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智”,就是说你修持的功夫到了这一步,自然你本心心性的功能发出来的智能成就,自然有许多作用。那么你说为什么有那么多名称干什么?不能笼统。每一个作用同它智慧的范围、现象不同。不能笼统,笼统就错了。所以在观待道理上、在逻辑上要分析得清楚。刚才讲了两种这个境界,现在是第三:
“三、随无分别智转智。”就是说,我们都晓得叫无分别,尤其一般学佛的人培养无分别心。这个特别注意这个话:“无分别”差不多限制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的作用、它的习惯善于分别同计度,就是分别、计度。计就是估计,就是很精细地分析。这是第六意识的功能作用最强的部分。所以无分别心是普通佛学的一句名词。就是做到了无分别心,不过是第六意识的清静。所以你们大家研究佛学或者佛经要注意,像我们前天晚上讲到《维摩经》,《维摩经》就提到“分别也不恶”,分别不错啊!那这个分别就不是普通了,本心起的分别是观察的智,就是般若,那个名称不同了。所以我们普通学佛的人把修行、修证道理、理论没有搞清楚,以为“无分别”是“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好了,你假设说你无分别,我们能不能把泥巴拿来当成酥油饼吃、把泥巴拿来当成豆腐吃啊?做不到的。这个要搞清楚啊!所以说,“随无分别智”,意识清明不起妄念了,永远清明,内外空空洞洞这个现象境界,不起分别,意识不动用。“转智”,然后转了。
“无分别智转智”,我们开始讲唯识《成唯识论》,教大家先要背的《八识规矩颂》,第六意识、第七识这个中间怎么讲呢?“六转呼为染净依”,对不对?好!第六意识不起分别,这是初步哦!譬如我们打钟知道,听到知道,没有起分别;结果听到“一、二、三、四”,在分别了。当我们意识专一地看书的时候,只听到“叮、叮”,不晓得它打几下,也没有管它几点;这个时候听到,耳识听见,第六意识没有起分别。当然你第六意识不分别你是看书哦,还在分别,这个意识看书在分别。要六根接触外境的六尘五根,不是六根,这第六意识不起分别。初步到达这样才是学佛修道的开始。
当然一般人一到达这里,尤其现在的人,又是禅学流行了,以为自己“哎哟!悟道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然后见鬼不是鬼了!(众笑)呵,那完全错啦!这个是第六意识偶然的清明,偶然清明不是道。由这里起始、开始修是对的。如果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悟了,那你真误了!就是那个误了,耽误的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误。千万不要这样!一句话,学佛修道,我经常给同学们讲两句话,所以你千万注意:规规矩矩地做人,老老实实地修行。不要玩聪明,不要你玩聪明。
现在讲到“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得到了“转智”,转了,转识成智。那么无分别的清净现量的境界,转成妙观察智。这个智慧的境界、成就的境界是讲什么?
“谓起证,实无分别智,一切境相皆不现前。”他说一个人修持到了真正无分别智,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譬如念咒、譬如观想都靠第六意识在起用。第六意识不起分别作用,这个时候;或者第六意识起分别作用在专一上,不起第二念的分别作用,也叫做不起分别,专一在某一点上;或者是专一在清净上。那么这个时候,譬如念书、书也没有,念佛、佛也没有,得清净现量。“起证”就是开始生起次第的道理,开始证到“实无分别”,第六意识真实面、这个清净的一面本来无分别,这是观察智慧起用。那么如果在这个境界上的话,“一切境相,皆不现前”,外面一切境界、一切现象都不现前;像茶杯还是摆在这里呦!扩音机还是在这里呦!对境无心,不起分别。眼睛看见没有?眼识看见了,没有去计度、分别。这个叫做无分别智的转智。在这个境界慢慢定下去,第七末那识、意之根慢慢转了,然后慢慢转到第八阿赖耶识。所以这是第三种。
那么,在这个无分别智方面,下面有同样两句话:“境若是实,何容不现?”让我们了解一件事:心外一切境相,除了心的本体以外的一切境相,这都是不实在的。如果外境界是实在的,为什么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面对外境界,外境界都不起,不相干、不应现,在意识状态上不反映出来呢?
这样归起来,叫做菩萨成就四智。这个四智里头第四个,***称“七智”,“菩萨成就四智者,于唯识理,决定悟入。”所以真正懂得唯识啊,很难!理论上讲得来,不算懂得唯识。要修证到,要功夫做到那个境界,(才叫)懂得唯识。所以菩萨成就了四智境界的人,对于唯识的真正道理才有决定性的悟进去,才开悟了。换句话,学禅宗的人到这个境界才是算开悟了。初悟,还是初步的悟哦,还是没有大成就的悟,还不是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直透三关哦!
“又”,他又提到;“伽他说”,这是偈子,引证佛所说的、在佛经上引证下来的偈子:“心意识所缘”,心分析它的作用叫八个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不是根本哦!八识的根本是心所具备,所以八识心之王、八识心王。所以普通用啊,我们讲八识,唯识讲了八个识,实际上讲了什么?只讲心哦,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中间代表最严重的第六意识,一切万物这个花朵啊,这个反应的作用是“识”,识就有识别、认识外面、了解外面、认识的识一样的作用。所以心意识这个东西,换句话说,(心王…)第八阿赖耶识,能藏、所藏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的东西。现在医学我们知道,前面五个识:眼耳鼻舌身,所以心意识所缘,缘就是攀援。所以呀,不管西洋哲学、东方哲学,那缘起来你真没有办法。缘就是缘的这个东西,我们要爬墙,缘着这个墙来爬;要爬楼梯,缘着这个楼梯来爬。缘,抓到,接,扣住,连起来的作用,这叫做缘。缘就是连锁的关系,就像是铁链,像那个圆圈子套起来的一条铁链,一个环归一环,这一环又归那一环,这一些很多的环节互相连锁,把它整个地全体的一套把它连起来。一个力量牵着一个力量,每一个环都不能少,假设少了一环,这个铁链断了,它作用就不能(连起来)。这个缘就是这个道理,叫攀援,这个缘普通叫做攀援。“心意识所缘”这个缘就是攀援这个意思。
“皆非离自性”,学唯识要注意呦!这不是讲能缘的功能哦!讲所缘的境界。能、所两个一定要分清楚,这个我们讲过了的。“能”,比方这个电、电源、电能,我们电灯、扩音机,由现在这个电能所发出来的作用,它的所用的电叫所用、所起的现象。一个能、一个所,一定要分清楚啊!“心意识所缘”的境界不是能缘,这个所缘境界,都不是离开了自性,什么自性?依他而起(依他起性)、遍计所执。这个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学唯识的常常来讲这个三自性、三无性。所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是学唯识的根本。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加了一个“性”字不相干,不加也可以,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也叫做三自性,也叫做三无性。第一个,我们先来现在解释这个三自性(三无性)的范围。
依他起性:我们一切众生,心意识的外境这些作用,所有外境界一动,自己失去了定力,都是受外境界的影响。依他起性,我们知道普通一个道理,譬如说假设一个外国的小孩或者中国小孩,小小孩,七八岁,带了来,有一点影响,外国的境界或者洋文一句都不懂,你把他弄到外国去,他慢慢那个思想意识上染了,听到那个外语熏染,他就起了受教育那个思想,这就是“依他起”的道理。所以我们的欲望、一切境界都是依他起的,多是靠、由外境界的影响。
由此你要知道现在世界上的思想界,尤其是唯物哲学,它认为这些心理作用一切都是唯物的,就是心理上的一切都是物变的。他们唯物哲学者了解了“依他起性”,后面不晓得了。可以说了解了依他起性到遍计所执,后面不知道了。所以给他产生个观念,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由外物的支配,所谓心理状况都是外物、生理、物质的所构成的一个现象,从唯物哲学来看。因为这些东西没有的话,他心理上、意识上就构不成这么一个形态,都不会有。所以意识心理作用都是依他而起,它这个外界环境引起。引起了以后呢,形成了意识状况遍计所执。普遍地存在、计度、形成所执,这个观念就抓得很牢。譬如我们在座的人,年轻时没有接触过佛学的观念,什么佛啊、那个佛同这个芝麻糊呀,差不多啦,一点影子都没有。慢慢接触了以后啊,又念佛了呀,佛的以外还有一个唯识啊,结果又唯什么的唯什么的,又八识啊搞得一塌糊涂,影响了很多的东西,都是依他起。依他起了以后满口的佛话、一脸的佛相、一身的佛气,看到人都是哦哦呼跪下来,他都来了!遍计所执,抓得很牢,构成一个形态。遍计所执,人意识的固执,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境界。就是物理的世界本来空的,也是我们意识的形成,这个道理(一定要搞)懂,很严重一个道理。所以,唯物的哲学是错了。
最后是“圆成实性”。这个世界心物一元的那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一切众生本来就是佛;但是就是因为依他起、遍计所执等等染污了。现在有个遍计所执就是固执成见,把这些东西拿掉了,自性的光明就出现了。所以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他这个文字比较颠倒的。都离不开依他起这个作用,“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佛说:所以我说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唯心、唯物等等一切法,都是唯识所变。自己扰乱自己,除了唯识以外,唯心唯识的以外,没有另外的一个东西存在。拿西方哲学的观念来说,叫做彻底唯心主义、彻底唯心的思想、绝对的唯心思想。所以真讲唯心哲学,不懂唯识不讲修持的话,那个唯心哲学讲不通的。那碰到唯物哲学,那个拳王打擂台一样,唯心的拳王被唯物的拳王已经打到站在这个边上快要下去了。好在后边还有个唯识哲学,唯识哲学在后面撑住没有让它跌下去,要想晓得心物一元啊,就是佛说的这个话,“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唯有识,都是唯识所变。道理要把唯识研究完了就了解了,不是那么简单啊!
以下从《234集》补充:
现在再说这个原文:“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现在,玄奘法师引用,引用前面自己、也许是佛经上说的,释迦牟尼佛说的,先引用了佛说的话:“此等”,像这一类、佛说的,我们大圣人佛说的“教”,“教”是教训;“诚证”,很诚恳验证下来,所有经典上多得不得了,别的地方有,这是交待了。
下面说“心意识所缘”的境界啊,“极成眼等识,五随一故,如余不亲缘,离自色等。”这一节啊,所以这个文章,我们现在必须,将来我是有意重新把它用白话写出来,这样搞下去没有办法,一般人看不懂。“极成眼等识”,极成,我们不讨论这个名称,讲过了,上面讲过了,成唯识——成唯识论,就是唯识,譬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眼睛、眼识啊,“五随一故”,这个五个识里头,他起作用的时候,外缘所缘的境界,这个跟到一个起作用。譬如我眼睛要看前面,看前面一个东西,当然我现在看前面是一张达摩祖师的画,你们看前面是这个东西,是“我”这个东西啊。“我”不过是个东西而已,这个东西假定上叫做人,当时人类祖宗开始叫它是“狗”,那么这个----“我”这个是“狗”,你不管。这个东西,眼睛张开这样看东西的话,哎,眼睛的所缘的境界,就是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意识不要加上,就是这个东西。那么眼睛看到这个东西,眼睛的作用就是看哦,看了这个色相哦,啊。“如余不亲”,关于你声音——怎么样讲呢,同我眼识起不了关系,我眼识的所缘,就是所缘色相;耳识的所缘,所缘的是音声。身体的真实的感受——所缘就是感受,眼、耳、鼻、舌,鼻的所缘---感受呼吸等等,空气里头好不好……等等。这五个、五识同第六意识等等,六个所缘啊,“五随一故”,各顾各的独立的境界,你要它观察清楚,“如余不亲缘”,譬如说,当我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看到这个了,旁边有人,他的声音一问我,第六意识不配合它,它不专一,虽然听到,它不专注在那里,不是所听的因缘,“离自色等”,拿眼睛来讲,眼睛不光是看(色相),离开自己本身所缘的那个色法以外,那个心的、能缘的那个作用就不来,不起作用。等于能缘与所缘的关系。这个意思我觉得我没有讲好,我讲不清楚了,你们也听得糊涂了,很罗嗦、很难搞、很麻烦。要仔细地观察,我们再说一道啊,推开书本来讲比较好,因为顾全书本,为了替玄奘法师辩护啊,那保留他的原典的东西啊就麻烦了。现在我们讲啊,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它所缘的外境,所缘的外境,各有各的范围。眼睛所缘是色相,光色等等,那我们眼睛一张开就看见,当看见不晓得是什么,这是眼识的作用。晓得是什么,那就已经交给第六意识了,第六意识在管制了。我们现在叫第六意识“你老哥啊---这个总经理你就不要管制了”,先是我们“门市部”---这个五部,先把它分开,眼睛“门市部”啊面对着色相,这个色相是我所缘。那眼睛所缘是色相,耳朵所缘是音声。眼睛只管前面的色相,眼识所缘;耳识所缘只管音声,各管各的,其它不相干。因为这个所缘的境界是它亲近,眼识同眼睛、同色相这个境界是相近,所缘境界相近,所以,我的心的根本、亲因缘就起作用,这个因缘事亲的(因缘)。而眼睛为什么起作用、眼睛不去管这个音声呢,因为音声同我的……有关联---疏因缘,疏因缘(亲因缘、疏因缘)不是我的亲因缘,所以不相干。这样讲比较清楚一点点了啊,这个学唯识要用头脑,麻烦得很的,你多去想想,想通了,就会去做了。
那么下面一句成一个段落:“余识识故”,哎呀,我的妈呀,玄奘法师真是会节省,多用几个字他都不肯。“余识”,其余的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其余的、余识,就是前面讲“五随一故”,前五识嘛。后面,前五识后面,剩下来的余识,就是第六、第七、第八。“识”,这个识,干什么呢?它本身就是识性的作用,所以第六意识的所缘---是外面思维等等,它的根根在第七识,第七识的所缘---再假想的我相等等,它的根根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些是他能缘与所缘的关系。
“如眼识等,亦不亲缘,离自诸法”,并没有告一段落啊,这是连下去。譬如眼睛跟眼识,“亦不亲缘,离自诸法”,眼睛、眼识看外面的东西,如果不属于自己亲因缘:眼睛没有办法看声音哎,要耳识去听声音,现在,我们说过,现代生理学知道,这五个官能不同。拿唯物哲学来讲啊,现在的生理学它的基本文化是根据唯物研究来的,所以认为是本身的反应、细胞震动等等的作用,啊!那么,它的亲因缘,声音,同眼睛的感光,各有各的不同。你拿物理、生理的分析,倒可以对于心理这一方面多一点了解,不能纯粹说这个讲物理科学的不对,我认为现在研究唯识的人,学物理的——懂生理、懂物理的——对唯识的帮助要……
“此亲所缘,定非离此”,……亲因缘,决定不离开自己所需要同类的东西。“二随一故”,这个“二”是什么呢?两个东西,二分:相分、见分。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大概容易了解一点。任何一个识,眼耳鼻舌身意,完全心意识的作用,一起作用,就是说,我们生理的作用一起来,有两个功能----—起来就有现象,眼睛起来的现象就是色相,耳朵起来现象是声音。但是它的现象起来的时候啊,后面有一个东西就在监察,哎,假定说你把这个东西取了以后,你爸爸看着你,就跟在后面,或者你哥,这个是见分。譬如我看到你,“你看到了吗?”那是我们自己里头的东西,看到……,譬如我夜里到黑里头看到鬼,哎呦,你看清楚啊?你看的对不对?那是见分,看到相分后面的见分。譬如我们意识在起作用,我们意识一启动啊,相分,意识启动相分,但是我们头脑几时想、几时用啊,有个见分啊。我们自己晓得自己在思想,“哎呀,你想的对不对?不要乱想,现在在上唯识的课,怎么等一下想回家,”还有年轻人啊,“女朋友在那里等啊,等下见不到啊,”心里想的这个,那个见分自己就监督了。所以说,任何、这个前六识,“二随一故”,这两种跟到一个作用来。“如彼能缘,所缘法故”,所以我们心的作用,心的体,能缘外境,就是那个,攀缘的作用与功能,前五识、第六识等等,所缘外境的法。“如相应法”,这个要研究过《百法明门论》所讲的心态,贪、瞋、痴、慢,这些都是心态,妒忌、喜欢、相信,是心态,这些心态叫做心所相应法,不是心的本能,啊。那么你们去翻那个表,甚至在那个《楞伽大义今释》上也有,啊。心所起的相应法。“决定不离,心及心所”,这一切,《百法明门论》里头都讲了,心所相应法,决定离不开心的本能、功能,以及心所所起的作用。现在用其它的文字来解释啊。
“此等正理,诚证非一”,他说这一点,刚才我们讲了半天,(是)观待道理,逻辑上思辨这个道理,那么你说“我就不要听了,不要研究了,同我打坐修定也没有关系”,哎,你观待道理搞不清楚的话,你思辨没有清楚,你打坐学佛,用功路道就岔了,就不对了!不能够含糊的,一定要搞清楚。“故于唯识,应深信受”,把唯识思想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你对唯识心意识的道理这样也就清楚了,绝对唯心的道理就懂了。
那么讲到——懂了这个思辨的道理——观待道理以后,才正好用功修证,才能懂得开悟证道的道理。下面讲证道的道理。“我法非有”,第一句啊,就是讲“我”……,我们修持,任何修持学佛,第一要修到“人”与“我”——人空。真证到身空,我们现在身空是一回事,身空,就是把身体空了,等等。修持到身空,身空了你觉得“哎呀,心里头……空了”,那个已经知道自己空的还有个“我”在,连这个“我”也空了,才是“我空”。我空的极点,就是小乘的极果——阿罗汉,但是小乘为什么叫他小乘呢?“我”空了,乃至“我”几乎没有,证到了“没有”,不是理论上没有,哎,你还有一个“空”的境界在啊----“法”没有空啊。大乘的境界,“我”空了以后,还要“法空”,这个境界也没有了。所以人空,人空就是我空,我空、法空,才转入大乘道。所以说,要修证到“我法非有”就是“无我”,这个“无我”不是理论,要功夫修证到、求证到。但是告诉你们注意啊,纵然你修到了空的境界,固然没有分别,你如果在这个境界,对了没有?对了,你要进一步智慧了。“空识非无”,因为这一个修到“空”的这个境界,这就是识的作用,心意识作用,这就是“有”哦,“空”就是“有”,你那个“空”现在是“有”哦。不过进步了,不抓住这个小的、肉体的、这个身体,这一点“小我”的……,这一步,但是啊,不是要求我们最高的路子,普通人如果听到“我法非有”,心里听到,“我”在这个境界里头不得了了。我告诉你们,讲一个实际修持境界给你们看,达到、修持到这个境界,色界天的光明出现了,如果智慧高一点的人,功德成就,三界天人境界都在定中都看见,都到处往来哦,那好了不起哦。怎么样了不起啊?没有办法给你讲,就是起不了啦,就是那个样子啊,啊——只好这样说吧,因为没有办法给你比方,你也没有这个经验,到那个经验来,到那个境界你再来问。所以“我法非有”,这是理上这么讲,事上、功夫上到达这个境界,可是一般修到小乘境界到此地步,抓住清净以为究竟,因此佛要领导你转入大乘的“空识非无”,你那个境界、空的放光的那个境界、那个大自在境界,心识作用啊,那个还是心的作用啊,并没有彻底空哎。所以平常讲般若讲空,你怎么样空呢?真正“空”是什么啊?没有一个真正的“空”。怎么说法呢?有一个“空”,那个“空”就是“有”啥。那么你说我抓住一个“有”对不对?你说“有”就“有”,最后一切都靠不住的嘛。对不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最后都变空了。佛法的最高道理就在这个地方。前面学道有功夫的,你自己体会体会,才慢慢晓得进步。你抓住它,那个境界。你觉得是“空”,那个“空”就是“有”啊,那个就是心识的作用。你说那个“有”错了没有?“有”会变去的。虽然经过八万四千劫的定,定在这个境界,八万四千劫以后,八万四千零一劫呢?
哎,问题来了。……弥勒佛、释迦牟尼佛、包括玄奘法师都以为,“非有”那个问题没有人问。请问,大阿罗汉得八万四千劫大定,他为什么非出定不可?这个又是谁使他出定的?是自动的吗?那么好,有一个规范,到那个时间自动出来,时间限定,那问题来了。非自动的吗?非自动它何以要动?在这个里头又是一个大论辩的题目。真正的佛法,非常严重,可以说非常痛苦,实验的科学不得了的。我们先保留那个问题将来再讨论啊。所以说“我法非有,空识非无”,实际上是“非空非有”。“离有离无,故契中道”,离有不是“空”,也不落个“有”,所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非有、真空非有,就是中道,所以叫中观。龙树菩萨着了一部《中论》,那当然比这些还要高,中观正见。那个《中论》,也是做功夫的、也是讲理论,讲论辩。所以啊,学唯识的人,多半都要学中观,不然见解差了一截。
讲到这里,“慈尊依此,说二颂言”,“慈尊”(指)我们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翻译成中文叫“大慈氏”,大慈氏,大慈大悲。哎,观音对到“大悲”,弥勒对到“大慈”。“尊”,尊重他,称为“慈尊”,未来佛。“慈尊依此”,弥勒菩萨——唯识学是弥勒菩萨讲得最高啊。“依此”,根据这个理由,“说二颂言”,弥勒菩萨讲了,“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他说,我们世界上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包括精神、物理世界一切东西,都是第六意识起幻有、虚妄、妄想来的,这个思想念头起了,马上没有了,都是虚妄,都是第六意识分别而有这个现象。所以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本身就是虚妄。妄念本身就是分别心来的。“虚妄分别有”,因此啊,我们心理上觉得“有”,物理的“有”,的确的“有”,物质的“有”,实际上(是)“虚妄分别”,有即空,“于此二都无”,这个“二”是什么?我空、法空。我也空,法也空。法是一切所谓学问、思想,你一切的学问再高,思想多,最高的思想、最高的学问,皆是思维的法则,思想的……,“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他说这个空有之间,毕竟都是空。“于彼亦有此”哦,但是你如果——你的认识上、你的观念错误,只抓住空,以为究竟,那个……不一样,“哦,你学佛的啊,学佛就是学空的”,那个……不对。假使真正学佛修证,只落在空、抓住一个空,空就是有,“于彼”,由此有了这个,就落在一边,落在这里,又落在不对。“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所以弥勒佛说,一切法、一切皆空,非空,不是空,就是有;非不空,就是没有。所以两边的观念,或者执着了空、执着了有,都叫做落在“边见”,(写在这里,边见,落边见,……),“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所以一切有就是一切空,“空”“有”等等,自己不同的观念上的偏差,见地上的偏差,不管落“空”落“有”,都是抓住了一个“有”,所以你懂了这个,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应该就是中道了。所以大家经常说,除了空,在哪里?在涅盘。涅盘在哪里?涅盘就在这堂课。涅盘在你那里,在我这里,涅盘就在这里。佛说再来,没有不来。佛在哪里?什么叫做佛?智悲双运。智慧,不住三有,跳出三界外;悲是大慈悲,不入涅盘,涅盘就在这里,并不是不入涅盘,三界本自清净,这是其中道理。(你说那既然这样,我何必修呢,我自己会修啊,就到地下去慢慢去等。也好?)就是这个道理。
他说“此颂”,现在玄奘法师讲,弥勒菩萨这八句话,这个偈颂,“依染依他说”,凡夫染污心是依他起,我们现在刚才讲的第六意识上,染污就是依他起,譬如我们受的教育、思想、观念,后天加上的、后天染污,污染来的,啊。所谓父母的教育、大学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啊,这个时代的教育,污染上来的,就是染分上发起来的。为了对付世间人的了解,染分上发起,玄奘法师说弥勒菩萨的偈子。但是话说回来,不完全这样,“理实亦有,净分依他”,你明白了、通达了这个逻辑的道理,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里头也有真正成功、做功夫的——净分,(所谓清净分),这一部分,这一部分也是依他,净分也是依他,净法是什么?正法成佛得道啊。这个今天我们到这里啊,听唯识的课研究,我很佩服你们诸位,真的佩服,不是说笑啊,世界上没有再痛苦的学问,学这个东西,好痛苦。但是我们……我看到你们都佩服。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