是矛盾,“不相违故”,并不矛盾。换句话说,所以我经常讲,参禅学佛同岳飞讲用兵一样,“应用之妙在乎一心”,就看你怎么变,看你的智慧。

“悔与中大随惑容俱。非忿等十。各为主故。”譬如后悔、忏悔这个心理,它与中烦恼、大烦恼(随烦恼),“悔与中大随惑”,“惑”就是烦恼,十种烦惑,“容俱”,有时候连在一起,因为我们普通人在烦恼中会悔。譬如说我们想偷人家的钱,道德观念一来——偷不得!后来回来一想,“顺手牵羊不为盗,格老子!当初为什么不拿?”这也是悔啊,这也是悔的心理,这种悔的心理,与贪等根本十种烦恼,中、大随烦恼相连的,所以“非忿等十种。各为主故”,忿怒心理等等。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之间,很多后悔的心理随时跟着,它是个不定的。

“睡眠寻伺。二十容俱。眠等位中。皆起彼故。”所以,睡眠(睡觉)同思想的境界寻伺、同二十种烦恼,统统有关联。所以,在睡眠这个“位”,“位”就是唯识的这个范围,“皆起彼故”,都有。我们睡眠里头,有时候做梦,或者本身也有烦恼,彼此互相关联。

“此四皆通善等三性。于无记业亦追悔故。”那么,它同这个业力——心理状态分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他说这四种不定心理其实同“善、恶、无记”这三种(三性)都是相通的。“于无记业亦追悔故”,所以,我们有时候头脑容易忘记事情,就是无记哦。你说这个人头脑经常什么事情都忘记了,可能有些人是天生的,钥匙放在口袋里头,还拼命找钥匙,就是严重无记的人。但是,有没有后悔呢?有后悔。有时候自己无记了也非常后悔,所以,它是相通的。

“有义”,另一派说。“初二。唯生得善。行相粗鄙。及昧略故。”“初二”,就是第一两种“悔”跟“眠”,“唯生得善”,只要一切众生善于应用在善法上,它属于善。因为这个“行相”啊,爱睡眠、太爱睡眠了,自己就会觉察得到,这个相状很粗,也很鄙粗。那么,睡眠这个境界是“昧略”,使我们越睡越糊涂,眠悔这种心理。

“后二亦通加行善摄。闻所成等。有寻伺故。”后面两种不定法,有寻有伺,那么,在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不管小乘大乘,我们一切修行做工夫,老实讲,在佛学的范围,都在修加行,都在加工。诵经、守戒,培养一切功德,念佛、打坐、修定都是加行,都是加工。因为你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加行,修行的目的是证果的,小乘最高的是证到罗汉果,得无心位;大乘证到菩提成佛。没有证果位以前,一切方法都属于加行。所以,寻伺是加行中的善法。没有寻伺,你修加行、修一切善,你用什么修啊?用你思想去修。所谓“闻、思、修”。

“闻”就是多听、多看,多研究教理。佛菩萨前辈的经典、经验,多理解了是多闻。你多理解了佛学经典有什么用?要“思”啊,要研究,自己要寻思,就是寻伺。你看我常常讲有些年轻同学,我说你听了那么多年,何必来上课?不是我拒绝你来上课,你光听,听完了呢,听归听,听了就没有了。下面不好意思了——“春风过耳”嘛,少一个字,风一样“吹”过这个耳朵,那边就出去了。那个佛学下一次又听,又抄笔记,抄了无数笔记,一句都记不得,回去对这个道理有没有去研究、想过呢?没有想。所以,你做工夫也用不上路,不是白听了嘛!

有些同学问,我说你为什么呢?说“老师讲话好听”,我说我比歌星还唱得好啊?

“就是很好听哦”,你为了好听来听的,多可惜呀。所以,修行要“闻、思”,“思”很重要,研究、寻思。研究清楚了修,“修”就是实行了,我要去试验。“慧”,就开悟了。你要去试验,定慧证到了。所以,“闻思修慧”就是“教理行果”,“闻”,闻什么?闻佛的教,经教。“思”,思个什么?“闻思修慧”,“教理行果”,也就是“信解行证”,听到了能够相信,相信了没有用啊,要思啊,“思”要理解它,最后要修行,“行”就是要做到——证果啊。“闻思修慧”、“教理行果”、“信解行证”,这是基本的哦。

所以“(有义初二。)亦加行善。闻思位中。有悔眠故。”在我们多“闻思”这个阶段,这也是修持的“位”哦,也有后悔,也需要补充精神,也有睡眠。

“后三皆通染净无记。恶作非染。解粗猛故。”后面三种,就是“悔”、“寻”、“伺”,通于“染”法——世间法,“净”法——修行法,也通于一般的无记性,所以“恶(wù)作”的心理——讨厌,讨厌这个行为同后悔差不多?差别得很大。譬如,“恶作”的心理,有时候接近于放逸、接近于懈怠。所以,这种心态自己要研究的很清楚,这就叫作修行。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心理的行为。所以“恶作非染”,讨厌,有时候不一定属于染污哦,不属于染污法,譬如忏悔、恶作有时候是好的。

“解粗猛故”,恶作心理,在理解上,我们很容易了解的,这个心理现状使自己看得很清楚,有讨厌的心理,所以它是很粗很猛。

“四无记中。悔唯中二。行相粗猛。非定果故。”这四种不定法,在无记性里头(“三性”的无记性里头),悔呢,这个为中性,对于“二”,这个“二”是什么?两种行为:威仪、工巧。威仪,威仪我们现在讲就是礼貌、态度。

礼貌、态度,譬如说,我今天出来不洗脸,或者去看一个朋友,穿一件衣服啊,马马虎虎,想换一下,来不及了,讨厌,懒得换了。结果见到朋友以后,回来很难过,当场已经难过了,心里觉得后悔,这就是叫失去了威仪。工巧,工巧譬如说写字啊,本来想规矩一点,可是临时啊,慌张,或者是马虎、恶作,管它呢,乱七八糟写下来,写完了,自己才后悔,讨厌,这是对于工巧方面,所以呀,“悔唯中二行相粗猛”,对于“中烦恼”——无惭无愧——威仪、工巧这一方面的行相,它的行相啊——心理状态,很粗很猛,“非定果故”,也不是一定,也不是呆定的。

“眠除第四。非定引生异熟生心。亦得眠故。”这个睡眠啊,除了“第四”,第四,以“寻伺”本身来讲,乃至到达“无寻无伺”第四禅的境界,除了寻伺,无寻(无伺)不是无心地,“非定引生”,睡眠不是定境界所引出来的,“异熟生心”呢,睡眠,有些人爱睡,有些人不爱睡,异熟就是果报,生出来这种现状。当然同生理头脑神经的健全不健全也有关系,“亦得眠故”,他也会爱睡眠。换一句话说,有人在专修这种定境的人,我上次讲到睡眠,讲到很多例子,我过去有一个朋友(现在也有),特别爱睡,像猪一样地爱睡,上课也爱睡,你跟他谈话也睡,我们很熟的朋友知道哦,一见面,“你睡你的啊,我讲给你听”,实际上他每句话都听清楚的,他就是这样。

过去北洋时代陕西不是有一位大督军,叫什么名字的,在前方作战指挥,他作个首领带兵打仗的时候,躺在滑竿上睡觉,这个兵就抬着到处跑,哪个地方打了败仗,哪个地方……他都清楚,哪个地方有问题了,你看看他在睡觉,“诶,不行!那一边什么……”他就会叫起来,你以为他是真睡啊,假睡。可是,他真爱睡。有些人还研究过,就是前生修来的,百千三昧,这也是一种定境哦。所以你真会睡也不错了,看你睡睡看,我想大家一定希望有人传这个功夫,睡觉定,好不好?这个功夫最好了。

“寻伺除初。彼解微劣。不能寻察名等义故。”所以有寻有伺,除了开始初禅境界,“彼解微劣”,人在初初用功修行,自己的理解性,智慧悟性不高,对自己心里在起寻伺的作用,自己还看不清楚。“不能寻察名等义故”,所以自己还不能够找到观察自己,“名”就是一切的理论,佛讲的理论,或者学佛的理论,自己还搞不清楚,因此自己现在到了什么境界还不懂。

“恶作睡眠。唯欲界有。寻伺在欲。及初静虑。余界地法。皆妙静故。”这个“恶作”,什么事情自己有点讨厌,懒,讨厌的心理,同睡眠这种心理啊,我们欲界的众生特别多。欲界的众生经过修持,跳出欲界,跳出欲界只跳了一层哦,并没有跳出三界外哦,不要吹了,跳出三界外谈何容易啊,人能修到跳出欲界,已经是很高了,太阳月亮这个系统还在欲界中,四大天王、玉皇大帝还在欲界中,同我们人一样,有五欲之乐,不过福报比我们大,他的享受比我们更厉害,所以还在欲界中。但是我们要上生、死后能够生天道,不要说生到色界去,能够生到欲界的高层天,我们还做不到。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