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到一切众生的本心本性,悟了道的,它的体与用。其中“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每一句都有一段佛经上的典故,而每一个典故都与修法、修证的工夫有关,都代表了实际的修持。这些上次都提过,再提醒大家注意。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
缘起的种类繁多,十二缘起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绿六人,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这些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实际上,扩大范围来看缘起,儒家、道家的一些读书人,或西方哲学家,由此或多或少都有相当成就的境界。当他们悟了道,看透了人生,就是悟到了缘起,用佛学名词来说就是“缘起性空”。有许多人看到落花落叶,觉得人生空虚,悟到因缘空了,也就是缘起。
象前天看了一本古人的笔记,有一对修道的夫妇,太太快死了,告诉一起相处几十年的先生,她死后没人做饭给他吃,得自己烧饭;先生素来文学造诣高,太太又喜欢听音乐,要求先生作支曲唱首歌,她听了好死。夫妇两都很洒脱。先生写道:
二十年来我供伊,只缘彼此太痴迷。
忽然四大分离后,你是何人我是谁?
大家死了,将来变成什么谁也不知道,两人再见面时互不相识,也许在路上碰到还吵一架呢!后面还有很长一段,都作得很好,最后两句更值得欣赏:“孝顺歌中归孝顺,逍遥乐里自逍遥。”
我们死了,孝顺的儿女悲哭一场,象唱歌一样,哭完了,孝顺的儿女归孝顺,也替不了我们死;再拿些豆腐、肉来拜也吃不到。这对夫妇很高明,先生谱完了歌曲唱给太太听,太太听完哈哈一笑,再见,走了!
很妙!这是宋代真实的故事,陆放翁认识这对夫妇,特将这段故事记载下来流传后世。
象这样一类人生的故事,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多,乃至西方文学也有。前两天报纸刊载一则消息:欧洲有一对老夫妻,儿女长大不在身边,两夫妻在一栋房子里住了廿年。老太太已经死了好几年,老先生用毯子把尸体裹起来,始终没把她当成死了,因此外面卖饭的总是送两份。后来老先生死在厨房也没人知道,等到臭了才被邻居发现。邻居并不晓得老太太死了,找了十天才在床底下找到干瘪的,变成木乃伊似的尸体。
这种情形就不是悟道,对人生执著至死不悟,硬是抓牢一个东西,其实没有,还把它当成真的。不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
讲这些故事,在说明缘起的道理。在佛学中有一个学理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根据物理的法则、宇宙的法则、太阳月亮的法则、人生的法则、昼夜的法则而说的。十二个因缘同中国文化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十二地支同一道理。把十二时辰与地支的关系演变成学理,一切皆是缘起。因缘所生法,因缘散了就完了。从因缘上突然悟道的,就叫缘觉境界,缘觉也叫独觉。无佛出世、无人指导,忽然在某种境界上悟到人生的道理,最后修行而证道,叫缘觉。
我们都晓得中国人非常崇拜济公和尚,后世称济颠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闹。他故意胡闹是在守戒,因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济颠即以装疯卖傻、装混蛋的姿态出现。他在豆浆店吃了好多年豆浆、油条、包子也不给钱,老板也不向他讨,感情很好,请他写首诗却怎么也不肯。有一次他高兴了,要老板拿笔来写了一首诗:
五月西湖凉似秋,枝荷花立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他已经晓得明年春天要告辞不来了,明年夏天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学有很多诗词境界,都在说明缘觉的道理。由于因缘道理而悟道的人很多。譬如年纪大的朋友什么都看厌了,对任何事感到索然无味,这也是缘觉一部分的道理。知道人生没有意思,毕竟空,但就是悟不到“道”,证不到那个空的体。
“缘觉悟之”,悟到这个由用归体,由有返空的道理。例如我国著名的章回小说《红楼梦》,自始至终讲的是缘觉的道理。开始是一个和尚、一个道土出来唱人生毕竟空的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诗词也是缘觉境界。这说明了一切因缘所造都是假的,最后由“用”归“体”,由“有”归“空”。缘觉悟到缘起,证了道,看到了道体空上的一面。
声闻呢?更小的小乘,证的道为四谛、人空。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人我空是罗汉境界,这是讲佛法的部分。在非佛法的部分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修道方法,以佛法看,都有道,不过所见所证境界的范围大小而已,好比在密室戳破一个小洞看天,不能说他所见不是天,不过没有看到全体而已。《百喻经》上有一个对事情没有看到整体的比喻:“众盲摸象”,这是笑人家见地智慧不高,拿到鸡毛当令箭,实际上,令箭上是插了一根鸡毛。虽然把象尾巴当成象,你不能说象尾巴不是象的一部分。
所以,以此观点看各种各样的人对道的了解,都得一点道,但不是全体。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
外道有二种定义,一是站在宗教立场看其他信仰;一是心外求法。譬如佛教对一般不学佛、不信佛教的人称之为外道;站在天主教、基督教的立场来讲,也可以说不信其教的是外道,这是宗教性外道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成见,不准确。比较准确的定义是以佛法的中心思想来看,一切心外求法的统统叫外道。这里讲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抓到了心外求法的观念就是邪见。不过邪见也是见,当然这个见是不正的。
“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佛法对生命的分类,有看得见、看不见、有形相、无形相等分成六道。同外道观念一样,以人为中心,不属于人的生命就叫异生,譬如禽兽叫畜牲道,饿鬼叫鬼道;另外还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等。生命从那里来?生命有一个总体的功能,这个就叫明心见性的“性”,也叫“道”。“异生执之作生死海”,在生死海里浮沉,就是因为执着了这个东西--生命根本。
关于这一节,永明寿禅师作了个结论: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道体”是什么?站在本体立场来说,无所谓外道、内道的差别,都是“这个”变的,比方这个世界(与宇宙不同),我们所感受得到、看得到、听得见的一切万物,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人等皆依土地而生长,出之于土地,生之于土地,还归于土地。最后花落了、人死了化成灰,变成泥巴。以这个来比喻世界上的一切,土地等于总体。又如中国五行八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原则:所谓“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丘”。金木水火土皆依土。我们现在只是拿这句话作比方,并非说土地就是本体,不要搞错。
一切万有,有一个生命的总体。我们再从土地这个总体的立场来看,对人体生命有益的谷子、高丽参,是土地生的;那些毒药也是土地生的。好的、坏的都靠土地而生长,土地并没有分别,让好的多长一点、坏的少长一些。它非常平等,因为好坏并没有绝对,毒药有时可以救命,有些病还非吃毒药不可,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毒攻毒”。
因此,以土地生长万物本身的立场看看无所谓好坏;好坏因为人、因为生命的作用而有差别。同样的,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宇宙万有本体的生命,这个总体我们叫它“道”。道的体也是如此,不管大乘菩萨、小乘罗汉、外道、内道,以本体立场言,就是“妙符至理”,都对,以分别现象来说也就是“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约事则深契正缘”。一切宗教家、哲学家,各种修道做工夫的,每个传道的人都说自己的道是正宗的道,别人的是外道。实际上你的对不对、我的对不对,很难讲呀!也是“众盲模象,各执一端。”
在永明寿禅师看来,各种修法所造就的境界,也都悟到了一点,但不是全体。悟到了全体就是佛境界。真正成佛了,如大虚空包含一切。善的、恶的、对的、错的,都在它包含之内。这是本体的道。
“法界”二字很难解释。归纳人类的文化,中国人过去讲“天下”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观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无边无际,总还有个范围。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无形相的理念世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华严经》给它一个名称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人把“法界”观念当作“本体”,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大彻底,因为法界一词非常非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无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实。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其事无疑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大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实际上,法界无量无边,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广大。然而在思想表达上,又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来讲,说这本《宗镜录》所讲的道是总纲;以佛法修证的道理而言,就是《法华经》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叫“不二法门”。佛说他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不过是方便法门,事实上所有佛法修证只有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好比教育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班的分别。将来一定还来个什么都不是,再创个新名词,因为现在学生程度慢慢向下拉了。教育虽有层次之不同,但是教育的总纲完全在教育你成一个人,一个人品的养成教育,这才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所以《法华经》说只有一乘道。但是,要成就佛境界,必须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修持。别说这个不容易,世界上、通的教育要完成造就一个人才,也不容易。也许几十年的教育下来,真正造就一个人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可见教育之难。同样的,佛的教育,千千万万人学佛,能够修道而成道,更是难矣!为什么难呢?见解问题。见地不到、智慧不够、理念不对。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坐”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成佛”,应该叫“成坐”,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为什么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呢?知见(见解)没有明白。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象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造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莫将“空”“有”作冤家
那么,见地怎么来呢?他下面讲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佛学大体分类为性宗、相宗。性宗又叫般若宗,说空的。譬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大般苦经》等,在佛学上多半归纳为性宗。相宗是讲唯识,它的总纲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篇序文讲完了,马上会讲到这些。唯识占《宗镜录》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不做解释,先请大家注意。
拿中国文学来讲,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佛法没有说空了才叫佛法。好比大家打坐,一坐就想求空,你空不掉的,越想求空越忙。万事不干,盘起两腿锁眉闭眼,坐在那里忙一件事,忙什么?忙着达到空,这忙得多冤枉!逻辑上多矛盾!有这个观念的该打两个耳光。空就空了嘛!何必一定坐在那里找空?躺着、站着不能空吗?要空便空去,空还要找的啊!这不是莫名其妙嘛!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见地、见解。
盘起腿来,象很有本事、很用功一样。“我非要用功不可,但就是空不了”,我听了这个话只好说:“耶!你真了不起,可钦、可佩、可喜”下面两个字不说了:“可打”。那么用功只想求空,你说可不可打。用功就是“有”,怎么空得了?那么去找个“有”好不好?包你找不到,什么都有不了。实际上有摆在前面,这是见解问题。
大家都想学静坐,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满好的!有个什么?有个静在这里,你偏要搞乱,破坏这个静,硬是要找空,拼命打洞钻。象吹尼龙袋一样,刚吹好,它又闭拢,空不了。你就守这个尼龙袋(肉体),把它摆好了,气也打足了,坐在那里满好的,是“有”嘛!你偏要求空。叫你找有呢?没有怎么办?念怫,那守什么东西?守这个皮袋,你那个皮袋摆在那里本来有嘛!现在四大没有分离,我就是我,在这里打坐、念佛的是我。前面提到“你是何人我是谁?”,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念佛是我,我在这里打坐、讲话,本来有,在这里,你何必上这个当?这都是见地。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要彻悟、要明白,不要糊涂。要彻悟就圆融贯通了,那你就可以学佛了;不然你拿着鸡毛当令箭,或者令箭当鸡毛,乱来一顿,整个搞错了。佛乃大觉(金仙),要大彻大悟。你说人生如梦,赶紧修道,请问你现在修道有没有离开过人生?没有。那么修道不过是另外一个梦,修道的梦。一个白日梦、一个夜里梦,没有两样。自己在梦中还笑人家在做梦,忘了自己在瞪起眼睛说梦话。
觉要大觉、圆通。要怎么圆通?永明寿禅师说靠他这本《宗镜录》。他这个广告做得不着痕迹。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这是这一段结论。“重重即入之门”文字很好懂,是《华严经》的典故。《华严经》八十卷,是佛经中的大经,大得不得了,套一句杭州话:“莫老老的大”,不知大到什么程度!这段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关。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法中代表智慧第一。谈到智慧,观世音菩萨都要让位。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我们这个劫数前面七位佛,包括释边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道理何在?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大悲是行,智慧是中心。
善财童子悟道后,文殊菩萨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悟到了根本智(道的基本智慧,用现代观念解释即一切智慧的种子;在禅宗则是开悟),世界上一切差别智,魔法、外道法、妖怪法……样样都要懂。这是善财童子烟水南巡五十三参的原因。
要注意!他不向北边走、也不向东方走,更不向西方找阿弥陀佛,他要向南方走,去参访五十三位大菩萨。菩萨不一定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善知识,只在开始碰到一个比丘;这位比丘站在妙高峰上,山峰又高又妙,出了家站的又高又妙,高不可攀。
善财童子站在山下找他,什么都找不到,高的这样高、妙的这样妙,上不去,找不到和尚。回头一看,和尚站在这一峰。这代表什么?在孤峰顶上立还要下来,非常平凡。
善财童子后来参的都不是和尚,他最后见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宫殿很科学,比现在还要进步,种种无尽的楼阁,房间里还有房间,大的小的一间套一间,没有门。一脚进去,门在哪里搞不清楚;站在哪里也不知道,始终进不去。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弥勒的楼阁无门可入啊!一切根本智、差别智都完成了,最后却进不了弥勒菩萨的楼阁,这下惨了!只好找老师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在哪里?在他后面;门在哪里?一看已经站进来了,门就在你那里。进来以后却又看到弥勒房子重重无尽。
世界上的学问什么叫出世法、入世法、一层套一层,无法分开。每一种学问到达最深处,都可以通之于道,道也可以通于每一种学问,没有分别,所以叫“重重无尽”--“重重即入之门”。
那么,这个境界“唯种智而妙达”,必须先悟道,悟到本体,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后起用,你才能够达到差别智。所以禅宗明心见性悟道,得个什么?得种性智、根本智而已,得的只是一部分。一切菩萨还要学一切差别智。中国文化讲“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学佛成就的人,能通一切智,彻万法之源,有一样不懂不算佛法。虽然拿鸡毛当令箭,你不要只抓半节令箭,说自已悟道,有一点没有贯通的话,你那个悟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