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21、考功名


【本篇题解】考功名,即考察各级官吏的功劳与名声。本篇论述了考察官吏的必要性,提出了理论依据,井且谈到考核方法以及奖惩措施。作者强调,实绩应该与名号(即职位)相当,考察时应该根据实绩,而外在的名声与取得实绩的手段则是不重要的;只有赏罚得当,才能使官吏们尽忠职守、建功立业。同时对考评的等级提出了“九品”之说。

【01】 注释 译文
考绩(1)之法,考其所积也。天道积聚众精以为光,圣积人聚众善以为功。故日月之明,非一精之光也;圣人致太平,非一善之功也。明所从生,不可为源,善所从出,不可为,端量势立权,因事制义。故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其犹春气之生草也,各因其生小大而量其多少,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之写(2)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而制于南北。故异孔(3)而同归,殊施而钧德,其趣于兴利除害一也。是以兴利之要在于致之(4),不在于多少;除害之要在于去之,不在于南北。考绩绌陟,计事除废(5),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烦。擥名责实,不得虚言,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予之赏;官职(6)不废,虽有愚名,不加之罚。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在于文。故是非不能混,喜怒不能倾(7),奸轨(8)不能弄,万物各得其冥(9),则百官劝职,争进其功。考试之法,大者缓(10),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

【注释】 (1)考绩:考核官吏的成绩。(2)川渎(du):江河,河流。写:同“泻”,渲泻,流人。(3)孔:通道。(4)致之:使之到来.使善事到来,意即办妥善事。(5)除废:指免官与不免。除:任命,指委以官职。(6)官职:尽守官职。(7)倾:倾倒,颠倒。(8)奸轨:同“奸宄”,犯法做乱的人。(9)万物各得其冥:应作”万物各得其真”,“冥”为“真”之误。(10)大者缓;大事宽缓。这是汉代政府的办事原则。所谓大事,指朝廷之事,中央政府之事。政事一级级布施,由中央到郡,到县,再到乡,政事也由大到小,政事越到基础,办起来就越要急切,所以“说大者缓,小者急”。

【译文】 考核官吏成绩的方法,是考查他们工作中积累的成绩。上天的原则是积累众多精气而发出光亮,圣人是积累众多善事而成就功业。所以日月的光亮,不是一个精气的光亮;圣人带来和平,不是一件善事的功绩。光明是从别处产生的,不可将自己做为源头,善事也是从众人那里做出来的,不能把自己做为源头,考察威势确立权力,根据事情的情况制定解决的原则。所以圣人给天下人兴办好事,如同春风吹来能生长出百草,各自根据生长百草的多少来测量出它接受春风的多少,替天下人铲除祸害,如同江河流入大海,各自顺着地势,倾泻时又被南北地势限制。所以不同的孔道却可以同归一处,不同的做法却有相同的德行,它们的趋向在兴办善事铲除祸害方面是相同的。因此兴办善事的关键在于善事办没办妥,而不在于做了多少;铲除祸害的关键在于铲除掉它,不在于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考核官吏政绩决定罢绌或提升,根据事迹决定任用与否,对民有益的称它为公,没有益处的称之为烦扰。按照名声考求实际事迹,不能只听空洞的言论,有功绩的奖赏,有罪过的惩罚,功绩显著的奖赏也显著,罪过多的惩罚重。不能建立功绩,即使有好名声,也不给予奖赏,能尽守职责不废弃,即使有愚笨的名声,也不给予惩罚。奖赏惩罚都依照实情而用,不根据名声而用,贤才和愚笨者表现在本质上,而不是表现在外表形式上。所以是与非不能混淆,喜怒不能颠倒,奸宄犯法作乱的人不能弄权,万物各自得到自己的真实表现,就会各种官吏都尽职守,争相建立功勋。考察才能的办法,大事要缓办,小事要急办,尊贵的重要的事做起来要舒缓,不重要的事做起来要急促。

【02】 注释 译文
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绌陟(11),命(12)之曰计。考试之法,合其爵禄,并其秩(13),积其日,陈其实,计功量罪(14),以多除少,以名定实,先内弟(15)之。其先比二(16)三分以为上中下,以考进退,然后外集(17)。通名曰进退,增减多少有率为弟。九分三三列之,亦有上中下,以一为最,五为中,九为殿(18)。有余归之于中,中而上者有得,中而下者有负。得少者以一益之,至于四,负多者以四减之,至于一,皆逆行。三四十二而成于计,得满计者绌陟之。次次每计,各逐其弟(19),以通来数(20)。初次再计,次次四计,各不失故弟(21),而亦满计绌陟之。初次再计,谓上弟二也。次次四计,谓上弟三也。九年为一弟,二得九,并去其六,为置三弟,六六得等,为置二,并中者得三尽去之,并三三计得六,并得一计得六,此为四计也。绌者亦然

【注释】 (11)绌陟:同“黜陟”,罢免或提升。(12)命:称名,叫做。计:审计。(13)秩:级别,官职的级别。(14)计功量罪:汉代实行以功免罪制度,功罪相较,多罪除功,功多除罪,所以下文说“以多除少”。(15)内弟:汉代考绩方法的一种,即就一人的功罪定其等次。弟:同“第”,等第。(16)比二:疑为衍文。(17)外集:考核成绩方法的一种,即在定一人功罪等次后,汇合全国的情况排队。(18)殿:古代考核政绩时的最后等级。最上等为最。(19)逐其弟:按照它们的等次。(20)来数:前面的数。即按考核法加减所得的数。(21)故弟:以前考核的等次。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几次的考核等次要相同。

【译文】 诸侯每月都在本国内进行一次小考,州的首领每季都在领地内进行小考,四次小考后进行一次大考。天子每年在天下进行一次小考,三次小考后进行一次大考核,前后进行三次大的考核后,决定免绌还是提升,这叫做审计。考查官吏才能的办法,爵位俸禄并计,会同官秩,任职时日,还遍考他的实绩,考查功绩评估罪过,根据功绩多少免除罪过大小,依照官职名称决定他的实际功绩,先就其功过定其等次。先分为三个等次即为上中下三等,以此考查是提升还是降职,然后再次会合天下官吏的表现最后总体排列名次,统称作进退(即升降),等次功过的增减,各有依循等次。总共分为九等次,各等次也有上中下之分,其中以一等是最高等次,五等是中等次,九等是最低等次。归入某等后有剩余的归人中间,中间而上的有“得”,中间而下的有“负”。“得”少的给加上一,直到四,“负”多的再减去四,直到一,全部是逆算法。三乘四到十二便完成最后的统计,到最后统计可以决定罢黜或是提升。每一等次都按常规考核,吝自按照考核等级,和前面的统计要相通一致。第一等次要考核两次,以后每一等次都要考核四次,各自都不会与过去的等次不同,也是到最后统计决定罢黜或提升。第一等次考核两次,叫做上等二。每一等次都考核四次,叫做上等三。九年为一个等次,二次得九,同时去掉六,就只置有三等,六六得为一等,为之设置二等次,合计为中等的得三全去掉,合计三个三等共得六,合计得一共得六,这就是四次考核,免黜的也是这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