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断除了欲界欲,“余伏”,色界的欲同无色界的欲还在,石头压草一样,被定的境界压在那里;或者断了,其它的“余伏”。“然后”,古文了,白话文就是“那么”,“方能初起此定”,才或者能够刚刚生起灭尽定。
此定“欲界惑种。二性繁杂障定强故。”总而言之,灭尽定这个境界,生在欲界中的众生很难得到。为什么?欲界里本来欲望多嘛,欲念多嘛,欲界里的“惑种”,见思惑烦恼,起心动念的身心烦恼太多了。“二性繁杂”,恶性、不善、有覆、有障碍的事情太多了。在这个欲界里头,善念比较少,恶念容易造。所以,在这个欲界里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因此,它(有)两个性质,恶性同有覆,有盖覆的,到处是障碍,盖覆就是障碍。“障定强故”,所以,在欲界里修定啊,不要说灭尽定,普通你得定都很难,就是恶性强大,烦恼太多,烦恼心障碍定力。
所以灭尽定,“唯说不还。三乘无学及诸菩萨得此定故。彼随所应生上八地。皆得后起。”所以,不管小乘大乘,四禅八定……四禅八定还是因哦,修到了不还果、阿那含果,就是此生这个肉体受报身是“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再见,就是长揖世间。
那么古人到此,所谓自己引发了本身的四大三昧真火,不是靠送到殡仪馆去烧,本身自己,就是意所成,意生的,意念一动,引发本身的四大三昧真火,化一阵光就没有了。比殡仪馆的电火烧还快,“哗”一声,亮一下,没有了。那么,也永远再不来此地了,这个旅馆他不会来玩了,不会来观光了,得不还果。所以,灭尽定这个境界,欲界里头不是绝对不(能)到,看你的心力坚强不坚强。他说欲界里障碍太多,只有“不还”果。
总而言之,“三乘”道里,不管你走小乘、声闻、缘觉、大乘菩萨,三乘道里头的,功力都到达了不还果的阿那含的果位功力,有四禅八定,乃至一般的大菩萨,大乘菩萨境界,他随时可以得此定,此所以步伐要大一点。但是,我也受了菩萨戒,菩萨不容易啊,“及诸菩萨得此定故”。“彼随所应”,因为他心念相应,“生上八地”,尤其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皆得后起”,随时到这个境界,随时要到灭尽就灭尽了。而且尤其是大乘菩萨,随时可以入灭尽定。可是他要再来就再来,所以叫自在。这是另一个道理。
“有义。要断下之四地修所断惑。余伏或断。然后方能初起此定。”所以,灭尽定不是那么简单的,灭尽定要修到、断掉下界的,欲界的,四禅境界里头,“修所断惑”,一切工夫都证到了,修行的工夫都证到。这个工夫并不是只讲打坐,不要搞错了。包括你的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疑、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见思惑的四禅境界以内,“修所断故”,因为自己都在修行中,这些烦恼、障碍、习气断除了。至于说色界以上,四禅以上的“余伏”,“或断”,这个“或断”是不一定,只有欲界里头的是真正要断,上界的或者断了,或者可能还有一点习气,一时断不完可能还有,那么这个样子的成就,然后才能够得到初初生起灭尽定的境界。
“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因为欲界里分别心多。“变异受”,受阴境界,随时都被感觉牵起走了。那么,必须要把感觉的状态、受阴境界空得掉。譬如说你们打坐,觉得气脉很舒服啊,或者不舒服啊,这都是受阴境界,色受想行识,你这个受阴境界没有动摇,没有变动,没有转掉,那还在欲界里头转呢。不过,你说其他的男女饮食之欲我没有了。你贪图那个坐着清净舒服,也是欲啊,这是欲界的上一层,同色界的欲啊,不能说不是欲啊。所以,“变异受俱烦恼种子障定强故”,乃至其它与生命俱来的一切烦恼种性太强了,障碍我们不能得定。
“彼随所应生上五地。皆得后起。”所以要生到四禅天以上,色界以上的人,就是色界的有顶天,到达四空天那个境界的人,都可以生起灭尽定。“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后不断退。生上地者。”假定,等于我们这样啊,你程度高了,修行程度高了,欲界下层的烦恼见思惑被你降伏下去了,“能起此定”,才能得到灭尽定。而且下界的贪嗔痴,就是下一等的贪嗔痴没有了,得了这个定,也永远不会退了;否则还有问题,那个习气一来就把你拉走了。等于大家现在念佛啊,修行啊,打坐的,差不多不是三天打鱼,就是打坐、修行念佛的一年当中,大概难得有三、四次得到半个钟头的清净,那个清净还不叫作定境,是不是这样?大概不会错吧,我这个价钱不会太悭吝吧?其它的时间都在烦恼中。
你说我在修定,你这个叫什么定?有些人看到别人打坐,我常常打电话来找有些同学有事,“哦,他在打坐!”过去还有同学,“他在入定!”我说:“胡扯!他在打坐,不叫入定,叫他!”你不叫他,他早也听见了,早想下坐了。所以老师叫他更好,松松腿,有机可乘,哪里得定呢?定谈不上的。
所以,“生上地者。岂生上已。却断下惑。断亦无失。”另一个道理,当我们的境界高了一层,由欲界进到色界了,高了一层,对于下层下界的见思惑烦恼容易断,因为自己到底站得高了,境界高了,看自己的这个起心动念很清楚,所以很容易断。偶然迷了一下,旁边一个人或者善知识点你一下,“这个还放不下?”他立刻就放下了。普通做不到哦,因为它捆绑得很厉害。
“如生上者断下末那俱生惑故。”所以,生到了色界、无色界的可以修到灭尽定,因为他已经断除了第七识,俱生我执意根里头的烦恼,七识烦恼断了。换句话说,灭尽定是意识不现行了,真证到了灭尽定,第七识的烦恼根本也断了,那个灭尽定的境界,是第八阿赖耶识的境界,真正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种子不起现行了,一切习气的种子不起现行了。
“然不还者。对治力强。正润生位。不起烦恼。但由惑种。润上地生。虽所伏惑有退不退。而无伏下生上地义。”所以说,这一段文字上别扭,我把意思跟大家讲清楚,你们慢慢去研究就懂了。得了“不还”果,修到三果罗汉这个境界,阿那含果,那么,他的心念力、慧力、定力坚强,“对治”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烦恼的对治力非常强。
“正润生位”,所以他修的是正路,一条大路上去,这个工夫,修定的工夫。
“润”,定力的滋润,自然生起灭尽定,或得这个果位。因为这个时候,自然“烦恼”不动、不起了。至此,稍稍有“上地”的见思惑,上层的见思惑里有些地方困住了,临时被迷住了、不明,有的。虽然,上地的烦恼好像被灭尽定初起的这个境界压下去,但是上地的烦恼有时候还是会退转的。不过,下地就是下一层,欲界的烦恼真是伏下去了以后,生在“上地”是必然的。
这个道理等于什么呢?你读书学问很好,读到了大学,那么小学的功课,尽管课本改得很厉害完全不懂,你当年没有读过,拿来一看,几秒钟也看通了,一定懂。生在上地修行是一样道理,上地的境界高了,对下地的法门没有不懂的,烦恼没有对治不下去的,是这个道理。
“故无生上却断下失。”所以生在上地,就是说,生到色界,才能够完全断除欲界的(见思惑);生到无色界才能够完全断除了色界的(见思惑)。这个理论没有错,逻辑没有过错。这是讲修小乘,所谓走解脱道……,譬如我们出家的同学,离亲出家,受的戒叫做别解脱戒,走特别快速修持的路线。菩萨道难行,不过,难行如果行得到,那又不同了,力量不同了。上面讲的是别解脱道里头的四禅八定,修到四果位……。
所以我常常赞叹,也是感叹。今天大家很多人发愿,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哎呀,要把佛教兴起来!兴不兴不要紧了,看你能不能得个果了。没有果啊,没有“苹果”啊,拿个“橘子”也可以。你只要有一个、两个人证了果,或者悟了道,佛教不要去兴,你不用担心,自然会兴了。若没有,光想兴佛教,兴个什么?兴不起来的。佛法,你学理讲的顶好,也不过是一个超越三界的哲学而已,佛法的学理要求证到。你说禅定嘛、修持嘛,四禅八定,你说你悟了道,悟了道也好,不悟也好,初禅心一境性,系心一缘,离生喜乐,做到没有?看到是八个字,里头的过程就大了!我们心一境性没有,系心一缘做不到哦。系心一缘,你真要修定,人就是疯了一样的哦,就傻了,六根都迟钝了的,好像是迟钝了。你做得到吗?做不到哦。即使做到了,也没有地方给你修,你要跟人家坐在一起修,别人会以为这个人疯了,会把你送进精神病院了。因为他不晓得你定修到某一个境界,他不懂。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很难了。修定是如此。
你说我一个人住茅棚,一个人住茅棚,你还是走不通,没有用的。你到了某一个阶段,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前路如何,你想要自己去钻啊?钻个三大阿僧祈劫去吧!所以,全部教理通达了,还没有用,因此说,你还要求过来人,“若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这是没有办法的。那么现在,把小乘的别解脱道交代了,修灭尽定,现在还在讲灭尽定。
那么大乘菩萨有没有灭尽定呢?假使我们在教理上讲,大乘菩萨应该没有灭尽定;大乘菩萨如果入了灭尽定啊,他还能够入世?还能够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还能够修六度万行吗?一切都灭尽了嘛,不需要修六度万行了。
小乘绝对会修的,不来了,所以,“我生已尽,所作已办”,就再见了,那真是再见了,你永远找不到他。你说你跪在那里哭死,哭死了,对他也没有用,跟他不相干,他才不会动念。你说死了好可怜,他到了灭尽定,没有觉得可怜不可怜,没有慈悲了,慈悲也要灭了!有慈悲,你还有情哦,有情还落在无色界中。所以,真得灭尽定,连无色界、四空天都要跳出来了。所以有人说,修道学佛的人是最无情的人,有情还能做得到啊?那非切断不可。
那么现在讨论,大乘菩萨道没有灭尽定吗?不然,既然是大乘菩萨道,随时都可以达到灭尽定,提得起放得下;你光提起放不下,那叫什么菩萨?那叫“萨菩”。所以,“若诸菩萨。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后回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所以佛法的二乘道,声闻、缘觉、四果罗汉,毕竟是非究竟位,不究竟哦。所以二乘道的声闻缘觉,最后得到灭尽定,一住八万四千劫,在这个定里;你最后非要出定不可,还要回心,回小向大,还要还大乘,走大乘菩萨道,这是必然的道理。灭尽定固然是很高了,可是你还非要出定不可的。所以像有些大乘菩萨,是先修小乘来的。换句话说,规规矩矩修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必须先要修过小乘来。必须先要摆脱世间,必须先要离尘弃欲,离尘弃欲所以绝累,一切都没有,孤零零的就是自己。“白云万里,满目青山”,就孤零零的,那个样子必须要经过。那么,你把四禅八定的路线都证过了,才能转过来回心走大乘的路子。所以,真正修持菩萨道不容易。
所以真正的大乘菩萨道,“先二乘位已得灭定”,“先”,他已经在“二乘”里头,声闻、缘觉里头修持,过了四禅八定了,修到了灭尽定,后来再“回心”向大乘位的人,或者是这一生来现生菩萨道,前生他已经是小乘的位置,或者前多生累世走过了,那么他这一生,或者下一生,都有希望的。那么“一切位中”,不管是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他能够随时随地,要入灭尽定就可以入灭尽定,所以“一切位中能起此定”。“一切位”,包括了菩萨,严重来讲,五十多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在一切任何位中,他要入灭尽定,他就可以做得到。
“若不尔者。或有乃至七地满心。方能永伏一切烦恼。虽未永断欲界修惑。而如已断。能起此定。”如果走大乘菩萨的路,这个菩萨道中人,过去多生累世没有修过小乘的路子,没有证到四禅八定的四果位,那么直接走大乘菩萨道的这些菩萨们,“若不尔者”,就是说不是这个路线的。那么这些大乘菩萨,要超过了“七地”境界,到第八不动地的菩萨境界,“方能”,才能够,“永伏一切烦恼”,才能够永远降伏了一切烦恼。那么,大乘菩萨境界的人,虽然没有永远断除“欲界”的“修惑”,见思惑,见道以后修道。“而如已断”,但是他理上到了,见地到了,见解到了,虽然他的功力还没有到,要切断就切断。就是菩萨智慧高了,智慧高了也能够摆得下。
譬如说,很高修养的人,这个事情使你生气了,使你怎么……,那么很高修养的人已经不动心了,无所谓不生气了。但是,这个人修养并不那么高,学识太高明了,他学问太好了,他到那个境界也无所谓,“无所谓,那些狗屁的事,小孩子的事,我还看得上他吗?”他也不起烦恼。但是,不能说他是修养好啊,因为他觉的是:我看不上他,他还够得上让我生气嘛!这是他的学问见解,比方,我做这个比方,懂了吗?
所以,大乘菩萨虽然没有断了修惑的境界,功力没有到,但是他见地到了,“而如已断”,好像能够断除一切烦恼,也可以随时生起灭尽定,可是要到八地菩萨的境界啊。注意哦,所以你认为修小乘不好啊?所以菩萨真正学佛,是五乘道哦,先修人道,人乘道,人乘道修好了;修十善业道,是天乘道,人天乘,人天乘修好了;再修声闻乘道,声闻乘的境界到达了;修缘觉乘,缘觉乘到了;再修菩萨乘。五乘道哦: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大乘菩萨道。真正的修行,这五乘的次第是不能够跳过来的,跳不过来的。
所以,你说一定顿悟,没有顿悟,只有渐修!他这一生即使能够顿悟的话,也是他过去生,多生累世渐修来的,他才能够顿悟。否则的话,你不要狂了,顿悟?顿不了的。顿断一切烦恼,你顿不了,你没有这个气力。这一刀下去就切断了,你没有这个功力没有用的。所以讲大乘菩萨道得灭尽定,八地以上的菩萨随时能得。
“论说已入远地菩萨。方能现起灭尽定故。”所以,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上讲,已经进入“远地”,这个远地不是第五地远行地,就是说七地菩萨以上,功力更高,“远”就是智慧定力高。“已入远地”的菩萨(不是初地、二地的事了),才能够现生,现在生起得到“灭尽定”。所以灭尽定很高哦,得到灭尽定可以谈无心位了。
“有从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烦恼。如阿罗汉。彼十地中。皆起此定。”但是大乘菩萨不同哦。“有从初地”,有些菩萨过去的功德大、智慧大、愿力大,一进入初地境界,初地欢喜地,他已经能够一刀两断,烦恼永远切断了,“永伏一切烦恼”。那么,这种了不起的大乘初地菩萨,等于大阿罗汉一样的功力。所以,他到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随时随地,他要入灭尽定,就进入灭尽定,灭尽定的大门好像是为他开着一样。可是要大乘菩萨境界哦,要六度万行的功德圆满,才能做到哦。六度,我们“初度”也度不了啊。
“经说菩萨前六地中。亦能现起灭尽定故。”那么现在再补充一句,我们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在佛经里头说过:菩萨,真的大乘菩萨,前面六地以前已经行(可以)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