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460讲 灭尽定

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见惑习气(都)清净了,所谓八十八结使啊,这(些)坏的习气一点没有渗“漏”,就是没有缺点。换句话,这个人品的修养、心地的修养到这里是个完整的,玻璃球一样,内外清明,这个道德的心境到这个境界。所以,到达了有顶天这个境界,“游观”,向上追求,“无漏为加行”,想证得无漏果,一切烦恼习气、根本烦恼都没有了,那当然谈不上人我是非这一切等等了,人我是非那还是在欲界里最低层人世间的事。这个“无漏为加行入”,想达到无漏果,根本烦恼一切空了,这还不过是加工的工作而已。

证“入”了什么?证入了灭尽,一切想、感受,受阴与想阴灭了,彻底没有了,灭了就是灭了,火一样,不点燃了,就把它熄了,就休息在那里,是为大休息。譬如《楞严经》上说的,这是比喻,《楞严经》上(是)讲悟道,现在把它借用来讲这个工夫境界,工夫不是悟道哦,悟道不是工夫哦。“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下就把它熄了,熄火了。拿四川话讲,就是“歇锅”了,厨房锅下的炉火把它灭了,灭光了,灭完了,什么都没有了,熄火了。这个叫灭尽定。灭尽定得到了,这是小乘佛法的极果。前面这些四禅八定不算什么,那是外道的共法,灭尽定得到了,这个定境心就定在这个境界上,这是小乘佛法的极果。这个通吗?得到了灭尽定还不通达哦,通达了叫漏尽通了,无漏果,漏尽通达,那真通了。

所以,前面的四禅八定修好了,有五种神通哦。这五种神通是共法,佛也有、菩萨也有、罗汉也有;有些罗汉没有,有些菩萨没有,没有关系,要修就有,不修就没有。五神通是鬼、神、天、魔、罗汉、菩萨、佛都有的共法。佛法里头的第六通漏尽通是不共法,那天人等等没有,只有佛的小乘弟子们,因为他要断除贪嗔痴慢疑这个根本。所以,修禅定你要知道,得到四禅八定,见思惑根本烦恼等等不一定断了,也可以得定的哦,那没有什么稀奇哦。至于佛法得罗汉果,必须要把见思惑挑干净、洗干净,那学佛才有点希望了。

这个道理,我们再回转来看看。我们都晓得,佛法把我们的身心归纳起来只有五阴,也叫五蕴,对不对?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法就是四大;受,感觉;想,思想;行,不是走路哦,是生命的动能,我们现在说生命的本能;识,就是心意识的识。色受想行识是五阴。

我们看看,分析我们自己的生命。色法不讲,因为这个肉体就是色法,变成了我们这个房子、空壳。这个房子内部是四样东西,归纳起来:受,感觉;想,思想,这两样很重要。行阴呢,包括了色法这个身体同思想感觉在内,行阴,就是生命在活动的动能。像我们肉体上色阴的行阴,就是说,我们尽管睡着了、入定了,身上的血液等还在流动,呼吸还在呼吸,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是生命阿赖耶识的功能,就是无明缘行。无明,你没有悟道以前,阿赖耶识没有打破以前,你不知道,这个动能它尽管在动,生命维持,这是行阴。识呢,就是精神世界,我们心识的作用。

好了,我们现在看看,有色阴有感觉,有这个肉体,受阴跟色阴等于是一组,受阴跟色阴是一组。这个思想的想阴跟识阴是一组,有心意识就有思想啊。那么,这个身心两方面活着的这个动能。所以,我们定力不够,把它切不断,生死不能切断,所以了生死,生死之流切不断是因为行阴的功能;我们的心不相应行,此心功力不够,把它切不断,所以在生死中流转。所以心不相应行、识,这个中间是单独来谈。那么,身心两方面有感觉、有思想,就是感觉与知觉。

所以,五遍行也是这样,唯识讲五遍行,我们现在研究唯识,八个识里头都有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触、受是一组,是感觉状态;想跟思是(一组),知觉,唯识,这里不管身体。那么,这个感觉也好、知觉也好,都是作意来的,意念一动才有感觉、知觉。所以你要晓得,灭掉了想阴,想与思,才能够修无想定。所以,灭尽定是连受阴也灭了。现在讲灭尽定是讲定的境界,没有讲到定里头对心意识的转化。这个里头的转化就是八十八结使。现在,这一点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啊,给大家说明这个道理,应该清楚了。

回转到原文,“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加行入”,所以,灭尽定必定依赖“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再求进步。这个进步,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这个进步转到佛法里头来了。要想求得“无漏为加行”,证得无漏果。所谓“无漏”,就是八十八结使的渗漏缺点没有了,“为加行入”,进入此定。

“次第定中最居后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所以,在四禅八定里头讲,灭尽定是第九,加上灭尽定,四禅八定就叫做九次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八定,加上灭尽定,叫九次第定。所以,“次第定中最居后故”,它的位置、功力也最高。“虽属有顶。而无漏摄”,证得这个定的境界,是属于色界“有顶”无色界这个中间,这两个界限的中间。但是只要接近到灭尽定的,已经归到“无漏”果的范围。想和感受,知觉感觉能够灭的掉,那个习气的转化当然容易了,所以也属于无漏果所包含。

“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后亦得现前。”假设有人就是现在活着的肉体,现生中间,修到灭尽定,灭尽定的工夫已经修到自在境界,随时随地要入此定。譬如现在有人坐在这里听《成唯识论》,自己要入此定,已经进入此定了,这样就是自在。一件事情来了要做就进去了,就进入这个境界了。

假设直接修灭尽定的人,修到了此心要入这种定境,很自在、自由自在地就进去了。因此,(虽然)他的禅定工夫还没有到达四禅境界,还在初禅、二禅里头,他的心理状况要进入灭尽定,(在)初禅也可以进入,二禅也可以。因为灭尽是心的状况,不是禅定工夫了。所以“余地心后亦得现前”,随时可以进入。换句话说,你在凡夫地,你现在真做到了悟道的人,一念进入灭尽定就走了,也可以,也行。“余地心后亦得现前”。

“虽属道谛。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似涅盘故。”所以以四谛来讲,以佛法小乘法门的苦、集、灭、道这四谛法门来讲,灭尽定属于道谛,得道了以后,灭除了一切痛苦、烦恼,所以它是道谛。那么虽然是道的境界,但是有些人不一定这个道修成功,“而是非学非无学摄”,不能属于有学位、无学位这个境界了。“非学”,已经到达了比较自在的心性。譬如说,你说他是有学吗?还在学中吗?他好像不需要再修行了,已经到家里。你说他不需要修行了,到家了吗?还要努力,“非学非无学”。

因为这个灭尽定相似于“涅盘”境界,接近于涅盘境界,所以有些经典上讲灭尽定,也叫作“有余依涅盘”,没有完全得无漏果,也叫有余依。“有余”就是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见思惑的习气根根还在有剩余,还有贪图清净、贪图上进、贪图止观、止定的境界,所以把清净当入定,是相似涅盘,也叫作“择灭无为”。你若把佛学融会贯通了,都是一样的,每一种用的名称不同,所以就觉得佛学是汪洋博大,实际上我看都差不多,换一个名称你就不懂了。“择灭无为”,它有选择性的。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后上二界。亦得现前。”所以,这个灭尽定的境界,(以)现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就是你今天——当然今天来不及了,快要睡觉去了。明天发心吧,发心修此定,也许后天就到了,初在人中,可以修到此定,可以证到罗汉定的境界,那你就变成活罗汉了。

罗汉不一定出家的哦,有在家罗汉、出家罗汉,都叫罗汉,罗汉是道果的名字,并不是指光头的名字,光头是光头,罗汉是罗汉,罗汉是道果的名字、道的果位,等于读书读到某一个学位的名称。所以有在家罗汉、有出家罗汉;有有神通的罗汉、有没有神通的罗汉,在佛学的名词是果位。所以,你们假设明天开始发心修这个定到达了,就是肉身罗汉。所谓肉身罗汉不要买肉吃的,当然吃素了。

所以,这个定在人中修得到,不是修不到。天人里头还很少修这个定。所以,真正修行还是要在这个世间,虽然是很讨厌的世间、很痛苦的世间,烦恼、是非、痛苦太多,但是要修行,还是人中好,修得快。所以“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乃至佛的“弟子”们,“说力起故”,因为佛的教化,这个方法、这个路线、这个思想都告诉你了,是这样修。灭自己的心性,起心动念,一切皆丢,有理无理都是无理,都空掉了,都灭掉了。因为佛法的教化,“说力”所生起。所以有些人,虽然是人,这一生是人,不管男人、女人,女人也一样得罗汉哦,并不是男人才行哦,并不是女身不可以证得罗汉,那是非究竟的话,一样的!所以比丘尼也有罗汉的。

“人中慧解”,这是在人世中智慧特别高的人,他智慧“极猛利故”。利根——禅宗讲利根、钝根。不是一把钝刀,锋利,一听了这个道理,懂了!不管什么念佛啊,参话头啊,乃至话头不参,上来就是断惑证真,就证了。所以,放下!就放下了,一念就放下了。那这种人就是人中“慧解极猛利”,所谓“拔开慧剑,斩断情丝”,一下就切开了。就是那位王先生,那位山东老乡朋友告诉我的,“英雄生来力大,钢刀磨得飞快,豆腐一切两块。”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智慧就是那么厉害,这个慧剑一切两块,都把它斩断了。

那么这个样子,人中修定灭尽定还很好,而且地点也对,环境最好。因为人中多苦难、多烦恼,你烦恼、苦难都打不过去,你还想成佛啊?光想坐在极乐世界,鸟也在唱歌啊、念佛啊,自己都不要念,所以听鸟念就好了;花也在念,自己在那里玩。所以想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贪便宜,只想念一声“阿弥陀佛”。所以,不想贪便宜的人,真正的人都到这个世界上来修。因为这个世界是苦乐兼半,烦恼重重,在这个里头打得破才行,才是“慧根极猛利故”。

“后上二界”,后面的上界,欲界,欲界还有天人;再有上界,色界;色界上面还有上界呢,那就是无色界。假设人中修到灭尽定,如果是有慧解,智慧见解解脱高了,修观行,智慧高了,般若正观的道理高了,三界里头,这个色身就任意出入,要升无色界就无色界,色界就色界,自由自在。所以“后上二界”,要入灭尽定,他随时就走了。当然,不想留恋了就走了,要走就走,来去自在!就像很多禅宗祖师一样,大慧杲祖师临走的时候,徒弟们说,“师父啊,古代祖师临死都写一个偈子,你也留一个啊。”他气得呀,把他气活了!本来要死了嘛,徒弟那么一讲,他说:“拿笔来!没有偈子就死不得了?”气死了,写了偈子以后,把笔一丢就走了,就把他气活了!你看他多自在啊,这就是灭尽定的境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