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导读


《法言》是扬雄的主要著作之一。

《法言》是模仿《论语》而作。《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大体上的是对的。至于取名《法言》,则本于《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以及《孝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法”古文作“灋”,《说文解字》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𢊁,所以觸不直者;去之,从去。”可见“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所以《法言》就是判断事物是非的准则之言,对事情的是非给予论断的评判之言。《论语》邢疏及《孝经》注以“礼法正道之言”说之,则是更具体的解释了。

《法言》仿《论语》成语录式,全书共十三卷,每卷三十条左右。最后有一篇自序。各卷只是大体上符合自序所说的意旨,通常每卷都有自序未能概括的条目。另外,各卷在内容上也有重叠和交叉。特别是《孝至》卷的最后,有几条歌颂汉朝和王莽功德的文字,明显地与全卷内容不合,大概是扬雄最后的作品,所以就放在书末了。《法言》的内容很广泛,从哲学、政治、经济、伦理,到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乃至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学派、文献等,几乎都有所论述。这里我们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些思想作简要的评介。

扬雄思想的一个特点,是他维护当时陷于危机的封建制度,却很少直接论及当时的政治现实。他维护当时的封建制度是以捍卫孔丘之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他说:"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吾子》)所以如此,除了个人原因外,主要是由当时统治思想存在的形式所决定的。孔丘的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已经成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维护封建制度,就要捍卫孔丘之道;捍卫孔丘之道,就是维护封建制度。这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在这个斗争中,他继承董仲舒“罢黜百家”的精神,常打起反对诸子的旗帜。如他说:“庄、杨荡而不法,墨、晏俭而废礼,申、韩险而无化,邹衍迂而不信。”(《五百》)他在这里谈到的各家学说的本来意义如何,并不重要,因为他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理解和审察过去的一切学说,然后套用来肯定和批驳当时的社会现象。在这方面,他自比孟轲:“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吾子》)他认为,孟柯在其所处的时代打击了异己思想,捍卫了孔丘学 说,而现在这个任务应该由他扬雄担当了。

扬雄在《法言》中借题发挥地攻击了当时社会的很多弊病,如大地主兼并逾制,富商大贾聚敛财货,权臣操纵朝政,豪强违法乱制等。但除了对古代桀、纣等个别公认的昏君有所指责外,没有指斥其他皇帝。因为在扬雄的政治思想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政之本在于君,甚至在于君之心。他说:“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先知》)又说:“天下为大,治之在道,不亦小乎!四海为远,治之在心,不亦迩乎!” (《孝至》)扬雄企求改良政治,但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皇帝身上。

《法言》的文字简括而含蓄,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的一些优点,但缺乏它们那种流畅的文风,有时失之于晦涩生硬,所以在文学史上地位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文学思想。扬雄认为,人的言论和文章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反映。“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问神》)就是说,君子和小人的思想感情不同,所以有不同的言论和文章。从一个人的言论和文章,就可以看出他是君子还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