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成唯识论》卷七第269页,还是讲第六意识我们这个思想境界,有“五位”,五个情形之下,五种境界意识不起现行,意识不起现行的作用(就是活动的状态),唯识专有的名词叫作“现行”。
那么,原文:“五位者何”?所谓五个境界是哪五个境界?现在首先提出来的“生无想等”,生在“无想天”天人的境界,得“无想定”生“无想天”。生“无想天”;或者得“无想定”;乃至大阿罗汉入“灭尽定”;还有一个“睡眠”;“闷绝”,昏过去了,这五种情况之下,我们这个心里意识暂时不起现行。可是“无想”是一种定,“无想天”、“无想定”,它不是佛法的正定,也可以说,是外道定境。这“外道”的定义是“心外求法”,叫作“外道”。并不是站在宗教的立场:“你跟我不同,就是外道”,那是不对,是太狭隘的心理,是“心外求法”。“万法唯心,一切唯识”。“心外求法”,在自心以外,认为另有果位,有法可得,有道可证,所以称为外道,这个道理要先了解。那么“无想天”、“无想定”尽管是这样,外道定境,可是一般人还做不到哦!我们真能够做到“无想”,很难。
我们现在的佛教,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教主,他在十九岁出家以后,第一步的方法,就学无想定,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才华、功德,用了三年,才修到无想定的境界。然后,我们看佛经的传记,“知非即舍”四个字,他认为这个不是究竟道,他抛弃了,不修了。已经修到无想定。
普通人,我们现在尽管认识错误的,譬如讲修静坐,打坐,想修到没有思想,你做不到。“无想定”虽然是外道,就有如此之难。“无想定”得到了,“无想定”是一种境界哦。“想”,思想境界,意念停止了,那么他将来的,尽形寿(这一生)修到了无想定,那么这个色身转化死后生无想天,那早就超过了欲界,在色界的上层,那个果位,叫做生“无想天”。五个情况之下,“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睡眠位”,还有个“闷绝位”。首先,现在解释“无想天”的生到无想天。
“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所谓无想天,就是说平常在修这个无想定境界的人,“厌粗想力”,讨厌自己的思想停不掉,同我们一样,大家最困难的,是这个思想静不下来。那么思想静不下来,佛学是参究这佛法,这个妄念、妄想,这个来根,从何来从何去?有各种的修法。修无想定的人呢,最讨厌这个想,想把这个“想”灭掉。像火柴一样,想要把这个火焰吹熄。当然,有没有修无想定的方法?也有很多种,不过它的重点是如何达到无想,思想停止。所以,“厌”,讨厌自己这个粗重(“粗”是粗,“重”是妄想),这股力量想把它停止了。他说平常修无想定的人,那么,死后所得的果报“生彼天中”,才生在无想天里。
下面解释,所谓生在无想天,“违不恒行心及心所”,可是同我们,同一般的凡夫现况亦不同,“违”就是违背、相反的,相反什么呢?“不恒行”,“恒”,就是我们这个心里思想经常在转动,思想经常在动,修无想定生无想天的人,这个思想永远不动了,停止了。所以,“违不恒行”,相反的。“心及心所”,上面这个“心”,是能思想,心的“能”;下面“心所”,思想所生起的各种心理状态,思想的形态不同。那么我们现在的话,就是意识思想形态有各种不同。例如,拿贪欲来讲,有人喜欢喝酒,有人喜欢抽烟,有人喜欢吃饭,有人喜欢喝茶,这是“心所”形态不同,那个“心”的相,是想的作用。可是生到无想天呢,心所起的作用,及其心所,思想的形态,一切停止了,等于钟一样停摆了。
“想灭为首”,所以这种定,修定的境界,修定有很多种,所以大乘的道理有“百千三昧”,很多很多,有一百个一千个不同。那么,“无想定”也是定的一种,我们不要轻视,看不起它,常常我们学佛人骂人家外道,外道也好,内道也好,你说是外道,你还做不到呢。真正学佛都会,外道法、魔道法他都会,会而不行,不做它,知道是外道不要它,这个魔道,会而不为。你普通说没有,等于一个穷小子说我看不起钱,永远钱不会到你那里。不要你看不起,你看不起好了,你会穷一辈子。你讲我看不起钱,你没有钱。说我天天“日进万金”,一天有一万的美金赚进来,看不起钱,布施供养了,供奉给社会了,那可以吹这个牛。同一道理,我们看不起外道啊什么的,你做得到吗?做不到啊。像佛就不同,外道一切法他都能,能而不为,这是佛境界。
所以,我们回过来讲到这个“无想定”想念、思想停了,停摆,他这个境界叫“无想定”,他所得的果报生在“无想天”,这分两类,为什么分两个步骤呢?你说得了定就会升天吗?不可能!所以,我经常跟你们引用苏曼殊这两句诗,“升天成佛我何能?”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这个境界里头,升天也好,成佛也好,你不要说我得道了,升天、成佛他两样都做不到。小乘道的极果,多半是升天道。所以,成佛不同生天境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还不是生天道,这个天道还在三界里头,所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想天”是色界的很高层了,普通一般天人还在欲界里。所以你得了“无想定”,不一定会生“无想天”,修某一种定,能够升天,谈何容易,很不容易。因为修定也是善法的一种,普通凡夫何以升天呢?善业道,善,所以十善业道是天人境界。得定,一个人会打坐一定一万年,你不一定功德圆满哦。所以,中国的道家,修神仙之道,讲怎么样才能够成仙呢?有条件的哦,所谓“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普通一个神仙,要三千件大功德、大善行,怎么说呢?救人一命,这就是一个小善,不过是一善而已。你看,三千件小功德,你要救三千条命!你说那你只好把蚂蚁去放生的,那是有形去作,那不是善。所以,一个修天道的尚且如此,生天道的很不容易,要了解这个情形,解释了“无想天”的这个定义。现在我们回到这个本文,无想天是“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故六转识。于彼皆断”,所以生在无想天或者得无想定,第六意识思想活动的境界,六种转识,乃至前面(第六识附带的)“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于彼皆断”,这个“彼”就是“他”,什么“他”呢?是生在无想天的境界的人,他的前六识统统切断了,不起思想的现行,就这个前面交代清楚。
另外所要了解的:“有义彼天常无六识。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说彼唯有有色支故”。“有义”,就是另一派的学理告诉我们,“彼天”,生到“无想天”,得“无想定”,他的前六识,第六意识思想,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统统没有了,不起作用了,换句话说,是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圣教说彼”,这个“圣教”是佛说过的,“无想天”的境界“无转识故”,认为六识不活动,不起活动。“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就是说,无想天的境界里头的人没得欲,所以属于色界。色界只有光,我们这个身体有肉体,我们是欲界里头。我们人道,欲界上面,欲界的天人分类好几种呢,有些有形象,有些还可以无影,没有形象,有些要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等于道家讲,成了仙道的人,“散而为气”,看不见了,“聚而成形”,他要给你看见,还同样有这个肉体给你看见,他自己可以把肉体变成气了,你就看不见了,这还是在欲界中。无想天境界的人,属于色界里头,不在欲界。所以“唯有有色支故”,十二支,十二因缘里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色”有光色,有这个光色,色界天的天人,就不像我们这个生命了,只有一坨光,没有肉身,他不像欲界里头,我们这个生命从精虫卵脏结合而生,所变现的,所谓“不思议生,不思议变”,欲念来的。色界就不是了,佛经上说“唯有色支故”。
“又说彼为无心地故”,同时,在佛经的教理、佛说过,“无想天”也属于“无心地”的境界。在这里我们再要插一句,所以学禅宗的人,往往认为,抓住了六祖《坛经》,六祖说的“无念为宗”,认为没有思想就是禅,全错了!那不是禅宗,那是外道法门。六祖也不是那么讲,六祖有解释的:“无念为宗”,“无”者无妄想,妄想心没有了,正念还有;“念”者念真如。这个《六祖坛经》所谓讲的“无念”。而且“无念为宗”,并不是禅宗六祖(他是唐代),并不是这个时候的创作,中国文化汉代的道家《参同契》著者魏伯阳真人已经提出过这个话:“无念以为常”,这是《参同契》的原文。你们研究过《参同契》的,我在这里讲过了,应该还记得。所以,禅宗所讲的“无念”,不是“无想”,一般学禅的人,以为思想停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这就是佛法,就是定,就是禅,如果这样何必学佛呢?我常说,你学死人多好,吃吃安眠药就好,什么都不想了,那学佛有什么用?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禅宗祖师也有两句名言,“莫道无心便是道”,你不要认为无心就得道了,“无心犹隔一重关”。“无心”还没有到家呢,还差得远,“犹隔一重关”,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又说”,这里又提到,“彼为无心地故”,认为“无想”,进一步来说,属于“无心地”的境界。无心地,所谓“地”,是什么意思啊?拿我们来讲说就是程度,达到无心,无心的程度有五位哦,普通人睡眠也是无心哦,昏迷了也是无心哦,这“无心”的五位,这是一层道理。
另一层道理,“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另一个道理,我们要了解,无想天的天人,这个生命在无想天,多少时间呢,拿我们人世间的时间计算太长,算不定一活八万年,有时候短一点、长一点,这是假定的时间,比我们这个时间长。不过你要知道,生在无想天活八万年,乃至活八万四千年,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等于我们活了一辈子,刹那之间就过了。因为天人境界同我们时间是相对的,我们这样一昼夜,跟月球来比就不行了,月球的一昼夜就是我们一月啊,我们的一月只有月球上面一昼夜,现在科学也证明了,所以在月球上面一个白天就是我们半个月,一个夜里也是我们半个月,所以这个时间都不一定。
佛早说过,我们的一年,算成太阳里面就是过一天,太阳也是星球之一,过去我们科学把它叫做恒星,现在的科学家并不认为太阳是恒星。太阳也有所转动,也有所转变,不能用“恒星”这个名称了。那么其他的,星球里头的时间,各有不同,都是相对的。无想天已经超过了我们这个太阳系统,它虽然在我们这个时间看起来是活的那么长,在无想天的这个寿命也不过是梦幻空花,也是要堕的,天人境界再不进修还是要堕落哦。所谓“六道轮回”,生在上地,有时候也降到下地来,等于我们人做官一样,一下升官了,一下又是什么都没有了,一下子当科员了,一下子又提起来当处长了,一下处长下来了,做个科员还没有呢,退休人员想到别的地方弄个顾问还办不到啊。这六道轮回有生死哦,天人有生死的哦,除了了生死跳出三界外,在三界以内照样生死不误。
所以说,现在讲“彼天将命终位”,要他的福报,他的果报,所修的功德享完了,天人的命终,要死的时候好几种现象,欲界天天人,那就是头上都有花冠,欲界上。说花冠我们也有,我们的头发就是花冠,天人要老死的时候,花冠先萎缩了,不过那个花冠是天生的,好像同我们鸡冠花了,公鸡头上的这些东西了,或者我们这公鸡的花冠,先萎缩颜色变了,那就是表示老死。其实我们也一样,像我们的花冠已经先变了,黑的变黄,黄的变白了,下一步,下一步请你去报到了。等于我们今天一个老朋友,我说一个月没有看到你,你到哪里去了?他说到阎王那里去一趟了,我说那怎么不留下了,阎王问两句,我喉咙哑了,答不出来,他说你先回去嘛,好,我就这样回来了。像我们这个花冠已经萎缩了。色界天人要命终的时候,光色暗了,等于我们比方,这个电能不能充电、放电,不能放光了。
“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本来是无想了,到了那个时候也有思想来,他第六意识会动念了,换一句话定了那么久也会动念,“然后命终”,一动念了,在无想天天界里头,算是死亡,在六道中,那么在六道中天人堕下来,你说变什么?色界天堕下来或者在下一层,我们十一楼下去大概到十楼了?不一定!他算不定电梯滑梯啊,弄到地下室去了。这个呢,就看他阿赖耶识在修无想定,生无想天这一生以前的果报,以前的善还有善报,恶还有恶报,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认清楚,修行得定并不足以了生死哦,你那个果报、业报没有了啊,“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佛说,“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纵使经百劫”,千劫万劫都一样啊,我们所造的业,不会空掉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以有人说,“某人做人一生很好,就是命运太差,这是什么果报呢?”他忘记了你的前生还有前生!说“某人这一生做人很坏,他果报非常好”,那是过去的善报还没有享完,这一生的恶报是将来再受报,所以天人果报要搞清楚哦。
所以无想天中人,到了他的寿命,再没有进修了,无想天一定不会进修,因为他懒得想了嘛。所以到了相当业报尽的时候,起心动念他就堕落,下堕,下堕算不定就变成一个畜生,或者变一个人了,他的业力习气带来,这个头脑“傻傻”的,台语我讲不好啊,头脑傻傻啊,这个头脑,笨得很!因为他修无想定搞久了,这个头脑反应很慢,跟愚痴白痴差不多,呆的、呆子,所以“阿呆”,那都是无想定的关系。怎么打坐,现生打坐修无念,修久了的人,头脑要停摆了,有时候记忆力差了,智力都会减退了,就是这个道理。
好,下面“然后命终。彼心起下润生爱故”,他说因为无想天中久了,这个寿命受报完了,要下堕的时候,他还是动念。动什么念?他不会上进,“彼”,这个“彼”就是无想天的“他”,“彼心起下润生爱故”,会起下界——欲界,欲界就是他的下界,下界的欲念,或者想到:“哎呀,台北市的烧饼、油条蛮好吃的”,好久了,在天上好久了,下来看看,信义路口还有卖没有?就这一念,比方啊,这是说笑话。下界的这一念一动,“润生”,就会滋润他,就是轻微一念想。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