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2019版)


南怀瑾老师宣讲

第090讲 稽首唯识性

等到成吉思汗在西北一死的时候,邱长春正在洗澡,忽然感觉到不对,仰头一看天,他马上很快洗完澡出来,叫徒弟拿衣服来换,徒弟知道很奇怪,什么意思啊?他说那一个人他也走了,我也要走了,就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马上打起盘坐也就死了。像这一类的故事啊非常奇妙,很有意思的故事,这都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记载。可惜大家因为读书不多啊,这些好的地方,在正史上啊,古代的历史都是儒家做的,把这些重点都拿掉了。这是我们讲到玄奘法师引出了《西游记》,因提到《西游记》而讲到道家的真正有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因讲到真正的《西游记》,而牵扯到邱长春、成吉思汗这个历史的故事,附带的文章。现在回转来,就是这一句话,关于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一段解释完了。

偈与颂等于中国所讲的诗,就是把很多的内容浓缩起来归到一个偈颂。很多的内容浓缩起来归到偈颂,这也叫做诗。那么,第一偈: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

这是古代佛教里头的规矩,也就是礼节,也就是戒律,这种戒律属于律仪戒,规矩的礼貌,菩萨们、后世人著作,决不随便。所以等于我们文化,孔子以后,一切的著作,都引到“子曰”,作代表。所以孔子是总老师,万世师表。不讲后世,后世是“千古文章一大抄”,抄来;也可以说“千古文章一大偷”,你偷得好、偷不好。不过我们小的时侯受的教育,做文章偷手啊,老师的传授有个规矩,引用什么人的说话,譬如“苏东坡说”,一定要注出来,在本文里头就带出来,因此或者是“所谓东坡曰”,虽然是没有著作权的问题,(但有)道德问题。因为别人的好东西我们引用到,这个人家的好,不能掩盖了、不能偷来,如果说引用古人或者平辈朋友的东西、没有注出来,我们当年的老师们看到要骂你,因为丢人!偷!偷可以,要注出来。譬如作诗嘛,我们假使作的诗、四句诗,里头有一句实在作不出来,而且认为古人已经作过的比我们好,可以用古人的句子,但是下面一定加两个小字在旁边:“借用”。譬如“借用东坡句”。不像现在的人,现在人引用别人的文章、引用别人的思想,当然不肯注,最好把你那个原书本名都给你抹杀,然后全盘照抄,抄了,都(当作)是他自己的东西。所以你们讲到文化的复兴、文化的振兴,文化、道德观念;过去的著作,我们一般人都是(用)一辈子的经验在写一部书,所以你看《子》书拿出来,万古不能变动,他一生的(东西)自己著作了摆在那里,所谓千锤百炼。不像现在的人,今天写一篇文章,明天自己还推翻了,为了稿费不知所云。这些都是写文章文化道德问题,我们谈到文化复兴,这些观念首先都要有个了解,很多,我们不作专题讲演,顺便讲到这里。

为什么讲到这里?你看我们护法菩萨跟玄奘法师的精神:

“稽首唯识性”,稽首就是顶礼,就是头磕下来叫作“稽”,“首”就是头,头磕下来,在我们古人文字叫“稽颡”,也就是磕头。那么你们现在叫顶礼。先顶礼,顶礼什么?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都没有,你看,把宗教的外衣统统拿掉了;换句话,磕头、崇拜什么?真理。拿我们现在观念来看。所以“稽首唯识性”。

《华严经》上说佛说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万物既非主宰、也无自然,因缘生法,一切都是心识的转变。所谓物理世界,也就是心识转变的一部分,所以说“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那些已经明心见性了的,那就是佛了、菩萨了。“满分”,圆满、得到清净圆满的,就是证得涅盘的人。那我们拿佛经的、宗教的味道来念呢?就是“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稽首十方三世一切诸大菩萨”,或者“稽首十方三世一切圣贤”,佛教也有这种句子,一切圣贤就包括了不只佛教了,凡是得道的人,不管哪个教主,属于圣人贤人之列的,一概稽首、顶礼。可是在唯识、中观、般若的境界里头,他不是这样,“稽首唯识性,满分(圆满)清净者”,诸佛菩萨都在内了。

“我今释彼说”,我现在作这一本书,解释,“彼”就是“他”,这个“他”不一定是指护法菩萨,也不是一定指世亲菩萨。这个“他”,总的一个抽象的代表,就是代表、讲出来“万法唯心、一切唯识”的这个真理。

“利乐诸有情”,为什么我要著作去翻这个经典?不是出风头,不是好高骛远;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有情的众生得到安乐。因此,我要动手了,写这个文章。不是我为了出风头、为了好名而作这一部书。那么,这是一个可以说是他的著作的前面一个开经偈。

那么下面的原文,所谓刚才讲到三藏十二部,十二部,“颂”是一部,把这一个原文浓缩下来的内容叫作“颂”,是属于十二部里的一部。变成经典的文字叫作“长行”(读作háng),一行一行的,长行,这个“长行”又是三藏十二部的一部,“长行”就是发挥浓缩(了的)短偈的内容。

所以“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他说现在我为什么著作《成唯识论》?就是说一般学佛对于“二空”有不了解,还执迷不悟,“迷”;“谬”,错误的观念,要使他们知道修行之路,使他们得生“正解”、很正确的见解。因此必须要写这一部书。也就是说古人的一个著作非常慎重,问这个著作流传下来有没有价值,对不对得起人,不能害人。所以有人一生的文章,不随便轻易写。譬如我们要写一篇黄色的文章,写一个随便什么小说,很叫座,可以发大财。在古人宁肯穷死都不写,怕影响人很大,这个罪过、因果背得很大,所以古人写文章著作是有这样慎重的精神。

第二点这里讲到“二空”的问题,什么叫“二空”呢?就是“我空、法空”,我们为什么学佛修道不能成功呢?第一个,去不了“我空”,譬如你们打坐也好、什么(也好),都晓得讲佛法是“空”,你空得了吗?你们三天不吃饭肚子饿得要死,你说:“空的啊!不觉得饿了!”你空空看?当你夜里睡眠睡不着的时候你说:“空的!要睡就睡!”做得到吗?说累死了,要不睡就不睡:“空的!”你空空看?这个还不是“我空”哦!“身空”都空不了,身空。身空都做不到,哪里还能够做到“我空”呢?学佛成道、打坐、修道,必须先要证得了身空。身空了不一定“我”空哦!因为你身体坐在那里没有感觉了,你说忘了身体,但是你还有个清净境界,那个清净境界有所执、那一点就是“我”、就是“我执”。“我执”没有去,那“我空”没有证到。即使证到了“我空”,还是小乘的极果(小乘最高的果位),不过是一个小乘罗汉而已,只晓得“空”,还不晓得“有”。

所以禅宗呢,有个名称我跟你们讲过,叫做“担板汉”。背一个板子在走路,只看到空的一面,这一面还看不见,只看一边,叫做“担板汉”,就是挑一个板子走路,小乘的罗汉。这是“我空”。那么为什么呢?小乘的罗汉抓住空不敢动,不敢起心动念,躲在空里头认为是究竟涅盘,把空的境界当成究竟涅盘,永远不敢起心动念,不敢再来这个人世间,人世间太苦了,不敢再来。但是他也躲不掉啊,有国际警察要把他抓来,嘿,这是什么呢?那是“业力”!所以大阿罗汉,证到了大阿罗汉“我空”,空的境界一定八万四千大劫,那个地球坏了又成立、坏了又形成,不晓得经过多少次,他还是要出定的,一出了定不回心重新修大乘,始终不究竟,还是受业力所牵,这是小乘的极果。实际上罗汉证得了“真空”,你说我们一听不得了,入定八万四千大劫,我们想有小乘根器的人,不管啦,将来再学大乘也可以,先躲八万四千大劫多好呢,免得那天天什么呢,公共汽车赶得就很辛苦了,躲在里头不要动,不要赶公共汽车、也不要煮饭,多好!你要晓得他真正入定了八万四千大劫,一弹指之间!真正入定了忘了时间观念了,你不过觉得只是迷糊了一下,哎呀!就过了八万四千大劫了。等于我们睡眠,你看一个人夜里睡五六个钟头,你自己觉得只一下下就醒了嘛,这个中间没有时间、忘掉了时间了。所以我们并不需要羡慕他,一定定八万大劫有什么了不起,不过也是起不了而已,哈!这是讲“我空”。

因为罗汉证到了“我空”,关于“我空”的境界舍不掉,所以仍然在这个“法执”里头。大乘的菩萨必须证到“我空”以后,还要舍掉了“法空”。这个理论我们都知道了。

那么,可是呢,什么叫做“空”?这是个问题哟。所以有《金刚经》,《金刚经》属于般若,佛过世以后六七百年之间,龙树菩萨出来也建立了密宗的系统,但是密宗还不算数,最重要是建立了大般若,空宗、性空,所以《大般若经》、《金刚经》乃至我们念的《心经》,就是龙树菩萨所建立的般若系统,所谓般若就讲性空。可是由龙树菩萨以后,这个佛教一般修持的人,把空的见解同所证的空的果位,走入了很多的偏差、空果,因此很多人、修道的人,一达到空的境界要自杀,不想活下去:“本来空了,这个生命活得多余!这个世界活得好痛苦!”这就是“迷”,谬误之见,错误的!换一句话说般若所谓讲空,《金刚经》一路讲空,什么叫做“空”?说“空”啊,搞错了,“我空”、“法空”,理论晓得讲,什么才是“空”?后世的学佛的人在这个“空”上面的观念错误,生了迷糊、生了谬见(错误的见解)。他说现在为什么要讲唯识?不讲空而讲唯识的“有”呢?为了这些的错误“生正解故”,生出来。

“生解,为断二重障故。”为什么在唯识说是“正解”?讲到“解”字,我们晓得中国的佛学分类,一个人有学佛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也就是:教、理、行、果,所以真正的学佛的人必须先要研究佛经,把理论先搞通,理论搞通了,再来“教”,教就是理论,佛的经教,通了,才得“正信”,你绝对相信了有这个事情,然后生出自己的正确的见解,观念正确(见解就是观念),不要搞错了,那么才可以起行——修行,修行就可以证果。所以信解行证,见解就有如此之重要。这个见解怎么来的?正确的见解就是理论要通,所以禅宗呢?就首先重“见地”,不叫“见解”,见地不对呀,你所有的修持都是错误的。

注:本书2019年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4年10月。比2005年整理的40讲《唯识与中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纸质书微信联系13138640099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