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个问题,“若不许意与五俱,取彼所缘,应不明了,如散意识缘久灭故。”这又进一层了,大家用功夫的人更要注意了,这个呢,进一步的答复这个问题。若,就是说,还有一点。若不许意与五俱取,你假使不认为第六意识可以同时同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若,假设;不许,你不承认与第六意识;与五,与前面五个识;俱,同时能够得外境;取,有起修的作用。如果你是这样看法,那问题大了。彼所缘,看到前面东西,心里想事情,或者是三点钟到了银行要关门,我现在还有十万块钱没有借到,一定要跑去借到,眼睛看到前面,结果两秒钟没有看到前面,车子“砰”,撞了,是不是?第六意识不配合。是看到有路呀,那是眼识看到,没有加分别,就不准确了。所以你不认为,意动前五识同时可以吸收外境,如果意识不配上眼睛看东西呀,只是照见而已呀。没有意识,不知道分别,所缘应不明了,所对的外缘不清楚了。
那么,不明了像什么?如散意识。怎么叫散意识?散乱心的意思,当我们心里很散乱,又想这样,又想那样,一个当家的法师一样,跑进跑出,哦,这里要念经,花也没有奉,香也没有点,你怎么搞的?衣服没有穿好,赶快赶快……,这样散乱的时候,散意识。还有一个独影意识,睡梦的时候,第六意识不起作用,下意识起作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就是唯识学讲的独影意识,散意识、独影意识的时候。如散意识缘久灭故,哪也不来?散意识同独影意识、第六意识一部分,第六意识自己起作用,所以叫独影,它没有靠眼睛,没有靠耳朵,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都没有帮忙它,梦境也看得到,眼睛没有张开哦,眼识没有起用;也听人家讲话,做梦的时候,耳朵并没有真的听见哦,那是自己意识里头潜在的功能,叫做独影意识。所以独影意识的时候,外缘色声香味触都没有,已经过去了,前面五个识也没有帮忙,但是它起梦的作用。同样的,散乱意识的时候,意识很散乱,心也很忙乱东想西想,那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食而不知其味了,吃东西也不晓得吃的什么味道,因为心里有事,散乱意识。因为它的外缘是灭掉了的,所以把心理状况认清楚。
再又说,“如何五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取一或多?”。他说那么有一个问题来了,怎么样说五俱?我们眼会看,耳朵会听,身体会感受,眼耳鼻舌身五个识,同时来的时候,可是了解这个是声音,这个是颜色,这个是好坏,只有一个意识作用,如何“五俱唯一意识于色等境取一或多”,但是它的作用,看外面的境界,有时候专一的一个境界,譬如我们看书,眼睛、眼识在看书,意识在,这是什么道理呢?譬如现在我们看大家,或者大家看前面,眼识配合意识可以看多境,都看见了。这个道理,怎么样?
那么,他答复“如眼等识各于自境取一或多,此亦何失?”你这个问题不是问题,对于心的作用怎么还没有懂?譬如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意如眼等识,各于自境,眼睛会看色相,耳朵会听音声。通通于它自己对外境界取一或多,或者专一某一点作用,或者同时可以取很多的境界,它这个没有什么错误,这个道理已经讲过了,你怎么还有疑问呢,那么道理在哪里?“相(xiàng)见俱有种种相故”,相(xiàng)就是说我们心的作用,有两个部分,相分与见分。相,就是现象,心里起作用的现象。见分,什么见分呢?我心里,譬如说,现在我在发脾气,看到这个人就讨厌。或者我在欢喜,看到这个人我好欢喜,嘴里在笑,心里也在笑,但是我们,这是心所的相分,心里、心态变成这样。那么我们心还有个见分呢?自己晓得这个时候你看,自己都在笑疯了;发脾气的时候,自己也晓得,算了,骂两句,不要骂,可是忍不住,还要骂,那个是见分。我们现在山河大地,三界九有,是阿赖识心本体的相分;但是我们精神部分,三界九有,能够了解一切外境界,这个是我们见分(fèn)。
“相见俱有种种相”,你要了解我们心意识、心里的状态。相分、见分,它的本身,这是科学精神啦,这是逻辑啦,分析起来不同哦,它的本身就是见分的本身,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还有相分也是一样。“何故诸识同类不俱,于自所缘若可了者。一已能了,余无用故”,所以,因此你懂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学佛。诸识,前面五个识,同第六识同类不俱,同类的作用不那么同时来呢?因为我们眼识,每一个识如果分析开来,它各部分作用,比如我们的指头,五个指头作用绝对不同。但是当我们要抓东西的时候,这五个指头要同时用起来,同时帮忙,才抓得很好。可是你说要同时抓得很好,可是有时候放下了个把指头也没有关系呀,你要讲它全体吧,就是一体,分别用吧,可以有多用不同。所以每个指头都有自己的所缘,比如我们拿笔,现在拿这个毛笔,大指头、中指头这个指头帮忙,这个指头(可能是指无名指)不靠到笔有帮忙作用,你说不靠它好不好?也可以。但我们现在有时拿到笔,你们现在写的这个纸,如果练习惯了两个指头抓到写也可以。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一缘,眼睛看色的时候,耳朵不需要帮忙,那就看看吧,没有东西可听嘛,它一个本身办得了,其它的不需要帮忙。好,讲到这里。
“若尔”,假使是这样的话,“五识已了自境何用俱起意识了为?”那么前面五识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它本身各自独立能够办事嘛,何必要第六识他老哥跑来帮什么忙呢?不需要意识来帮忙了嘛,这是问题。他说“五俱意识助五令起,非专为了五识所缘”。他又告诉我们,在教理上佛说,前面眼耳鼻舌身同第六意识合起来叫五俱意识,实际上我们这个意识思想作用,对外界起作用,必须要眼耳鼻舌身配合这个意识,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所依,它的老板。这个老板一动脑筋之后,这五个伙计,你就给我买什么,你去做什么,你去发电报,它才完成一个事。等于手是老板,前五个指是伙计。意识叫这个手指来端茶杯,五个指头来,它都会动,所以叫五俱意识,“助五令起”。非专,不是专门为了五识所缘,并不是意识只是为了帮助眼睛看看,帮助耳朵听听,一个人生命起作用,五俱意识、第六意识同时起作用的。修道的人才能完成修持。
“又于彼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识故,非无用。”也可以这样逗点“又于彼所缘,能明了取,异于眼等识,故非无用。”这个逗点也可以这样逗,哪一种逗点你理解得清楚,都可以。他说,我们这个意识同前五识对于外界的所缘境界,能明了取,作用的时候明明了了,就能够吸收外境。异于眼等识,故非无用。第六意识于彼所缘,能够明了,杂起了,那耳识同眼识有区别,我们意识作用是帮忙的这个老板,可是有差别。“故非无用”,必需要用它。“由此圣教说彼意识名有分别,五识不尔”,所以佛告诉我们,第六意识叫做分别心。第六意识不但要分别,光有分别不对哦,其它的意识,眼睛看东西没得分别。比如看画,我们眼睛一看画,看到是个画,这是什么画?意识在分别。这个画好不好?意识在分别。当这个眼睛一接触到这个画,意识马上来了。同时俱起,所以分别心叫意识,意识有两个重大作用,分别、计度。
这个有多高呀多大呀多长呀,这个是计,计算。度,这个有多宽呀,这个事情可不可以干呀?都属于分别心,但是分别心不同,两种作用。
所以第六意识,我们人着书好不好,这个文章你看这两个字可不可以用呀?这个句子这样逗点好不好呀?第六意识的分别、计度。圣教说,就是佛经,佛说,彼意识名有分别。我们说无分别心,我们对这个东西无分别。大家学佛也搞错了,有个很大的错误,你们反省一下。哎呀,假使无分别就好了,就得道了,这是什么话?那个无记也是没有分别哦,无想定也是没有分别哦,闷绝位、睡眠也是无分别哦,无分别不是道哦。那么,佛经上说怎么无分别是道哦?不执着于分别之分别是名无分别,那个才叫做道。如果你认为普通无知叫做无分别的道,那变猪好了。变死人就好了,那就无分别。所以般若能知万法,而无知者。这才是无分别。所以意识的分别,凡夫叫分别,叫计度,得了道呢?叫什么?妙观察智,也叫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境界般若、眷属般若,都来了嘛。那般若的前身也靠意识的转变的。“六转呼为染净依”,这个要了解。所以圣教说,意识名字叫做分别。
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它本身没有分别的功能,没有这个本事。它就是听老板的雇佣,听老板的指挥,不然它只晓得坐在那里吃干饭,屁用都没有。老板要它起作用,你去看看吧,就跑去看了。你去听听吧,就去听了。老板不指挥它,它有那个长处,它不晓得用,因为它无分别,这个问题讲到这里。“多识俱转,何不相应”,眼耳鼻舌身都是识的作用,心意识的作用,它既然同时都可以转了,何不相应?为什么彼此没有关系呀?换一句话说,耳朵听声音听得太忙了,眼睛没有事,叫眼识跑耳识帮忙它听一听吧,这就相应了。它为什么不相应呢?这个话,他答:“非同境”。对象境界不同,换一句话说,作用不同,功能性质不同,没有办法起作用。这对凡夫而讲,修行到菩萨境界,六根可以互用,六识也可以互用,并不稀奇哦。对普通人,非同境故。
“设同境者”,设,假设是同一个境界,同一个性质的东西,“彼此所依体数异故”,虽然说是同一个境界,我们现在大家都坐在十一楼,研究这个《成唯识论》,我们现在大家同境,同一个境界。我们现在大家的五识也是同一境界,但是不同哦,彼此眼识、耳识、鼻识彼此所依的,所依的什么?所依的外界的境界,体不同。眼睛只能看光,耳朵只能听声音,等于这个一样,它不管声音,它只管放光的。这个东西放光不管声音,体不同。数不同,我到眼睛前面距离有一百步,可是那个地方距离只有三步,或者距离一千步,楼下都听不见了。所以体、数,所依不同。所依是个东西哦,外境界不同。体不同,它的数也不同,因此不能同时起用。“如五根识互不相应”,譬如我们五根,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鼻子只能呼吸,这个五根同这个五识作用一样。它的功能、性质不同,抽水马桶上的螺丝钉不一定能够拿来放到电灯这个上面做螺丝钉用。它两个性质不同、做法不同。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