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题解】本篇论述了君王应当如何保存国家的道理,强调君王应该是“民之所往"、“不失其群者”,即君王如果能够做到民心所向、得到天下群众的拥护,就会“无敌于天下“,否则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助而导致亡国;又强调君王必须托贤、用贤,即任贤用能以辅政,这些都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同时列举《春秋》所记诸多代表性事例来说明君王对存亡之理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注释】 (1)铄(shuò):损耗,弱化。(2)子玉得臣:楚臣。曾受到楚王重用,数次建议楚王进攻中原各国。(3)因其力:前文“宋、蔡、卫国伐之”,因其力是指郑国借宋、蔡、卫国之力灭亡载国。
【译文】 王是天下百姓归向的目标。君是不失却自己民众的人。所以能让天下百姓归附,得到天下民众的,就在天下无敌。《春秋》记载杀死自己国君的有三十六件,灭亡国家有五十二件。小的国家德行微薄,不朝拜、聘问大国,不和各诸侯会面集会,便孤立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自已单独行事不和诸侯往来,遭遇祸难没有人救援,这就是国家灭亡的原因。非但公侯大人如此,生死在人世间,根基浅微的,不能遭遇疾风暴雨,(遇到疾风暴雨)立即消亡耗尽。卫侯朔事奉齐襄公,天下都忧虑此事,虞国、虢国如合作,晋献公就难以灭亡他们。晋国的赵盾,是一个很普通的士,没有寸一土地,一个兵众。而晋灵公凭借霸主的地位,要诛杀他,用尽了权谋,欺诈和力量,大祸仍降临自身。如灵公能诚心听取赵盾的意见,就是凭小国的地位,谁能让他死去?所以以伍子胥一个普通的读书人,离开楚国帮助吴王阖庐,便在吴国得到重用。所依托的就是这种诚信,又怎么能够抵御呢?楚王髠将国事季托给子玉得臣,天下诸侯就畏惧楚国。虞公将国事托付给宫之奇,晋国就要对虞国有顾虑。到了楚王髠杀死子玉得臣,天下就轻视楚国,虞公不任用宫之奇,晋献公就灭亡了虞国。生存、灭亡的道理,是不可不知的。诸侯看见就以兵相加,四处逃避求助,直至灭亡也无人救助,平日的不能正身由此可以发现。鲁隐公代替桓公继位,仅仅是暂时在位罢了,派遣无骇帅领军队灭掉极国,极国内无人进谏,国外又无诸侯救援;载国灭亡也是如此,宋国、蔡国、卫国攻打它,郑国借机灭亡了它。这和将宝物遗落在路上却没有人看守没有什么不同,看见的人就要拾取。邓国、谷国失去土地又要朝拜弑亲夺位的鲁桓公,邓国、谷国失去土地,不是应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