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讲到四加行的暖。
“顶”,那么照经教的道理讲什么叫顶法呢?就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完全清净了,烦恼习气的根根都转过来了,等于造一个塔一样,建筑的工程到了顶尖了,这样谓之顶法。这是学理上讲的。事实上这个“顶”,就是刚才讲由暖法以后,顶开了;那么开了以后所谓普通的观念来讲天人合一、与法界合一了,就是顶法。那么这是第二步四加行。
第三:“忍”。还没有到达菩萨境界的无生法忍,就是四加行里的忍。忍的意思有切断的意思,所谓气住脉停,杂念妄想根本就不会起来的;不是你叫它不起来,它自然不起了,这是忍法。所以普通讲气脉通了、炼精化气,那在暖法的阶段、暖法的初步,还没有到顶、忍。到了忍法这个阶段不过是什么?世第一法,这个世界上这个生命活着是第一等,还没有超世界、还没有出世。所以四加行以后,所谓叫世第一法、“第一后心”。四加行是工夫的原则,到了;到达了世第一法以后,明心见性、明心了,这叫做第一后心。这个四加行呢,不管小乘、大乘,不管初禅、二禅、四禅八定,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四加行,要搞清楚。
所谓加行,拿我们现在世俗的观念讲就是功夫。换一句话讲,真得了根本位、根本智、见了道的时候,真见道、悟道,功夫一定到。你倒是普通功夫做到了,不一定会见道。这是要特别了解的。所以尤其我们学佛法的、修禅定的,你功夫到了、定到了,乃至入到好像相似的无念定、相似的无心定,你坐在这里一定可以入定,什么无知无觉到了七、八天都不起坐,你不一定见道,只是定力到了。乃至定力到了,要活着可以长活下去;要死掉,自己可以马上就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肉体,不一定算是见道,那只能说是功夫到了,四加行的功夫到了而已!这要特别搞清楚。这些都属于加行位。
所以第二是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因为四加行的工夫到了,接近、可以引动你的智慧开发。根本位是什么?悟道,所谓见道。
上下的文句要关注,要注意啊!所以你说佛经难读,并不难读啊!只是自己没有定力,读书也要定力啊!拿现在讲什么叫定力?头脑很清楚,前后左右上下一看进来头脑就清楚了。那么你说为什么我读书读不进去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定力嘛,散乱嘛。一边看书,一边在想别的地方哎!除了看小说,看小说跟着小说,那不是入定,入迷了。小说里头讲得好笑,你也会笑;讲到哭,你也会哭依他起。我们大家读书读不进去,不要说智慧,学问不能开发,就是散乱。所以这是“未知当知根”里头的第二位,加行位。
我们要知道,见道了就是悟道了,功夫也到了加行位,你得道了没有?没有。还没有成道。这只不过属于第三位里的资粮位,你有了修道的本钱了,有资本、有这个粮食。所以你们许多人在打坐境界里玩许多境界,又做梦、又看到什么,那都是活见鬼。也是见道,见活见鬼的道!千万注意呦!不要再玩那些了。自己还沾沾自喜,那很严重,已经走入魔道,特别要注意!拿医学的道理讲是不正常的心理,乃至严重的是精神分裂的初步。所以千万要注意!所以听到什么声音啊……都不是。
因此讲“未知当知根”里头的第三资粮位(师嘱:看书!就是要得定力),“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所以本院的青年同学我经常告诉你们好好修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啊!你这两样福德智慧的根本、本钱没有,修道同做生意一样,非常现实啊!你这个资本都没有,你修个什么道啊?资本第一个是善根培养来的,福德资粮,念念为别人。乃至说我现在修道,等一下你可以成道、得道了,但是今天有一个人有众生发生了问题,为了救他你可以牺牲了自己得道,这个即是菩萨位,这一点是善念发起。
所以一个修道人万事不管,光是坐在那里傻坐,你不是我天天骂你们:这是学白痴嘛!这样叫学道啊?世界上成了这样的佛还有什么用啊?何必要他呢?!干脆把他抬起来丢在屏东那一边的太平洋海里去。菩萨道是利世利人啊!千万注意!
所谓资粮位、资粮这个位置是什么呢?“谓”是“讲”,“从为得谛”,这个“谛”佛学里最难办了,所谓“真谛”。就是讲从你见道、得道那一刹那,那一刹那当中“现观故”,什么叫“现观”?现量境界发起,所谓现观庄严,弥勒菩萨讲唯识有一部论叫做《现观庄严论》。过去我们中文没有翻译,藏文翻译过来了,民国以来有位法师在西藏学黄教的叫法尊法师,根据藏文再翻译《现观庄严论》,文字翻的很不高明,但是大致上意思可以了解了。《现观庄严论》的重点始终离不开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
这里是讲从见道得道了;见道是一步,第一步是根本位;根本得了以后要加行、要加工;加工以后到达现观庄严了,现量境界出来了,随时随地都在道中、都在光明定中。那么这个是现观、现量的境界,所谓止观成就。
“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到了这个境界成道没有?还早。因为有了这一个资本了,进一步才真叫做发心了,这个发心发个什么心呢?不是出两个钱叫发心,发起了本心。“决定”,所以有他的智慧观察,现在我应该怎么样做功夫,决定性的。“胜善法欲”,所以一步一步求上进,“胜”就是殊胜、特殊的,向这个善法来一步一步求进步,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天的成就自己并不满意,还要再进一步。
但是,得了道以后,这个人自然地念念都在这个“善法欲”,求善法的欲、求进步的欲不减少。乃至到达“未得顺决择分”,可是没有到达像《瑜伽师地论》(也是弥勒菩萨说的一部大论)“顺决择”,就是很顺的,决择什么?我们自己的见地、功夫对与不对,自己分析得很清楚。等于我们煮饭,量了三杯米,放在电锅里,我们眼睛一看,自然就会抉择,哎呀,那里头有点脏的,这一点脏一点就要把它洗出来,这叫做“决择”。
到了初步见道,你所见的到什么程度,自己的智慧会决择。就是说,决定性的选择,叫“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就会发起,到这个境界才能够有资格说是做善事了。我们平常做善事,实际上有时候做了善事以后,我们注意哟,人生的行为很难呢,有时候做一件善事啊,动机是做善事,而所得的果是恶果。比如我们拿世法来讲,一个很坏的人,非常坏、不可救药的人,他生病了,他有困难找你,你应该不应该帮助?不帮助不对,一切众生皆要度、皆要爱,不要说善人要爱,坏人也要度,这是大原则。
但是另外这个里头做善事就有决择分了,如果我把他救好了以后,这个家伙杀人更多,犯罪更大,你看应不应该救?这个里头都是“决择”的道理。举这么一个例子。
所以呀,学佛的人讲慈悲、方便,我们经常听到讲佛教有两句话,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普通人变成中国文化的俗语了,提到佛教就会想起这两句话。但是同样的,有个决择的道理:慈悲生祸害,方便(就)出下流。这个乱慈悲呀,反是善因而得恶果,方便就给你方便,哎呀这个事情小错误没有关系了、方便了,方便多了、方便惯了、方便就生下流了,所以呀,佛法做善事做好人要智慧的决择,就是“决择分”。
所以到了“资粮位”这个地位,见地与功夫到了这里,“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的)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到了这个程度啊,能够使遥远的路程会到达,“资生”,“资”就是帮助你,这不作“资本”的看法了,资助你,生出你的“根本位”——见道。现在,我们注意啊,唯识完全是个要有逻辑的头脑,分类非常详细。
我们现在讲了半天,是在“未知当知根”这个概念里头的,包含了三个、三项分别:“根本位”、“加行位”、“资粮位”这三位。
“于此三位,信等五根,意、喜、乐、舍,为此根性”,所以这三位到达了,这个人才算是不迷信了,才有正信起来,所以“信等五根”,包括明了意识的决择,“喜”,真正得到法喜了;真正得到法乐了;“舍”,真正能够放下了。“为此根性”,这个是修行根本的根性。
“加行等位,于后胜法,求证愁慽,亦有忧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说。”你注意哟!研究唯识是非常困难的啊,要有逻辑头脑,换句话说要科学头脑,光拿文学头脑来不行的啊,你们随便看一点禅宗书可以用文学头脑来看,容易笼统,学唯识这个佛法是绝对科学,头脑要条分缕析。什么叫科学?条理、次序井然,不能乱。
现在告诉你,我们讲到“信根”等有五种“信、精进、念、定、慧”,对不对?他说未知当知根的三位,“根本位”见道,见道以后正好修道,“加行”;修道了以后,修得有一点基础是“资粮”,这个样子才能够说得了正信,但是“信等五根”呢?这里提到哪几个字啊?“意”,正信的意念建立了。第二,引生了定力上心理上的快乐、喜乐、喜欢“乐”,身体上的快乐;“舍”,能够真正放下。
但是拿“加行位”里头作功夫来讲,“于后胜法,求证愁慽”,你说到了这个时侯,修道到这个境界,在我们想象中你说好不好?一定很好。不好!修道的人还有没有忧愁啊?譬如我们在座有几位老道友,做了几十年功夫,你问问他,他还愁不愁啊,忧不忧啊?还忧啊!不晓得后面怎么办,这就是个忧,所以呀,找老师了,因为他有忧嘛!后面怎么办呢?不知道了。所以告诉你“于后胜法,求证愁戚”,为了求证向上一路这个道,他还要(愁闷),自己搞不清楚还在愁闷,忧愁的心理。“戚”,不安,心里不安。所以这个愁戚的心理也属于忧根,心里的忧根。
“非正善根,故多不说”。说这个不需要讨论,就要知道不是正善根,就是说一个人修道的人,你功夫修到了最高还有没有忧愁这个心理?下意识中间还有这个成份,因为下一步不知道啊!怎么办?到了这步,下一步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这个忧根心理还存在呀。
那么,有忧的这个心理存在,不属于“正善根”,“故多不说”。举个例子:
“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就是修到了色界天以上那个定境界,我们现在大家在打坐修道,老实讲都在欲界中修诶,没有离开过欲念,这个欲是广义的,不只男女之欲,就是说我们想贪图清静这个“贪”也是欲呀!要把心理检查清楚哦,这也是“欲”。
比方我们举个例子,等于道家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到达空的境界,还在欲界中。超过了这个欲界以上是色界定,一片光明,身(这个肉体的身)心都化在光明中。但是光明还非究竟哦,再上一层是无色界,无色界有四定,所以四禅八定里头,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一种属于四空天,无色界的定境界。去掉色,所以前三种定境界,无色界,“有此根者”,到了这一步的功夫修持,“有胜见道”,因为他的智慧到哪里,有能力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了,比较性地有能力,“有胜见道,傍修得故。”依到这样,可以依傍这个路子自己慢慢地摸索进去,可以修成功。所以真正的修道、修禅是那么细,我们自己了解一下啊,不是那么容易。
现在在讲什么?所缘之缘。提起大家注意!哎,我们修道也是所缘缘,我们心理状况想另外抓一个东西呀,这样在抓,所缘缘就是这样在抓啊,我们人就是普通一个话:“人向高处爬,水向低处流。”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向上,所缘缘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的道理,所缘之缘。所以现在我们岔进来,讲到这个地方,见道、根本位见道,见道有三心哦,心理状况,初步的,得定以前。哪三心呢?就是入心、住心、出心。这个“入心”,就是说得到禅定以前的这种初步的心理状况。所以你们在这里禅修的同学注意啊,偶然有一点好的境界或者发清凉,或者是什么,你还不是定哦,充其量挨到“入心”的边缘,进入这个状况差不多,你还没有住呢,停留住这个境界永远不变你还做不到呢。做到了就是“住心”。“住心”的成就了,才有“出心”。什么出啊?出离,跳出了这个物质世界了。但是这些呢,属于修道人的“意之根”,见道以后修道,修道已经知道这个路线。可是呢,虽然知道了,在修道的过程,这个观念、这些学理的观念必须要知道,真正入手了修的时侯,统统丢掉了。这个道理是什么呢?譬如我们修电机的,把学理都了解了,真的这个电灯坏了,怎么样才能修呢?你那个时侯一看,拿个螺丝钻,“哦,这个地方坏了。”把螺丝一转灯泡一上就好了。这个时候没得学理。还要大学里六年那个电、那个电机学的学理拿来呀,那你糟了,你坐在那里还要研究半天,嗯,想想看,这个电是怎么……哦,这个要用螺丝钻的。有些学科学的出来就是这样,噢,这个、这个、这个……这个了半天,我说你走开,我来,螺丝一上就是了。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