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外篇--第11-1讲


现在继续下面还是《刻意》这一篇,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这是一段,不切断的,我念起来就是一段,拿白话来排就是几行,可每一句话的内容,拿给现在读书人,一句两句话可以写一篇几十万字的博士硕士的论文,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谓古书,古书就是这样,为什么呢?他把很多的思想,用方块的中国字集中起来,浓缩提炼、升华。所以我们现在读的是两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们的思想,我们现在认为自己很进步,真的懂了这些古书,一看,自己脸红。我们现在世界上各种思想,各种花样都玩过了,在古文里头那么简单。

刚才我们念了一段,这里念不是朗诵念,如果读古书朗诵念“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南师用韵律来念)是这样念书的,你不要以为是唱戏一样,他一边念文字,一边脑子在吸收,就记得了,所以以后谈到这里,这个话自然就出来了,叫做背书,过去叫读书。“读”字,由言语旁的“言”,再把它“卖”出来,它不用思想的。现在人说:我记得,靠电脑。(问)那你讲讲看?(答)我电脑没有带来。他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这是很好玩的。

现在他(庄子)把我们下午讲的人品、人的思想、人格、人生的价值做了一个分类,刚才我们下午讲过的。现在他做总结,中国文化是讲圣贤之道,什么是圣人?刚才我们吃饭以前这一段很重要,就是人生的所求,“恬淡寂漠”,很重要。平易、人做到平易自然“恬淡”,平易恬淡就没有烦恼,“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这样叫做道德的德,德是这个意思。

“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所以下面做结论,道家的文化,“故曰”用白话来讲“所以”,“圣人之生也天行”,我们中国读书是“读书志在圣贤”,有一个书你们背过吗?我们小的时候八岁就要背,《朱子治家格言》,这个不是朱熹,是明朝一个读书人叫朱柏庐,朱柏庐是他的号,一辈子没有出来考功名,读书人,江苏人。他这篇文章影响中国五六百年,做人就是治家,怎么做人,中间有两句话:“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我们读书目的是为了做圣贤,圣贤是个什么标准呢?得道的人。那么做官呢?一生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事。这两句话是《朱子治家格言》,我们小时候都背来,到现在还记得差不多,“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现在读书,现在中国教育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不晓得为什么办教育,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古代的教育读书“志在圣贤”,不是为了教子女,也不是为了赚钱。

现在庄子提出来讲圣人,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标准做一个人的人,“圣人之生也天行”,活到(着)、生命来源,我常说一个笑话,人家修佛修道的问我,生命、我们到(着)很有趣,我说三句话:“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对不对?你算算,世界上每一个人,我就这三句话。所以换句话,我们做一个人,生从哪里来,死向哪里去,为什么这样活着,搞不清楚。如果搞清楚了,读书读到搞清楚生命的究竟就是圣人境界,所谓出家修道就是学做圣人。

“圣人之生也天行”,这个“天”我不详细解释,这一句话解释起来三个钟头,这个“天”不是讲天体的天,是哲学里本体的天,无形无相,能够创造天地万物那个本体的功能。“行”就是动力,生命有个本体的功能,生出生命来,生出万物来。“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死一点都没有可怕,在中国道家来讲,死是“物化”,跟物理的变化一样,刚才我讲的,“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的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死掉”。物化,老了就应该散开了,这个肉体没有了,回归到自然去了,这个叫物化,唯物的,生死唯物的变化。那个能生能死的,那个不是唯物的。

西方讲上帝创造,上帝也是个代号,同我们这个“天行”两个字一样。上帝、主宰、神都是这个代号,在庄子不用这种字,只讲“天行”。死呢,有什么可怕,死是物化,物理自然的变化。讲圣人是这样,先把生死两个问题提出来。所以我说写一篇博士论文出来了,包括医学,什么都拿到了,这两句话当中有那么大的论文的题目。

跟着下来讲生命的现象,“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难办了,什么叫阴阳?阴阳也是个代号。你不要看阴阳,中国文化讲阴阳,(譬如)讲阴阳怪气,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很调皮,骂一个同学头脑不清楚,你怎么搞的,你这个妈妈给你阴阳怪气而生的,这是阴阳。阴阳两个字是一个代号,中国的上古的物理科学里头的一个超级逻辑代号,所以要定哪样东西叫阴,哪样东西叫阳,很难。比如我们白天活到,刚才吃饭以前,天没有黑,属于阳,可以说这个代号是阳。现在黑了,是阴。那么我们(天)黑了,坐在楼上课堂里头,开亮光看得到,这个电灯是“阴中之阳”,它不是真阳。那么白天有些东西它是阳中之阴,这个是跟最古老的物理科学的最高的哲学逻辑代号:阴阳。我们这个动作,人能够行动,比如电力的行动,量子的变化,是阳(阴)的,“静而与阴同德”它不动的时候属于代号是阴的,与阴同一个功能。一动起来“动而与阳同波”,等于这个量子、电子力学的走动,起波浪,我们活着也是这样。今天各地的朋友们能够到这里来,集中到一起,这是“动而与阳同波”。这两句话大概只讲文字解释,我声明我这样讲法,没有把真正的内容发挥的很清楚,只能叫中国文字的表面(意思)告诉大家。

下两句话就更严重了,“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道家讲人生的修养,乃至做皇帝、做宰相、做官、做人“不为福先”。幸福,人人都想争取幸福的人生,他不要,“不为福先”不争取幸福。因为争取幸福你就痛苦了,争得到是幸福,争不到是痛苦。它里头都有阴阳,所以道家处理方法,做人“不为福先”,所以老子讲“不敢为天下先”,不去争。不去争那太消极了,会不会来?它会来,什么原因呢,这个里头是最高的哲学与科学的道理,因为发挥起来很多了,因为我们现在时间来不急,等下一个钟头、两个钟头还不到已经结束了。所以简单的讲,要记住这些文字,所以希望你们回去多读,不是看,古书要背来,朗诵。你当唱歌那么唱,你慢慢智慧会开发,就会懂了。所以,“不为福先”,但是“不为祸始”,福和祸两个字,绝不去做坏事,不去闯祸。固然不求幸福,但是我没有去闯祸。所以我们人生的一切动作、思想、所做的事,(如果)自己犯一个错误,要求到“福之先”,幸福之先,(这个“要”)自己就是闯了一个祸,做错了……做人保持着中平状态,“不为福先,不为祸始。”那一辈子怎么做人?四个字“感而后应”。我们到庙子上都看到过,不管佛家、道家,中国庙子都有“有求必应”,这是“感而后应”,有所感,就应。等于一个人一要求你什么事,(比如)我们走到路上,碰到问路。(问)我请问你……(答)什么事啊?这条路我不知道,你再去问下别人吧,这就是“感而后应”。这个中间做人做事的处理,三句话,太难。做人太难,但是也很容易:“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有感应在印度叫做瑜伽,瑜伽过去的翻译叫相应,我把它改的就是感应,瑜伽就是感应,感而后应。

“迫而后动”,不得以才出手,出去做,如果不是“迫而后动”,那就是不做了福先,就是做了祸始,所以说“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所以道家的人物,有修养的,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都做了了不起的事,拨乱反正。天下大乱,社会很乱的时候,道家人出手,他也不求名,也不求利,把这问题解决了。感应而来,不得已而后出手。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不用一般的知识,他运用他天才的智慧来处事,“循天之理”,天、不是这个看的见的天,是本体的、自然的一个法则,合于自然法则,循天之理。中国人说,这个事情没有天理,这个理是逻辑,上天有他的逻辑的法则,有因果报应。

因此这样做人处事,“圣人故无天灾,无物累,”所以他本身很平淡,上面讲很平淡、平易做人一生,所以没有天灾也没有祸害。“无物累”更难了,不为物质的繁华拖累,像我们现在全社会向“钱”看,拼命的去赚钱,物质的享受,就是这个“物累”,被物质所拖累,很辛苦活着。

“无人非,无鬼责”这样一来活着很平淡,很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很和平,没有是非。“无鬼责”也没有什么魔鬼来魔你,换句话说,也不会生病。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活着像浮萍一样浮在水面上,我们的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飘在这个虚空中,不管活一百岁二百岁,浮在这里,没有根的。所以道家,你们都学太极拳,太极拳的祖师叫张三丰,张三丰有个著作叫《无根树》的词,非常漂亮,写的很好。人生是无根的一棵树,就是庄子这里出来的,“其生若浮”飘渺在这个虚空中像浮萍一样。死呢?一点都没有可怕,太累了,回去休息,“其死若休”。把生死看的那么平易,那么恬淡。我们以前,跟日本人打仗,训练兵的时候,第一个训练不怕死,怎么不怕死?这个原理都要告诉他,他做不做得到,不管。生死就是那么一回事,是为国家民族战争而死。那些回教人不怕死,可以做到全身坐着飞机把美国高楼炸掉,他的思想是东方去的,死了很自然,回去就走了。“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不思虑,不豫谋”万事没有用再三考虑,想尽办法。学道家的人不做这样的事,要自然的,“不豫谋”没有想预先想办法怎么样,想尽办法做一件事,这个不来。

“光矣而不耀”这每一句话,我现在做国文老师,解释文字,没有发挥意思,每一句话内容都很多。“光矣而不耀”,有亮光,但是不刺眼,就是这个意思。“信矣而不期”有信用,有固定的原则,有信用而“不期”,并没有立定的哪一分哪一秒哪一天到达目的,不是这样,所以说很难讲,这一句话,解释起来就很多了。

重要的是,这样修养的人“其寝不梦”,睡觉不会做梦,人为什么睡觉还做梦呢?思想多。大家觉得我睡了一觉,没有做梦,错了,每个人都在做梦,因为没有高的修养,醒来又忘记了,以为自己没有做梦。所以修道家,修佛家,修什么密宗什么宗,都白搞的。得道的圣人,“圣人无梦”庄子在别的文章上有两句话,得道的人,睡觉没有梦。下一句话“愚人无梦”,白痴也没有梦,最笨的人也没有梦。但是我也碰到过几个人,一辈子没有做过梦,我说老兄你问我,我是个普通人,所以我不晓得你是圣人还是笨人,他一辈子没有做过梦,根据道家庄子的话“圣人无梦,愚人无梦”。最笨的白痴也没有梦,他没有这个脑筋思虑。所以得道圣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每天白天活得很清醒在这里,没有烦恼,没有乱想,这两句话做到了,就圣人境界了。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我们普通话要“纯粹”这样,是古文来的,庄子里头来的,这两个字。真做到“纯粹”,这个名称出在《庄子》,现在变成中国通俗的语言,很纯粹。什么是“纯粹”呢?“其魂不罢”他的灵魂意志不疲劳,不会有血压高,血压高是太疲劳,脑子用的太过,他没有,不疲劳。

“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总而言之,这样的人,“虚无恬淡”这四个字,上面讲过了,这是“天德”,上天自然之道。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我们有欢喜有悲哀有高兴,不但悲哀了是邪魔,太快乐高兴也是邪魔。“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碰到事情有高兴有喜或者是发脾气,是道的过错,也是邪魔。

“好恶者,德之失也”对人爱好、可恶、讨厌,是道的一个偏差。

“故心不忧乐,德之至”活到这个世界,此心永远没有忧愁,也无快乐,既没有欢喜也没有悲哀,非常平淡,过得很舒服的日子,还是这个“德之至也”。

“一而不变,静之至也”心境永远是,拿佛学来讲、禅宗来讲“一念不生”,永远在那个境界上很清净的过下去,这叫做“静”。你以为打坐叫做静?什么不思想叫做静?那就错了!他(庄子)说就这样叫真的至静。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