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051讲 所依缘、能变、所变

再继续下去的,我们把这个观待道理,这些都属于观待道理,在理论上、逻辑上、思想上要把它分析清楚,但是同修持做功夫的证成道理也是非常密切相关的。观待道理搞不清楚,到修证的时候,证成道理就糊涂了,就迷糊了。再说“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它这个八个识,自性,注意哦,不要看成明心见性,本体那个性。就是说这八个识,它自己本身那个性质、那个性能,你不要认为它一定是一个,这个道理就很值得注意了。一般讲唯识,有时候,犯一个很大的错误。把它呆定为一个,都是变相、变化。因为八个识不是一个同;因异,第一点,行相不同,什么叫行相呢?心理、心所起作用的时候,起行的时候,心态的现状不一样。

譬如刚才有位同学跑过来讲,他说:“很奇怪,我们人的心理状况不只五十多个,为什么唯识心所把它归纳为五十几个?”我说不够的,唯识学是个归纳的方法。比如贪嗔痴,要讲贪,要发挥起来研究,贪相就很多了。比如说我贪喝茶,我贪抽烟。他贪拜佛,他贪念经,他贪看电影。同样的,有时我贪喝茶,有时我贪看电影,但是那个原则都叫做贪。(唯识)是一个归纳性质的,贪的现状有多少种呢?那不知道,佛经上讲,一念之间,八万四千法门。你呼吸一往一来叫做一念,这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心态可以出现。你要分析的话,现在的科学的话,越分析越细,看起来很高明,分到最后呀将来无所归依。医学的心理学同其它的心理学不同哦,想法不同哦。最后你看哲学家、科学家,最后将来人类心理学不从归纳来发展下去,最高明的心理学家最后会发疯了,自己已经发疯了。太可怕了,这心态分下去,这个人太可怕了。

所以佛法的五十几种心所,它是把多种心态做归纳性,归一了。事实上,你只讲一个贪嗔痴,行相不同,而且我们大家都有贪心。譬如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喜欢贪研究佛学,也是贪呀。不能说它不是贪,那你说它是善的贪,不一定哦,不一定哦。执着善太过分,就是禁戒取见,与见取见太过分执着,那个善太过分,善又变恶了。我不妨碍别人,可是妨碍了自己,所以不一定哦。这个地方都是需要智慧,禁戒取见。除了佛学以外,我什么书都不看,所以我常常讲,许多同学写的文章都很对,拿来我一看,好,实在好,真好,没有话讲。但是你只讲佛学,你不能变一个方式讲吗?一个佛字不带一个道理,讲完了以后,全篇佛法,那为什么大家会弄到这儿去呢?因为你的教育只在佛,一来就走这个巷子,这个巷路子,没有走过大马路,而且没有走过很多的大马路,所以看到就是这个巷子里的东西,用的名词、用的笔法都是这一套。你看佛的境界多伟大啊!什么他都会。他也可以说笑话,笑话说完了你就懂了,你佛法就得了。这个道理就是行相不同。

第二,所依不同。所依的因缘不同,所缘、攀缘外面的不同,“相应异故”。因此八识同五根、同身心相应之点,刚刚这位同学问的,五十一种心所等等所起作用不同。所以我们把心的根本分成八个部分,阿赖耶识同第七识、第六识同前面五识绝对不同,但是注意上面一句话“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但是也不一定。如果说定一这个性能它不能变了的话,那凡夫不能修成佛了,那不能转了,它转变也不成。又,再说。“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亦非定异。”再说,一灭时,一个识灭去了,譬如我们心态。一个念头把它灭掉了。我看到这小玻璃蛮好镶的,身边没有钱,多少钱?六块五。余不灭故。你不能说这个心理作用灭掉,其它都灭掉,其它不一定。因为能熏与所熏,我们自性的功能,能熏一切,心所起来,就是受所熏来的,能熏与所熏等相各异故,心态的现象各有不同。“亦非定异”,所以我们心性的应用道理,你不能讲一样,确定是这样,错了;你不能说有分别,错了;无分别,也错了。所以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到了最后,你说空也不对,说有也不对,都错了。

“经说”佛说的,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八个识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唯识啦,等于水上,是一个本性来的,水上起的波浪。你说它有差别吗?无差别,平等,都是水变的。你说是水变的嘛,它有差别,水冻拢来变成冰了,化了变成水了,轻一点变成霜了,暖一点变成凉水了,热一点变成热水了,它都是水呀。水是水性平等,相有差别,亦无差别。“定异应非因果性故”,所以你说它一定吧,每一个性状,说它不定吧,都不对。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因果的关系。因果对了那个那个果就不同了。但因跟果两个相互为因果。前面的因对后面的果,后面的果又是前面的因。譬如说一个桔子,一颗籽这个是因,桔子的籽,种到泥巴去,就会长出桔子树,最后结成新的桔子,这是果。这个果里面有又有桔子的籽,果中有因,因中有果,相互为因果,不呆定,非因果性。

所以“如幻事等无定性。”所以真正悟了道证了道的时候,到了菩萨境界,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成佛一切如梦如幻。佛经经常提到如梦如幻,你们注意哦,我们下意识以为是空的,你错了,梦幻不空哦。所以五方佛不空哦,不空三藏、不空佛,怎么是空呀?你说做梦,梦当中是空?那有唉,梦中打你的时候你也晓得痛呢;梦到哭的时候,醒来枕头上还有眼泪,一点都不空。幻,电影是幻的,看电影你说是空吗?硬是真的呀。所以你看到如梦如幻,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否定了一切哦,也不是承认了一切。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到是幻影,等于我们坐在这里,如梦如幻,张开眼睛做梦,再过四十分钟,这个楼上人去楼空。这个梦马上醒来,可是现在这个梦不能说它没有哦,是有那么多人,数、体、象都有。数,有多少人,在干什么?体,在研究佛学。象,有些在笑、有些人在哭,有些低着头,有些人仰起来,各种不同,现象不同。你说这个梦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看到佛经“如梦如幻”,不要有错误观念。认为这是讲空的,没有讲空,那你对于佛经已经读错了。所以菩萨境界修持到了,梦幻三昧,得梦幻三昧,那不是你普通打坐的定哦,他六根张开就是在定中,用不着打坐,因为他一切都在梦幻中,这是大菩萨定的境界,这不是这个小乘定的境界。

所以佛说,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定异应非因果性故,如幻事等无定性故”。梦幻境界没有定哦,梦中的火不是真火哦,可是你意识执着了,一样也会烤焦了的,如果意识空了,那个火立刻可以变成水哦。有一种修法,修梦幻成就的人,修到他自己的梦境他立刻把它变了,梦到是水,我不喜欢这个水,把它变成火,水就立刻变了。梦到是山不喜欢,把这个山变成虚空,我在空中飞,就在空中飞了。修成梦幻初步的功夫,“如幻事等无定性故”。所以,“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他说我们前面讲到现在的,讲到唯识的境界,一切的分析,什么是意识,这种差别,“依理世俗”,在道理上、在逻辑上、在哲学上,(因为)人世间的人不懂,(用)人世间的知识讲出这个道理,这个理还不是真理哦。我们认为是这是真理,学哲学的人说:我这个是真理。对不起,“理世俗”,世俗的真理。不是,“非真胜义”,不是得道形而上的那个真理,那个是真胜义。得道那个圣人,心言绝故。同禅宗话一样,禅宗两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没得理由可讲了。心行处灭,不可思议,没有什么话讲。

佛所以在《金刚经》上讲,我四十九年并没有讲到一个字,讲出来了一定不是那个东西了,那是第二个月亮了,月亮的影子了。那真正的月亮本身是黑的、白的、亮的、不亮的,不知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这个地方,心、言,心理思想、言语所答复到。故如伽他说。伽他(tuō)是翻音。伽他就是偈子,所以经上偈子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依照一般世俗的观念,所以分成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现象有差别。“真故相无别”你证道了,得了道,明心见性悟到真如境界,它没有差别了。相,能相,一切的现象;所相,所发出的现象,无不皆空。一般人讲唯识讲有、般若讲空,已经错了嘛。依我看来,唯识处处是空;《金刚经》、《心经》、《般若经》处处讲有,所以大家不要把经典搞错了。尤其是《心经》,几乎是真实不虚,是讲有呀。唯识你看它讲有,(实际是)讲空。

好,现在这一段,我们还有个名词,你们研究唯识要记得,刚才讲理世俗。世间,人世间。依唯识说,分四种世间、世俗。这就是,真谛、俗谛的差别。真就是道,得了道成佛就是真谛。俗谛,现在念谛(tí)。照唐音读谛(dì),俗谛,世俗,刚才讲理世俗,有四个世俗:世间的世俗,就是理世俗。道理世俗,证得的世俗,胜义的世俗。所以唯识的佛法,佛学到这里分析非常细哦。我们人世间的道理,世间的世俗,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世间用,你认为是真理哦,是世间的世俗。但是,譬如哲学,世间的道理没有错。道理,世界上任何一种学问,不管是宗教、哲学、科学乃至于艺术,乃至算命、看相、看风水,乃至于挑葱卖蒜,一切的技术与学问,人类都是为了身心性命,求现在这个生命活下去用的。修道也一样,我的生命要生活呀。如果出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学问对身心性命无关的,不要你去打倒它、也不要你去淘汰它,它在人类文化的立场自然站不住了。所以你看世俗的道理,世间世俗、道理世俗、证得世俗,胜义世俗这是最高的。

那么真谛方面也有四个,真谛就是哲学的这个道理,这个道呀。真谛也有四个,世间的胜义,世间的真理。道理胜义,在道理上逻辑上,哲学里头的哲学。证得胜义,比如我们现在佛学,懂了这个道理,修持就要证到。胜义的胜义,什么是胜义的胜义?那没得话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说:不可说不可说。所以这个道理,你看只有研究佛学、研究唯识,这些名词不晓得有多少,就把你搞得头昏脑胀,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修持的人,对于学唯识这些名词你说头昏脑胀,所以有许多人说唯识我不要学。没办法,乱得很,多得不得了,我只要修道只要能够证道就好。对不起,你没有这个智慧证不了道的。你看一个人,得了定的人,脑筋是多细密,细密到这个脑筋能知一切法。这种凡夫的道理有什么稀奇呢,一到手就清楚了,所以我钻不进去,你看这句话本身的逻辑错误多大?我静不下来听,研究不进去,他还说学哲学、还说修道。你看他这句话,所以有时候别人这样讲,我不答复话,是是是,有道理,因为已经不要答复,他这个头脑已经不行了,他脑子不够冷静的,那没有什么答复,送他两顶高帽,就把他埋在地下去了。“是是是,你对你对,这个道理很了不起,你讲得对”这就害人了,高帽两顶把他送到十八层下面地下室去了,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真的有定力的人,头脑都是清楚的。唯识学这些个名词你说不对吗?你仔细研究,每个道理包含得都很准确。那么你说这四个世间、四个真谛、四个俗谛都够了吗?不然,还可以分析。那么我们现在就拿它四个俗谛、四个真谛(来分析),只有一个是真正的世俗,就是世间法,就是那个世间的俗谛。后面一个是真正的道,真理的真理。中间的六个也通世间,也通出世间,你不要看这个八个名词很好玩吧,所以熊十力搞呀搞,其实八个名词就可以配八卦。胜义四个可以从乾坤坎离;世俗四个,也可以配。所以这里头的学问,真理只有一个,要注意去研究它。

现在我们对着书。“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上面我们讲的,广,是很详细了。分别,是给我们分析了我们心,唯识的作用,三个能变的道理,能变、所变、转变。就是讲《成唯识论》这本书,我们从第七卷讲起的,它中间已经是分析了三能变的现象。“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你要看到,现在大家只晓得研究唯识,只记得八个识的名字,实际上唯识的真理的的确确同中国的易经完全沟通的,宇宙万物就是一个变化出来的,这个变化最初不是唯物的,是唯心识的。山河大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都是心的能变所变,所以唯识重点是讲一个转、一个变,转变。

我们学佛修行,一个凡夫,以为空、以为灭掉了妄想心就可以成佛,没有这回事呀,用不着灭,你把烦恼妄想心一转,就成佛了。所谓佛经告诉你的,烦恼即菩提。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那是你)转不了。你转了烦恼就是菩提。所以禅宗六祖一句话,干干脆脆讲完了唯识道理,“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那个东西。同样一把刀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的。刀是杀人的,坏东西呀。你看医生手里拿一把刀,一天到晚在救人。跟刀没有关系,杀人与救人都在这一转,修行就在转念之间,神通变化就在转变之间,这个理要搞透,理不搞透都在盲修瞎练。所以,他已经讲了三能变相,这个能变是谁在变?是上帝、是佛还是哪个?唯物还是唯心,都不是,“为自所变”,一切众生心佛一元,那个东西。禅宗就叫它“那个东西”、“这个东西”。不用名词,用了一个名词你就着相了,这个在转变,“为自所变,二分所依”,相分与见分,刚才说过两分。

我们这个山河大地、宇宙万有是我们生命根本、同一个生命本体变出来的相分,这个现象。譬如我们生理肉体,是我们这一个业力根本、第八阿赖耶识种子变出来的相分。所以你的相分不同,我的相分不同,但是我们相同,你的也是肉,我的也是肉;你的血是水,我的血也是水,这都是同的。可是业力不同,所变出来的相分就有不同。见分也不同,所以智慧有高有低,这是见分。那谁做主呢?没有一个上帝、没有个主宰,无主宰,谁都做不了主。我们做不了别人的主,别人也做不了你的主。父母做不了儿女的主,谁也做不了主。但是你说无主宰,那你佛学是个无神论者?同唯物论一样,非自然不是唯物。所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这个道理辩论下去非常严重的。所以真正的佛学,你看《成唯识论》,简直没有一点迷信的外衣,通通剥掉了。讲到佛,偶然用个世尊,要不然圣教,拿个圣人的圣字代表,它同其它的经典(不一样)。无主宰非自然,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切万法因缘凑合所生。自性,空,并不是没有,不是永恒的,随时变去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