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南华》《庄子諵譁》(2017版)第六章 大宗师(25)


修道 传道

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这个地方是个大问题,就是道家的思想。我们人,最高兴的是有了这个生命;所谓生命,也就是有了这个肉体,这是人的错误认识。生命不是肉体,肉体只是个机械,是生命通过它用一用的,等于这个电灯一样。真的生命那个道不懂,所谓“犯人之形”,我们犯了错误,得了个人形,结果忙死了,一天到晚为它忙,“而犹喜之”,还对这个身体保护喜爱得不得了。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实像人体这么样一个生命,是宇宙造化里的万化,是千万亿变化中之一而已,没有什么太可贵的。人的漂亮不及玫瑰花,香味不及兰花,笨不如猪,聪明又不如猴子,没有一样可取的,这个身体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猴子、猪、花、鸟啦等等,都是万化里头的一种。但是这个生命的根本,宇宙的那个道,生生不已,万有变化无穷无尽,永远变不完。可是,我们却把人的这个形体看得那么牢,希望永远不变。我们如果认识了这个真生命,知道真生命不是这个身体,那就真得道了,“其为乐可胜计邪!”那个快乐是没有办法估计的。

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所以真正得道的人,不一定认这一个肉体,他要得生命那个真谛,得了真谛则“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他同万化并存,那样就跑不掉了,永远存在,这个也就是得了道。再看郭象的注解:

夫圣人游于变化之途,放于日新之流。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遁之哉!夫于生为亡,而于死为存,于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

夫圣人游于变化之途”,得道的人,游戏人间,游戏在变化这条路上,这个变化就是造化啦!“放于日新之流”,任其自然,一天一天只有明天,不管今天,这个生命永远万古常新。“万物万化,亦与之万化,化者无极,亦与之无极,谁得遁之哉!”所以顺着天地自然法则,道的自然变化而变,不勉强,不抗拒,一切过去的不想找回来,末来的也不抗拒,自然而来,自然而去。那个自然无所逃遁,这个就是道。

夫于生为亡,而于死为存,于死为存,则何时而非存哉!”所以得了道的人,看到我们现在的生命,是可怜的,是失败的,所以庄子这一段所说犯人之形,是犯了罪才有这一个人的形体。“于生为亡”,生就是走向死广,“于死为存”,那个死亡倒是存在;认识:那个死的存在,“则何时而非存哉!”所以我们永远是长生。当然他不是鼓励人家去自杀,这不是普通的死,这是了了这个生死,是得道的人。下面回到《庄子》本文: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所以得了道的才会懂得自己的生命。这本书上“善妖”是用妖怪的“”字,古书上是没有“”字旁的“”。夭就是短命,说得了道的人,无论寿命长短,怎么生,怎么死,都无所谓;这是天地自然之理,等于早晚的变化。“人犹效之”,所以人要效法。那么这一种得道的人,“又况万物之所系”,这个就是道体,形而上道的根本。万物都靠这一个道,靠这个功能变化出来。“而一化之所待乎!”万物的万种变化,就是“一化”,最后的功能只是一个,这一个就是道;也就是说本体只有一个。那么这个道怎么修法呢?接着他就讲了。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这个道讲起来就很麻烦了,所以人家都要找明师传道,找不到的!而庄子现在传道了。他说道是“有情”的,这个情不是感情的情,而是有境界的情;“有信”,有征候的,有他的境界,做一步工夫,明白一步,就有一步的象征出来。但是“无为”,你愈去做工夫,离开道愈远;愈是心境清净,愈空灵,就是愈接近无为。虽然是无为的,又是“无形”的,如果说无为无形是空的,看不见,可是你真能够心性修养到看不见的话,嘿!空就有空一步一步的境界,一步一步的征候,一步一步的工尺。关于这个工夫,庄子前面讲“心斋”时已经讲过了。

孔了也透露过了,孔子只讲原则,是说读书的工夫,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我们小的时候说,孔子两个腿不大方便,三十岁才站得起来。“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才确定了这个道,征信才来。可是由十五岁求学,三十而建立了这个信念,再加十年的功夫,“四十而不惑”;不怀疑了,四十之前都还在动摇。再加十年,“五十而知天命”,才有点消息了。“六十而耳顺”,哪个人耳朵不顺啊?耳朵都顺的,一边听进来,一边出去。“”字古义用作语尾助词,就是“”、“”。“六十而耳顺”,是非善恶合一了。再加十年功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他才可以说得了道。

至于孟子,他是讲四十而不动心,也同孔子讲的四十而不惑差不多。但是孟子传道,讲做工夫说“养吾浩然之气”,怎么浩法呢?他又不讲了,又说“充塞于天地之间”,怎么充塞?一颗原了弹打下来,也做不到充塞于天地之间呀!但是孟子的真工夫修养是在《尽心篇》,你们诸位回去看,他几步工夫都给你讲完全了。他说“可欲之谓善”,譬如我们在座那么多学佛学道的,信各个宗教的,拼命喜欢到处找庙子,到处找老师,这只能说你是个善人,你对于道有一点想求,这个叫做善。但是你还没有见到道。“有诸己之谓信”,就是《庄子》讲的有情有信,道到身上来了,有消息了。到身上来还不行,身心要充实,“充实之谓美”,那就是孟子讲养气的“睟面盎背”,那是充实之美。再进一步,“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是拿来注解“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的,但是都有进歩征候的道理。其实啊,这几家的道理都是一样,各家的说法不一而已。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这两句很麻烦了,似乎是说,找明师传道没有用。“可传而不可受”,这个很妙,既然可传,为什么不可以受啊?千万不要被庄子的文字弄迷糊了,道当然可传!代代相传承是有的,但是不要有一个得道的观念;有了道的观念,那已经错了。所谓不可受,理由是有老师传我道这一念,已经违反了无为的观念,违反了无形的观念,所以叫做“可传而不可受”。什么又是“可得而不可见”呢?得到道了,因为是无形无为的嘛,当然不可见。

所以古人说某人“俨然有道之士”,真是形容得非常好;这个俨然,等于佛家如如不动的那个如。如来,佛学翻得很高明,好像来了,没有来过,也可以翻译成如去呀,那就没有意思了。一般不用如去,用如来,那味道无穷;来而不来,去而不去,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俨然有道之士”,看起来好像有道,但是道不在形象上。所以“俨然”这两个字用之高明啊,有时候真觉得古人实在聪明,我们没有古人的聪明。那么他说这个道,为什么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呢?

因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明白告诉你,道不在老师那里,也不在菩萨那里,在你自己那里,自己本来有的根。所谓明师传道,不过把他的经验告诉你而已!你拿到他的经验,依照去做,你所得的道,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不是他给你的。这不是钞票,钞票是会花掉的;得到道是掉不了的,自本自根这个道,在没有天地万有以前,都永远长存,“自古以固存”。这个才是存在主义,永远存在的,没有天地以前已经存在了,天地宇宙毁灭了以后,还是存在,因为它自本自根固存的。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鬼会来迷人,鬼靠什么来迷人呢?就靠这一点灵光,是道的灵光变的。这个“”字是形容词,不是名词,“神鬼”就是鬼得到一点灵光就变灵了,变成灵鬼了;不然就是个笨鬼,没有得道的鬼是笨鬼。神帝,这个上帝得了道才可以做上帝,不然就成下帝了;他一定要有这个道,所以这个道“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句话是老子观念的发挥,老子讲过道德,所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就是这个道理。“太极”是上古的名称,我们读了《庄子》,再看孔子著《易经系辞》,可见太极这个名称,也非孔子所创,也非庄子所创,而是上古留下这么一个名词。这个代表宇宙初生那个极点,就有那么一个东西,名称叫太极。至于“无极”呢,是我们中国文化后来的人所造的,太极上面又加它一个无极。据说列子是老子的徒孙,在他《列子》这本书上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共创了四个名同。原先这个太极就是最初的东西,所以这个道称为太极,等于现在讲物理那个动能,初动的那一下。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自己没有认为自己高。“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六极”就是六合,指空间东南西北上下。中国过去对于宇宙只用六合来形容,秦汉以后加了两方,成为八方;所谓“八方风雨会中州”,这是康有为很有名的对联。到了佛学入中国,又加成为十方世界。所谓十方,就是东南西北加上四个角,再加上下,就是十方。所以庄子说,在六极之下,有形的宇宙下面,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天地还没有之前,道已经是永远长存的了;“长于上古而不老”,这个上古是无始以来,非常非常古老。但是,道无所谓老,这四句形容道的高深久长。《大宗师》这一段,差不多到了精彩结论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