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楚人表现屈原人生志向的作品。旧题屈原作,不可信。作品表现了屈原放逐沅湘后的精神状况,对了解屈原沉江前的生活很有帮助。楚地尊称老人为父,渔父即打鱼的老人,实际却是楚地一位隐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 。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 。”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6)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7)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8)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9)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0)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11)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12) 。”遂去,不复与言 (13) 。
【译文】
屈原放逐后,独行于江潭,且行且吟在大泽之边,面容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了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流落到这般地步?”
屈原答:“全世界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世人都醉,只有我还清醒,因此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对待万事不拘泥固执,他随世道变化而变通。世人都污浊,何不搅和泥水,助长其波?众人都醉,何不食糟饮酒,与世同醉?为何非要思虑深切,举止高超,以致被放逐?”
屈原答道:“我听说,刚洗过头发一定要弹掉帽子上的灰土,刚洗过澡一定要抖落衣上的尘埃。怎能让洁净的身体遭到污浊的玷辱?宁愿投身江流,葬身鱼腹,怎么能让洁白蒙受世俗的尘埃?”
渔父微微一笑,荡舟而去。唱道:“沧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缨。沧浪江的水混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足。”
渔父远去了,再不与屈原说什么。
【评析】
《渔父》表现的是诗人的人生抉择,也是两种生活观念的对决。楚地多隐者,当年孔子南游至楚国北界时就遇到了长沮、桀溺一类人物。其所持的观念,与这里渔父所说也颇为相似。因而很令人怀疑,这是一篇后人的假托。假托之人对儒、道两家人生哲学的分歧很了解。文字虽多散句,却诗意浓厚。这首先是因为善于选取角度,截取诗人与渔父对话片段展现人物品格,言简意赅。其次,也更重要,是渔父与诗人截然对立的对话,都采取了形象鲜明的比喻;加之句子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更增添了文字的意味。
(1) 江:这里应指沅江。潭:深渊,在今湖南常德境内。泽畔:水边。颜色:脸色。
(2) 渔父:打鱼的老丈,应是一位隐士。三闾(lǘ)大夫:三闾大夫是掌管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官,屈原曾做过三闾大夫。与:同“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斯:此,这个地步。
(3) 举:全。见放:被放逐。
(4) 凝滞:停止流动,不灵活。与世推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灵活变通,与“凝滞于物”相反。
(5) 淈(ɡǔ):混浊,搅乱。
(6) 哺(bǔ):食,吃。糟:酒渣。歠(chuò):饮。醨(lí):薄酒。吃些酒渣,饮些薄酒,与众人同醉的意思。
(7) 高举:高于世人的行为方式。为(wéi):句末语气词。
(8) 沐(mù):洗头。弹(tán):用手指弹击。浴:洗澡。振:抖动。
(9) 察察:洁白的样子。汶(mén)汶:玷辱,污染。
(10) 皓(hào):洁白,皓皓之白是形容极白,比喻高洁品行。蒙:遭受。
(11)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鼓枻(yì):划动船桨。
(12) 沧浪:水名,在今湖南常德。濯(zhuó):洗。缨:帽子上的装饰带。渔父歌此,表达的是与时推移、时移事异的意思。
(13) 遂(suì):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