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053讲 离识所变,皆定非有

现在请打开《成唯识论》第278页倒数第四行下面,“又一灭时,余不灭故,能所熏等,相各异故,亦非定异。”定异,是指八个识的自性,不一定是呆板的、死的;异,有差别、变动的。所以他说佛经上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这个句子(圈点)错了,应当是“经说,八识如水波,等无差别故。”文字应当这样圈点。八识的作用我们讲过如水上的波浪等等;那么等,平等的,它的根只有一个,根是一名称,不要真当成一个根,体也是个名称。起的作用,相就不同。“定异应非因果性故”,所以不能说是一定,不能说是一个,比如这个波浪归到水去了再起来,这个水里头又起另一个相的波浪。就是八个识的作用同它的功能,不是说这个意识的作用,那么不能变动,在能的方面,它是多方面的用途,在相的方面是固定一个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我们学习《成唯识论》280页。“所变相分,名所分别,见所取故,由此正理。”我们一切的作用,看到外境界,心外的东西,那么都是唯识所变的相,相分跟见分的差别。这个我们曾经有个比喻讲过的,所谓相分就是一切的现象。见分,就是一切能见的作用。那么我们的比喻相分,就是我们现在普通所讲的,物理作用的,心理作用的。譬如我们这个人,有眼睛、耳朵、这个身体,这是唯心所造的相分,这一部分;我们现在自己能够知道自己,现在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这个所了解的就是见分,精神部分。所以他说,都变成相分了,在唯识学的名称叫做所分别。所好像我们讲过,能就是电。所就是这个电、风扇所起的作用。“见所取故”,我们起的作用,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思想能够想,可是这个背后也同时有一个东西,我们晓得自己在想,晓得自己在看,这个是心的、识的这一部分的见分。一切所起心动念都是相分,我们知道在起心动念,这就是见分。

“由此正理,彼实我法,离识所变,皆定非有,离能所取,无别物故。”所以由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由此正理。由此正理是讲因明、逻辑、推测、论辩,就是我们的观察要搞清楚。“彼实我法”,他们一般外道、小乘佛法的人认为这个我有个真正的我。比方我们一般人的心理,假使认为,死了以后有一个灵魂出去,受这个果报,或者有一个东西的存在,这就认为有个实我,实在的我。譬如《楞严经》,大家没有注意,真有修行人,修到行阴境界。“观彼幽清,常扰动元”这八个字很难懂,文字太好了。就是说到了某一个境界,修持到某一个境界,甚至把身体可以离开,没有身体的感受,这个肉体的关系不相干了。但是,在这个定的境界里头,可以看到我们生命有一个动能,有个东西。庄子所以在《逍遥游》上,野马也,尘埃也。

有些譬如打坐的人,坐在这里,定得很好的人,就可以看到自己坐在这里,好像另外一个肉体坐在这里,就看到自己坐(着),那么这个样子像不像呢?还不到这个境界,所以出阴神、阳神。昨天有一位同学拿来《大华晚报》(上有)一篇什么神游,等于出阴神。这个情形,像我们这里朱同学他在美国,接触这一方面很多,外国人里头,他告诉我,好几个都会出神的。当然都是阴神,不是出阳神。另外有一个他没有去碰面,没有访问。美国人宣传他,这个墙可以没有妨碍,过去就过去,有这个神通。那么据他的观察、看法,因为他接触神秘学这一片的人比较多,(不管神通多好),都是精神状态,不是究竟。所以就是出阴神,那就是还没有到达这个精神境界。

到达这个已经超过一般所讲出阴神境界,连阴影都没有,身心都化了。在道家来讲修到这样,很了不起了。佛家修定到这样,也真是了不起了。也可以说,到达色界天那个境界。但是感觉到,所以《楞严经》文字翻译得太美了也很麻烦,同这个经典一样麻烦。观彼,自己看到它。幽清,没得东西清静极了,那个境界是清静极了,那不能想象。不过总有个东西,这个东西认为是灵魂、神,精气神那个神,这个就是神了。这个东西常扰动元,它有时还是动的、浮动,因为生命投胎往来就是这个。那么你们去找呀,这一段在《楞严经》行阴区宇,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生命能永远在转的那个范围,还是没有了道,没有悟道。所以行阴区宇。

那么我为什么引用到这里呢?就是说现在我们讲到《成唯识论》,由此正理,彼实我法。他们修持到这里的人,见分的错误,见解、见地的错误。理没有透,修持起来很容易走岔路。所谓认为生命真有个我的存在,其实没有我的存在。这个我也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所以他说,彼实我法的,那我们讲两个字白话,彼就是他们,认为另外有一个生命的实我的话,错了。其实是离开心识的变化之外,皆定没有,都可以确定,告诉你空的,没有这个东西。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打坐、修道到这个境界会有这个东西出现呢?这是心识的境界,认不清楚,还没有了。自己的观察,见分,见道的见没有见清楚,皆定没有。实际上,我们的心、意、识离开了能取的功能,能发起的功能谓之所,离开了所取的现状,无别物故。此皆,这个宇宙间,另外没有一个物质、物理的存在的真东西,没有的。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的功能,离开能取、所取,无别物故,实在没有一个东西。既没有一个物理的东西,也没有个真的精、气、神。精、气、神也是唯心所造。精气神是什么呢?心体上的能所起的变化。

那么可以了解参禅的人,常常引用佛经来说“能所双亡”,这是道。譬如我们假使静坐,坐到身体没有感觉,一切妄念不起,这个是(大妄想),况且你做不到。即使你做到了,只去掉了所的作用。你那个能,幽清还在。幽清当然还不是能,我们借用来形容。所以修道要把见地搞清楚。

“非有实物,离二相故”,这一切中间,没有一个真实的一个东西,我们感觉到,现在没有去想它,的确有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离二相故,这个东西不是相分所起的现象,都是我们心理意识的见分上错误的观念。离相分、见分以外,没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存在。

“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所以,你要了解世界上一切有为法,比如我们修瑜伽、练拳啦、做气功、念咒子、观想,乃至于修气、修脉,凡事有所作为的都是有为法。有为法不是道,勉强讲是助道品,道是无为的。所以心法,《楞伽经》的道理,八识分成百法明门论,最后归起来有两种:有为法、无为法。证得菩提是无为法,有为法都非究竟。但是这里告诉你,无为法包括菩提、涅盘、真如,这都是无为法。所以我们学佛的,讲了一个菩提,就抓住一个菩提;讲了一个真如,就抓住真如了;讲了个涅盘,就“捏个盘啦”,都很糟糕。本来是无为法的代名词,可是我们抓住了。现在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乃至这个世界、出世界上一切的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乃至我们认为是抽象的、虚假的,皆不离识,都没有,一切都唯心所造。所以你们要注意,研究真正哲学的,所讲世界上的哲学,不外乎两个东西在转:唯心的、唯物的。西方哲学人类一切文化,离不开唯心哲学。实际上,西方哲学在讲那个心也是物,离不开第六意识的境界。现在我们看唯识学,不属于唯物、唯心两个学问体系的。这是佛说的哲学,唯识的。换一句话说,我们借用这个经典的名词,再来提到这个文章。“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统统是你自己心意识在那里乱造。也就是我们普通讲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是你的意识在捣乱,没有这个东西。

“唯言为遮离识实物,非不离识,心所法等。”现在问题慢慢还是归纳,看他的文章写得这么的简略,但是讲句老实话,玄奘法师写这样的文章,也只有他写,别人还不能写。很简略,每个字很痛苦的把它撮拢来,写出来。我叫他电报局的文章,发电报,能够省一个字就省一个字,省两个字更好。省一个字有一个字的钱。我到电报局打个电报回家,开始一写“我到了”,嫌它贵,然后一想想“到了”还是贵,一个字够了“到”,对方接到就晓得了,钱又节省了。唯识这个唯字,为遮,遮止了,就否定了,唯识这个唯,这个意思呢,他们讲,为遮离识实物,为(了)否定了一切离开识以外没有另外一个真实的东西存在。现在这句文字我讲了,大家看懂了,你们大家赶快注下来。他吃力我也更吃力。把这个文字变成白话,你一天就读懂了。唯,唯识这个唯;言,他是讲;为,为了;遮,遮就是否定,挡住了;离识,一切离开心识以外另外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你看白话也说了那么多了,当然清楚得多了。虽然那么说,他要加一句了。“非不离识、心、所法等。”并不是不离开,就是说一切万法不可能离开了识(心意识)、所心态的现状而来的。

“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在这个心意识,唯识的道理我们一切境界都是唯心,唯识的道理,我们也讲过修定的方法,中间有一个最重(要)的转识,我们大家知道哦,尤其在座很多修道做功夫的人,当你打坐的时候出来许多的境界,对不对?所以说现在有些同学坐起来会摇得了,摇没有什么稀奇。有时候我给你们讲清楚了,身体不好的人有时候摇动,让它给你摇摇,等于运动嘛,打通气脉,这个时候不准备做功夫,你爱怎么摇怎么摇去,你把它记录下来蛮好玩的,它如果这边摇几下,这边也几下,前面几下,后面也几下,呆定的。哎,你就要晓得这个身体的法则同宇宙法则一样,很有规律。可是摇一阵你不让它摇就不摇了嘛,一切唯心造,意识一动:讨厌!不动了!就不动了嘛。再动眼睛张开就不动了,叫它不动就不动了,就是一切唯心嘛。那说这个还作不了主,那你这个人精神分裂了嘛。人怎么作不了自己的主嘛!可以作主。但是现在叫你们让它摇,是为了你们身体不好的可以摇摇。身体太好的,我也会叫他,摇吧!让他去摇。为什么?你身体太好不给它消耗一阵,“小人闲居为不善”,你会乱想乱搞的;这样子给你摇累了,你也懒得想别的了,也好。身体不好的可以补补身体;身体太好的可以泻泻身体,所以你动动都好。

但是,这个现象比方,只讲摇,还有些不摇的,身体里头气脉的变化啦,再不然到了头顶啦,再不然我舒服得很噢,“哎哟,一身融融然呐!”好像泡在那个三温暖(桑拿)里头。然后一身擦干了,再喝一杯白兰地;三温暖洗完了,茶也喝够了,再喝一点白兰地,吃一块鸡腿呀什么的,或者水果、豆腐啦,吃素吃荤的不同了,反正是舒服极了,人都懒得起来。怎么来的呀?心意识的变相而已!要认清楚。不然你就被境界骗了。

所以说“或转变者”属于识,这个识为能变所变,它是能变的变出来的。那么你说这个变好不好呢?好!你不到了静、不到了定,你还没有这个享受呢。当然是好,是功德。好嘛,给它换一个名词,这个好叫什么?叫做“功德”嘛!你就高兴了,哎哟!我有功德了!有功德有福德,多高兴啊!这些名词都不要给它骗走了。功德也好、福德也好,乃至老祖的德也好,反正就是那么一回事,生命的本能,有这个东西。这一切东西我晓得是它的变相。可是你没有功德、没有静定的功德,这个好的相还变不出来呢。理是要你认清楚才好修行,所以一切都是变相。“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转似我法,外境相现。”所以我们内在的心意识在转变,内在心意识转变了以后了,由内就到外,外境界也跟着转变了。转变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是真的哦,就是相似之法。虽然是相似之法,但是外境的境相的确出来。因此叫我们认清楚,没有外物的外境,只有唯心是道、唯心所变。这一段,特别注意,就是心意识转变的道理。就是说“或转变者,谓诸内识,”“诸内识”,要注意这个“诸”字,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第六识:意;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等诸内识,“转似我法”,他转变的现象,在表面看起来,好像我,你看有个东西出来,其实啊,“外境相现”,一有现象出来,就是心外的现象,就是这个识的功能所呈现的外相。这个文字我们弄懂了啊,弄懂了就了解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打坐做功夫,乃至四禅八定,乃至于生天、成佛都没有什么稀奇。“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个心能够一转,就可以超越物质世界,也可以超越生理。但是你各种净、妙的境界哪里来呢?内识转了,一切的内识都转变了,外相自然就呈现了。所以在我们研究这个课程之先,首先叫大家熟读记会了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他的《八识规矩颂》第七识所讲的“六转呼为染净依”,我们第七识的与生命俱来的“俱生我执”这个“我”,怎么样做到无我呢?要第六意识的一切心所、心行完全干净纯善,没有一点恶业了,纯善;所以《大学》之道所说一样,“止于至善”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