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学习《成唯识论》卷七第272页,开始讨论五位无心位的灭尽定。我们先看原文,再讨论。
“灭尽定者。谓有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所谓灭尽定的定义,第一点,佛学里分有学、无学,所谓有学是正在进修中的人,还在修学,还在修持中,还没有到达一切都不需要再修学的境界。那么,相对的就是无学,不需要再进修了。所以说灭尽定有两种:有学、无学。
那么,这个是说什么呢?我们学佛,这个灭尽定是小乘定的最高境界,是阿罗汉证果,断一切习气,尤其是九十八结使,这些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等断了,断完了,全断了是无学位。还是要用力用心的,所以是有学位。当然,大家一般都在有学的位置上面,我们现在很少能够到达无学位,也许在座的有啊,我们不知道。“谓有无学”,就是这样一句话。
“或有学圣”,虽然有些还在进修阶段,没有证到果位,所谓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这是我们中国讲惯了的“土话”,所谓初果、二果、三果,向这一条路上走,还没有证果的,虽然还没有证果,可是已经算是圣人之队伍里头的了,所以叫“有学”的圣位。虽然工夫还没有到家,修行还没有到家,但是他在圣人这一条路上了。
那么跟着,“已伏或离无所有贪”,已经把贪欲,欲界的这些习气,贪嗔痴慢疑等十种根本烦恼、大烦恼等,已经“伏”下去了。所谓伏下去,就像石头压草一样压下去了,但是根还在啊,“已伏”。或者“离”,脱离了“无所有贪”,一切世间的贪欲,欲界里头的贪欲没有了。
“上贪不定”,譬如说,我们在欲界里头功名富贵、男女饮食等等贪欲没有了,已经伏下去了,或者出离了。但是有“上贪”,(对)上地、色界的贪欲,贪光明、贪清净等等还会有。“上贪”的心就是色界的贪嗔痴慢等等的习气还会有。
我们以前就讲过心所里头的贪欲,贪分三界的不同,普通人也可以做到不贪名、不贪利,但是或者贪清净、贪清高,也都是贪欲,不能说不是贪。不过,比较起来,等于是下等、中等、上等。所以,三界里头有欲界的贪、色界的贪,无色界也贪哦,贪清净、贪空念、贪定。所以说,已经伏掉、脱离了欲界的这些贪,“上贪”还“不定”,还不一定。想出离,清静境界,向最高的升华路上走,这个贪欲还存在。譬如我们讲:我对世间一切没有贪欲,专心想修道,世间上我一切不贪。“你要什么?”“我要修道。”修道也是贪,贪的不同啊,可以叫它是“上贪”而已,总算肯向上爬了,总是好事。所以“上贪不定”。
“由止息想作意为先”,那么,修行一定要立志啊,我们普通讲立志就要用心,用心立志就是作意。五遍行里面第一个就是作意。所以,一切修行都是作意,换句话,我们也讲过,作意用现在的名词来讲,也可以叫它“注意”,我们修行也在注意。
所以灭尽定,也就是有意地,同无想定一样,它作意的方向有不同,无想定的人因为讨厌自己的想太多了,(想)把这个想停掉,慢慢向这方面练习;灭尽定呢,把想灭了,还要灭了感受,想阴与受阴,五阴里头这两阴要统统灭,才得灭尽定。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学佛啊、打坐啊,当然思想也在想,不管你净土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总有想,一种是拼命管气脉,管这个身体,是感觉,受阴,不在想阴就在受阴里。灭尽定的人,“由止”,停止了;“息”,休息了;“想”,“作意为先”,想把思想、一切妄念、一切感受空了,我们普通叫它空了,就是把它停止了。
“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就是说,使我们“恒行”停下来。就是平常我们普通一个人,连睡觉都是一种习气,也是一种贪欲等等形成的习惯。到了灭尽定的阶段,就是平常一般恒行的不动了。“恒行染污”,就是世间染污的心理,一概丢开了。“染污心”,心的整个的功能;“心所”,心理所发生的各种状态,一概停止了。这个就是灭尽定,完全灭除了,灭除了一切,灭除了什么?平常一切心统统灭完了。
“令身安和。故亦名定。”当然,灭绝了,你说没有感受了,身体还有安和啊?真的没有感受了,身体才能安和啊。你还有一个身体觉得很舒服,还有个乐感、快感,还是不快活的状态,被受阴牵引走了。所以灭尽定,把这个受阴也灭掉了,无苦亦无乐,“令身安和”。
“故亦名定”,尤其是在修定,开始向灭尽定的路上走,那就很舒服的了。最初的感受,一切思想灭了,自己最讨厌的感受、思想都停掉了,那身心是很舒服了。所以,灭尽这个境界也叫做“定”,“故亦名定”。
“由偏厌受想。亦名灭彼定。”由于修灭尽定的人偏向于讨厌自己平常的感受,受阴,生理上四大的感受,意识的想阴,“由偏厌受想”,所以把“受想”,一个感觉、一个思想知觉最重要的,他用修行的功力把它灭除了,所以叫做灭尽定。这个灭尽定的定义我们搞清楚了。所以,无想定是达到无想境界,灭尽定是把受阴跟着也灭了。
“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修持这个灭尽定,也可以把修定的等别、类别,把它成就的层次分成三种。现生,就是现在还活着修到灭尽定境界的人,所谓叫做“下品”成就的人,“现法必退”,有时候做不到的,一下能够达到灭尽定的境界,可是不能完全自由,不能随心作主。“现法”里头,现行法会退掉。“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不能够很快很快,立刻恢复到那个灭尽定的境界,偶然有一下经验,不能常在此定境中。“中品修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现品是中品修灭尽定成就的人,现行法中不会马上“退”。“设退”,假设有退步的境界,很快还可以作主,恢复现行,又达到灭尽定的境界。“上品修者。毕竟不退。”永远不退转,永远得阿罗汉境界了。
“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这个修灭尽定的人,所谓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到了第八定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处定。我们四禅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初禅系心一缘,离生喜乐;二禅系心一缘,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得乐;第四禅舍念清净,这是四禅的境界。四禅境界这都(只)是个法则啊,我们常常讲的。下面还有四个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千万要记得啊,这个四禅八定,基本上,学佛的差不多都要先晓得啊。
譬如说,打坐、念佛或者修各种法门,能不能到达系心一缘?譬如你念佛,我们修净土宗念佛的,念一句佛号“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一心不乱”有两种,假定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连续不断的,就是这一句佛号,没有其它的杂想,就是系心一缘。另一种呢,佛号也不念了,佛号自然不念了,可是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净土境界这个观念一念清净,此心一念清净专一定住了,所谓正念相继,也没有佛号的存在,此心不做好的想,也没有坏的想,也没有想与不想的想,干干净净,清清定定,就这样下去了,这就是系心一缘,这就永远定住了。所谓定,定是个形容词,没有什么境界,这个系心一缘,念佛这一念,这一缘硬是永远钉在那里不动了,所谓定就是不动了,心理上的杂想妄念不动了。
譬如一个蜡烛灯点起来,在没有风的境界里头,这个蜡烛的亮光永远是亮的,不动摇了。有一点风,那个蜡烛光要动的,不算是定;风大一点,蜡烛的光熄了,不算是定。蜡烛的灯点亮了,在无风的房间里它始终很亮,这个蜡烛不动摇,这样就是定了,定很简单。你们打坐入定,心专一在定的境界,叫作定。
那么你说:我用什么定的方法呢?个人不同,譬如念佛也可以,观想也可以。你学密宗的观想什么,你观想的起来吗?譬如说,修密宗的修度母,二十一尊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二十一尊不同的形态,你或者修白度母或者红度母,那么你观想这个佛像,不一定是全身,就是眉间的亮光这一点,永远这一点亮光都在,就不动了。那么你说,其它的感觉、知觉知道不知道?有时候知道也没有关系,这一点亮光存在的。甚至于说,你跟我讲话也听不见,前面也看不见,也没有关系,这一点亮光存在。譬如说,入定的时候,我这一点亮光或者这一句佛号存在,外境界见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可以,只有这一点亮光。或者是外境界见了,不相干,听到了,也知道了,都不相干,这一点亮光存在。你说,他还会走路吗?还会吃饭?照样,心定、念定,这就是初禅。我们修行谁能够做到了,是不是很简单?!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说你的道理讲的最好,经教也会讲,什么也可以讲,但心不能定,一切都是白修的。所以,“修行不到无心地,万种千般逐水流”,都是空事哦!那么,这是讲系心一缘就是定。
因为今天讲到这里,跟大家再提一下。假定说无想定,它的系心一缘,立志,它的作意就是想达到无想,把思想灭了。那么,这个思想作用——想阴,真把它停住了,所谓我们上次提到的,即使是三际托空,三际托空了,硬把想停了,没有保持一个空的境界了,就把想硬停了,三际托空。假使三际托空而保持一个空灵的境界呢,那不叫做无想定了,因为还有一个空灵境界在,这个系心一缘是系在这个空灵上,这也没有错。假定说三际托空,中间都不想,把这个想完全停掉了,那么这个系心一缘是无想定,目的也是求这个无想定。
李老三,你问的现在了解了?就是这个样子。你说不思善不思恶,不思也不思,那么看你的作意,你什么都不知道了,完全定在无想定,那个是无想定。你说不思善不思恶,不思也不思,虽然不思,灵灵明明的,那就不叫作无想定,知道嘛?这个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不管你修那一种定,随便你大小乘哪一种法门,你修工夫的第一步没有做到系心一缘,那根本(还)没有起步呢。你的经典教理讲得好,你的道理讲得好,你打坐坐得好,你也觉得我一坐几个钟头没有用!那只能够说你在做瑜伽术,瑜伽练身,把两个腿盘起来,坐在那里,这是练习瑜伽,身心相应的一种姿态,不能说你得定。像我所了解的,几乎没有得定的人。不管你学显、修学密、学净、学禅,初步得定都没有,初禅都没有到。所以要注意,我们大家尤其要注意了,你都没有达到哦。
系心一缘,所以你看我们禅宗的古代祖师,我们这里最近刚出版的高峰妙禅师,他当年参禅,他的话头就是,“无梦无想主人公何在?”昼夜就参这个话头,忘记了睡觉哦,当然忘记了睡觉,那才叫做系心一缘了,精神专一作意了,当然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吃东西哦。像大慧杲参禅,手拿起筷子夹菜的时候,菜夹住了,一半,停在那里,他不是练什么工夫啊,不是练什么夹菜功啊,因为他的心念在这个“谁是佛啊?”“无梦无想主人公何在啊?”他就在这个念上,专一了嘛,系心一缘。那么这个动作,身体感受的这个动作,就不起作用了,忘掉了,所以菜夹来一半,筷子夹着菜就停掉了。
所以,他的师父圆悟勤就笑他,“慧杲啊,你看你参禅啊,参个黄杨木的禅啊。”中国的黄杨木好像是三年长两寸,五年倒退一寸,是这样的——就是倒退,倒缩回去了。所以师父那么一骂他,他也听到了。他说“师父啊,这个时候啊,我像狗舔热油锅。”那个狗啊,看到那个热锅啊,烧排骨的那个锅啊,又香又烫摆在那里,那个狗到前面,舌头吐出来,口水“嗒嗒”滴,想舔那个油啊,舌头到了旁边又缩回来了,烫啊,不舔嘛,实在香嘛,那个狗的舌头就在那里紧抖。他就比方自己这个时候是欲罢不能啊,所以忘了夹菜。所以他师父一听,说“慧杲啊,你比喻得好啊,比喻得好啊。”那都是过来人嘛,自己也经过这个用功过来的。这就叫系心一缘。
你修白骨观也好,你们念佛也好,谁能够做到啊?一天半没有睡觉了,“老师哦,我不能干这个事了。”“为什么?”“失眠了!”我说:“赶快去睡觉,吃安眠药。”我也知道你不是修行人,何苦冒充呢?当然,并不是一定讲睡觉不睡觉,有人也照样睡觉,睡觉中他还是这一念,譬如念佛,还是这一念,也睡了,念还在。乃至做梦,做梦还是念佛这一念还在,勉勉强强地系心一缘。所以,修行非如此不可,任何工夫!大小乘佛法,不经过四禅八定来的,绝无是处!
但是,这个不是佛法悟道哦,这就是练心、修心,修行就是修心,心地法门,四禅八定也就是修行必经的实验。包括外道,修道家的,乃至修邪门左道的,乃至一般画符念咒的,也要练到这个程度啊,催眠术的第一步都要练到系心一缘,这是呆定的。所以,系心一缘就是这个境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