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题解】三代改制,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在各种礼仪、制度方面的递变。质文,指某种制度的特点是崇尚质朴抑或是崇尚文采。关于本篇篇名,苏舆《春秋繁露义证》注曰:"《玉海》四十列目作《三代改制》,与前篇目同,云‘一作《文质》’。疑此篇名一作《三代改制》,一作《三代文质》,而后人误合之也。”不知苏说当否,未敢轻断盲从,但可聊备一说。本篇主要发挥了《春秋》的微言大义,阐述了三代改制的基本情况,认为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并宣扬了文质三统的历史循环论,把文质三统作为改制救弊之道。
【译文】 《春秋》记时作“王正月”,《公羊传》说:“王说的是什么意思?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再说正月?是因为这是周王历法的正月”。为什么称之为“王正月”?我认为:称王者一定受命于天而后才称王。称王的人一定改变纪元,更易礼服的颇色,制定礼乐制度,使之在天下一致,用以宣告已经更名换姓,不是从哪个人那里继承王位,向天下通告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称王者是受天命而称王的,制定这一个正月来回应上天的变革,所以制定法律条文以便尊奉上天大地,因此称作王正月。称王者改革制度,制定法律条文又怎么样?我认为:(十二月)对应十二种颇色,历法各自仿效各自的颜色为正色,往文王以前逆数夏、商、周三代之后就相返复,在三代以前是五帝,五帝轮流着以五色之首为正色,按土、金、木、水、火顺序每五次相返复一回,礼乐制度各按所仿效的对象为适宜。按顺序每四次便相返复。历代都制定国号,迁移都邑,更改官职名称,制定礼乐制度。所以商汤受天命称王,顺应上天改变夏朝为殷朝的国号,当时以白色为正色。
【注释】 (9)尹:商代帝王的辅相官名。历史上的伊尹即名伊、官职为尹。伊:据说叫阿衡。(10)天子命:应作“天之命”,“子”为“之”之误。无常:不是固定不变。(11)唯命是德庆:应作:“天命唯德是庆”。庆:福佑。(12)宋:指故商,因后宋地为纣王之子武庚的封地,所以用宋代商。(13)宜:大概。亲:疑为“用”字之误。招武:同“韶舞”。(14)乐制:应作“制爵”,制定爵位。(15)本句下应补“正黑统奈何?曰正黑统者历”十一字为是。
【译文】 接近夏朝却以虞朝为故旧,在唐虞之前之君主称为帝尧,认神农氏为赤帝。修建宫邑在下洛的北岸,称他的助手叫做尹。制作《濩乐》,制定“质”礼以尊奉上天。文王接受天命而称王,顺应天命改变殷朝为周的国号,当时以赤色为正色。接近殷朝却以夏朝为故旧,在唐虞之前的称为帝舜,认轩辕氏为黄帝,推举神农氏为九皇。建筑宫邑在丰地,称他的助手为宰。创作《武乐》,制“定文”礼以尊奉上天。武王接受天命,建宫院在鄗地。制定爵位分五等,创作《象乐》,继承文王以尊奉上天。周公辅佐成王接受上天的使命,建宫苑在洛阳,成就文王、武王的制度,创作《汋乐》以尊奉上天。商汤之后称都为邑,表明天命的变化已不同于原来的天命。所以天命并不恒定不变,天命只福祐有德行的人。所以《春秋》接受天命记录新王的事迹,当时以黑色为正色。《春秋》以鲁国为王,崇尚黑色,废弃夏制,以周制为亲,以商宋为旧故。音乐大概采用《韶舞》,所以以虞舜的记载为亲,制定爵位以商制为合宜,合并伯、子、男三爵为一等,然而这些说明很简略是为什么?我认为:三种正色中以黑色为初始。(以黑色为正又怎么样?回答是以黑色为正就的是周历法)。
【注释】 (16)营室:星宿名,或称室宿,二十八宿之一。(17)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18)正路舆:指行大路所用的车辆。(19)大节:指朝廷用的符节。绶:绶带.即用来拴印信、玉石的丝带。帻(zé):包头巾。(20)大宝;指帝王的宝座。(21)阼(zuò):登上正堂的主阶。(22)昏:同“婚”。逆:迎接。(23)殡(bìn):停放灵柩。(24)荐:进献祭品。(25)听朔:也叫视朔。古代天子、诸侯每月初要行听朔之礼,即听治一月之政事。(26)二王:指唐、虞_王,即尧、舜二王。(27)朝正:意同正朔。(28)首服:指帽子。藻:系冠的绳。(29)二王:指虞、夏二王,即舜、禹二王。(30)牵牛:星宿名,又称牛宿。
【译文】 日、月的初始在营室,斗宿在寅月(正月)。天统之气开始相通并化解万物,万物表现出苏醒,它们的颜色是黑色。所以朝廷礼服以黑色为正,头冠是藻黑色,正路所用车舆质地也是黑色,马匹也是黑色,朝廷符节、绶带、包发巾也都以黑为上,旗帜是黑色,君位大宝以黑色玉制作,祭祀用牲,其角刚刚长出形状如卵。要在主道的阶上戴好帽子,婚礼时要在庭院迎娶,丧礼时要在东阶上举行殡礼。祭祀用牲要黑色雄性的,进献祭品以肝为上。乐器的质地是黑色。法律不处罚怀孕的,或刚刚生孩子的产妇,这一个月(正)月不杀生。行听朔礼、废除刑罚、发布恩德,唐虞二王的后代都继续施行。以赤统为亲,所以以日之平旦为分界,平明时分为正朔。以白统为正又怎么样?我认为:商代以白统为正,历法日月初始在虚宿,斗宿在丑月(十二月),天统之始气开使万物蜕解变化,万物开始发芽,它们的颜色是白色。所以朝廷礼服以白色为正,头冠的带绳是白色,正路所用车舆质地是白色,马匹是白马,朝廷符节、绶带、包发巾都以白色为上,旗帜是白色,君位宝座也是白玉制成的,郊祭用白色牺牲,而且角如茧栗初笋一般小。在堂上戴好帽子,婚礼在堂上迎娶,丧事是在楹柱之间举行殡礼。祭祀时用雄性白色牺牲,进献祭品以肺脏为上。乐器的质地是白色。法律不惩罚有身孕的妇女,这一个月不行杀戮。行听朔礼、废除刑、罚施布恩德,这些全都保存在虞夏二王的后代身上。以黑统为亲近,所以正朔以鸡鸣时为分野,鸡鸣时早晨为正朔。以赤统为正又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周代以赤统为正,历法规定的日月初始在牵牛座,斗宿在子月(十一月)。
【注释】 (31)角栗:角比蚕茧略微大一点。(32)奉元:应作“奉天”。(33)祢(ní):父庙。(34)三统:指天施、地化、人事。(35)生煞:同“生殺”,即相生相克,互相滋生,互相制约。(36)必以三统天下:应作:“必以三统统天下”,夺“统”字。(37)五端:又叫“五始”,指年月日时分,计时之始。(38)纯统色:纯一,与天统相同的颜色。天统尚玄,天子则穿纯玄色衣服。玄色,即深红。色(39)衣缠缘纽:应作“衣纁缘纽”。纁:浅红色。缘:缘衣边。纽:指衣带。(40)参:见,指接见。绥:同“緌”,冠缨,即系帽子的带绳。(41)三正:即三个正月的起始标准。轩辕、高辛、夏后氏、汉皆以十三月为正。少昊、有、唐有殷皆以十二月为正。高阳、有虞、有周皆以十一月为正。所以三正之说起于夏商之前。(42)举错:同“举措”,行动。
【译文】 天统之气开始影响万物,万物开始萌动,它的颜色是赤色,所以朝廷的礼服以赤色为正,头冠的带绳是赤色,正路所用的车舆质地是赤色,马匹是赤色,朝廷的符节、绶带、包发头巾都以赤色为上,旗帜是赤色,君位宝座是赤玉制作,祭天的牺牲是赤色,牺牲的角比蚕茧略大。在房屋内戴帽子,婚礼时要在门口迎娶,丧礼时要在西阶上举行葬礼。祭祀用牺牲是赤色、雄性的,进献的祭品以心脏为最高。乐器的质地是赤色。法律不惩罚有身孕的人,怀有身孕的人要养护细微,这一个月不杀生。行听朔礼、废除刑罚、施发恩德,全都保存在夏商二王的后代身上。以白统为亲近,所以正朔定在夜半时,在夜半初始时为正朔。改变正朔的道理是尊奉上天之命而制定的。古代的天子是尊天命而称王的,改变称号和正朔,确定礼服颜色,然后才郊祭奉告上天大地和其它各种神灵,往远追念祖先与先父,然后施恩天下百姓。诸侯在宗庙接受天子的正朔,以便告祭社稷、宗庙、山川大地,然后顺应正朔,统一各部门的职责。天地人三统的变化,近夷和远方国家没有,五行相生相克只有中原地区存在。可是三代更改正朔纪元,一定用三统来治天下。我认为:三统年月日时分五始,是教化天下的根本。上天开始废旧布新,大地一定在当中,所以夏商周三代必定居处在中原地区。效法上天尊奉根本,执掌初始的要领统治天下,使诸侯朝见。所以为正朔的原则,天子要穿单一颜色的与天统一致颜色的衣服,诸侯要穿用与天统一致颜色,但缘绛色边的衣服和纽带,大夫和士用头冠的形制相区别,接见的近夷用玄色的冠带绳相区别,远方的国家各自穿用自己的衣服朝见,是用来表明天统的原则。所说的统三正,意思是说:正是正的意思,率领着使阴阳之气来到,万物全有反应,用正气来统领正,其余的事物就都端正了,一年的关键,在于正月。效法端正的方法,是端正根本,根本端正之后非根本就随之端正,内部端正外部也就随之端正。任何动作、行动,没有不随之变化的,这就是所说的效法端正。所以君子认为:“武王好像是正月。”
【注释】 (43)以:应为“地”字。(44)改号禹谓之帝:应作“改号禹谓之帝禹”。“帝”下夺一“禹”字。(45)见:同“现”,表现。(46)谥(shì)号:人死后根据生前的事迹给予的称号,目的是鼓励人们生前要多做善事,约束人们不做恶事。(47)帝代:疑作“黄帝”。首天之色:指黄色。(48)轩辕:指黄帝,因其曾居轩辕之丘,故称。直首天黄号,疑应作“宜首天之号”。(49)再:意为“再易”,指文、质更替(50)三:指正朔。(51)四:指商、周、文、质。(52)五:指五帝。(53)九:指九皇。上古的九名领袖,神农是其中最后一名。(54)民:指史称之“六十四民”.六十四民指六十四名首领。(55)有:同“又”。一:意指“同”。三代:应作“先代”。(56)宗:正宗、尊贵。代宗:同“岱宗”,指泰山,古代帝王在泰山封禅,泰山有同天、地相似的地位。(57)施于虚:行于天地。虚:指天、地。(58)极奉无疆:德盛则名永存,虽死犹生,所以说极奉无疆。
【译文】 《春秋》记载:“杞伯前来鲁国朝见。”天子的后代称公,祀国国君为什么称伯?《春秋》往上贬谪夏朝,往下保存周朝,将《春秋》算作新王。《春秋》顶替新王又怎么样?我认为:称王规者的矩,一定纠正名号。在王之前称统治者为帝,把小的国家分封他的后人,让他们能奉祀先帝。往下将较大的国家保留给商周二王的后人,让他们穿和自己一样的衣服,行相同的礼乐,以宾客的身份朝见。所以同时称帝号的有五位,称王的有三个,这是用来昭示五始,贯通三统的。因此周人的君王天子还推举神农为九皇,却改叫轩辕称作黄帝,于是保存了帝颛顼、帝喾、帝尧等人的帝号,贬虞而称舜为帝舜,以小国的地位记载五帝。往下保留禹的后人在杞国,保留汤的后人在宋国,土地方园仅百里,爵号为公。让他们全穿与鲁一样的衣服,行相同的礼乐,赞许杞、宋等先王以宾客身分来朝见。《春秋》记新王的事,改变了周朝的制度,以黑为正统。殷周是王者的后人,贬谪夏朝改称禹叫做帝禹,以小国的资格记录他们的后人,所以说贬谪夏朝,只保存周朝的记录,把《春秋》当作新王。不将杞侯与称王者之后同等看待。称作子爵又称伯爵是什么原因?表现与别的小国不同。黄帝称帝之先的谥号,四帝称帝之后的谥号怎么样?我的回答是:帝号定有五个,黄色是天下第一色,帝号流传至第五时就反复。周人的天子,轩辕氏应该是天下第一个帝号,所以称作黄帝。帝号尊高而谥号低下,所以黄帝以外的四帝是称帝之后才有谥号。帝是尊贵的称呼,用小国的名分记录其后又是为什么?我认为:远方的称号尊贵但所辖领土面积太小,附近的称呼卑微但土地面积大,这是有亲有疏的原因。称王的人有不改易治国之道的,有改易两次之后又恢复的,有改易三次后又重行旧法的,有改易四次后又重行旧法的,有如五帝一样改易五次而又返复的,有改易九次又恢复的,明了这些贯通天地、阴阳二气,四季变化、日月运行、星辰转移、山川组成、人与人的关系,德行可与天地相比的人可以称帝,上天辅佑并认他如儿子一样看待,就称作天子。所以圣明之王活着时就称作天子,死去而改变王位并保存称号的是三王,往上推超过三代的是五帝,往下推及到附庸小国,五帝之前的是九皇,往下推到六十四民。又同称远古之民为先代,所以土地虽然绝无,宗庙的神位享受牺牲祭祀如同郊祭一样,尊贵得如同岱宗一样。所以说:声名魂魄复归于天地,有无尽的寿命无边际的声名。
【注释】 (59)郑忽:郑伯名忽,即郑昭公。按《春秋》的记则事,原郑伯可以称郑子,而关子忽当时年少。所以用郑子之名称呼。(60)王者以制:应作“王者之制”。(61)佚阳:意同“溢阳”,即盛阳。(62)多:崇尚。(63)别眇(miǎo):区别细微。这里指区别细微的妻妾与丈夫的关系。(64)臊(sāo):意同“膏臊”,猪的肥肉肥油之类。(65)禄士:向士赏赐。(66)明堂:集天子太庙、享功、教学、选士为一体的建筑。员:同圆。(67)侈圆:中央细小的圆形。(68)鸾舆:配有铃的车。尊盖:高起的圆形车顶篷。(69)锡舞:干舞,即手执干盾的舞蹈。(70)溢:同“佾”,古代群舞中的阵列。由于地位不同,群舞中的阵列有别,分八佾(六十四人)、六佾(四十八人)、四佾〔三十二人)等。
【译文】 什么是更易两次之后返复,四次之后返复?《春秋》中郑忽是怎样命名的?《春秋》记载说:伯、子、男三个爵位相同,这样用辞没有贬谪的意思。为什么三等爵合为一等?我认为:周代爵位分五等,《春秋》三分等。《春秋》为什么分三等?我认为天王的原则,一个商朝,一个夏朝,一个是质,一个是文。商是质,主天,夏是文,主地,《春秋》主人,所以爵分三等。主天效仿商朝称王,他的主张是盛阳,亲受亲近者并崇尚仁义纯朴。所以确立接续王位给他的儿子,笃信同母弟,妾因自己的儿子关系而尊贵。婚礼、冠礼时要由父亲给儿子命字,区别细微的夫妇关系,夫妇面对面坐,在一起吃饭,死后行丧礼夫妇要分开葬,祭祀时要按礼法先用猪的肥肉肥油,夫妇二人同在宗庙中分为左右立神主而祭。制定三等爵位,向士赐予品级二等。准备郊祭时用的房屋,规定明堂为圆形。屋子高大威严,中央细小,祭祀用器物是圆形玉、石厚九分,白色有杂彩的五条丝绳将玉贯穿,衣服的形制是上面宽大,头冠多高圆形。鸾车是高而圆的车盖,仿效上天星象日月的形象,垂挂四只鸾,铃乐器中设有鼓,采用锡舞,舞者八佾为圆形,祭礼时先启牲毛取血,后放声歌唱。正当用刑有许多隐讳,亲戚犯法也有许多隐讳。
【注释】 (71)义节:用义的标准决定恩德。(72)污方:低窪的方形。污:同“窪”。(73)卑退:夏冕前圜后方,前低后高,用以表示人的地位越高,其志趣越向下,所以说“卑退”。(74)纤施舞:即旄舞,手执旄牛尾起舞。(75)封坛:应作“封禅”。(76)嘉疏:应作“嘉蔬”,据《礼·曲礼》:“稻曰嘉蔬。”(77)倚靡:同“离靡”,相连不断。(78)备:疑应作“法”。(79)桯鼓:有支架的鼓。桯:本为床前几案,这里指几案形的支架。(80)羽:指翟羽。籥:一种管制乐器(81)秬鬯(jùchàng):黑米酿造的香酒。周人崇尚气味,祭祀前先用香酒灌牲耳。秬:黑色的黍。鬯:祭祀用的香酒。(82)屋习:重窄(zǎi)屋,即双重房薄的房子。(83)秩机:应作“旋机”,测天仪器。(84)流:同“旒”,漂带。(85)备:应作“法。。(86)万舞:干舞,持盾牌起舞。(87)左位:应作“右位”。
【译文】 封禅祭天地时要在高上的位置。主地的仿效夏朝而称王,他的治国原则超过了阳气而进于阴气,尊重尊长并多有义节,所以确立接继王位要给予孙子(而不给兄弟),笃仿世子,妾不因儿子位尊而获有尊贵的称号。婚礼、冠礼要由母亲命字。区别细微的夫妇关系,共同坐在一起吃饭,按丧礼死后夫妇合葬,祭祀典礼要先将牲烹煮好,妇女要根据丈夫的位置确定宗庙中是昭或是穆位。制定五等爵位,赏赐士三等品级。制定郊祭用宫室,规定明堂为方形,屋子矮小并为方形,祭祀用器也是方形。玉厚八分,白色有杂采的四条丝绳将玉贯穿,衣服的形制是下面宽大,头冠前低后高。鸾车低矮,仿效大地周遍所载的形象,垂挂两只鸾铃。乐器设置鼓,采用旄舞,舞者八佾为方形。祭礼时先供奉祭享后放声歌唱。正当用刑以法为最高准则,封禅祭天地要在低下的位置。主天的仿效质而称王,他的治国之道是盛阳,亲爱亲近的并多有实质的关爱。所以确立继承王位给自己的儿,子笃信同母弟,妾因子尊而地位显贵。婚礼、冠礼由父亲命字。区别细微的夫妇关系,面对面坐着吃饭,死后按丧礼夫妇要分开埋葬。按祭祀的礼仪要先祭祀美好的稻米,在宗庙中夫妇分别居于左右不同的位置。制定三等爵位,赐予士二等品级。规定郊祭宫室明堂是内圆外椭圆形,祭祀用的房屋圆形与椭圆形彼此相连,祭祀用品是椭圆形的。玉厚七分,白色有杂彩的三条丝绳贯穿,衣服的前襟长,头冠为圆形,鸾车有很高的车盖,效仿上天的天象排列在车盖上,垂挂四只鸾铃。乐器为鼓置于几架上,用舞具翟羽、管乐器起舞,舞蹈为八佾并呈椭圆队形。郊祭时先奏玉声,然后迎牲而烹,正当用刑多有隐讳,亲人亲属多有赦免。封禅祭祀天地在左侧。主地的仿效文而称王,他的治国之道是超过阳气而进入阴,气以尊长为尊贵并多有礼文。所以确立后嗣接继王位给予孙子,笃信世子,妾不因儿子的原因而有尊贵的称号。婚礼、冠礼由母亲命字。区别细微的夫妇关系,共同坐在一起进食,死后丧礼夫妇要合葬一处,祭祀按礼节要先用香酒灌牲耳,妇女要随从丈夫在宗庙中的位置决定昭穆。规定爵位五等,赐士三等品级。规定郊祭的宫室明堂要内部方形外部是东西横向的,他的屋子是重薄窄并为东西横向的,祭祀用品同为横向,制作测天仪,玉厚六分,白色杂彩丝带三条用来贯穿玉片,衣服是长的后面有衣衽,头冠双重并有垂旒,鸾车低,矮效仿大地上普遍的现象陈列其上,垂挂两只鸾铃。乐器中有悬鼓,采用《万舞》,舞蹈为八佾队列为横向,祭祀时烹先行煮后用音乐,正当用刑按上天大法,封禅祭天地在右侧位。
【注释】 (88)明:指眼睛。童子:同“瞳子”。(89)肵:衍文,应删。(90)先发于胸:应作“生发于胸”。(91)专:同“团”,混圆。(92)性长于天光:应作“性长于天”,“光”字衍。(93)博大:应为“搏大”。搏:圆。(94)地文势:此句疑有漏误。(95)皋:指皋陶(gāoyáo),尧的臣。
【译文】 上述四法对照故旧实行,是根据先帝的做法,所以四法如同一年四季一般,到终结时就重新返复,到终点就重返当初。四法为上天授予圣人的,王法则是如同王之性命一般从祖先那里受到影响,大大昭示了先君。所以上天授命给舜,主天的效仿商朝而称王,先祖赐姓为姚氏。到了舜肢体高大而且是圆头,眼睛有两个瞳仁,本性擅长天之文,对孝悌、慈爱喜好。上天授命给禹,他主地仿效夏朝而称王,先祖赐姓为姒氏,到了禹由母亲的脊背出生,肢体很长,大脚,快步走时先迈左脚,跟随着右脚,是使左脚劳苦,让右脚休息。本性擅长行走,熟悉地理,明了河流流向。上天将要授命给汤,汤主天效仿质而称王,先祖赐姓为子氏。据说契的母亲吞食玄鸟蛋而生了契,契是由其母的胸部生出,本性擅长人与人的关系。到了汤时,肢体浑圆细小,左脚扁枯萎缩右脚便捷,使右脚劳苦左脚安逸。本性擅长天道,本质平易善良仁慈。上天将要授命给文王,文王主地效仿文而称王,先祖赐姬姓。据说后稷之母姜原踩踏上天行步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后稷长大在邰地,播种五谷。到了文王时,身体长得浑圆高大,长了四只乳房、大脚,本性擅长地道,文势,所以舜帝使禹、皋讨论姓氏,了解到殷的德行为阳德,所以用子做为姓;了解到周的德行是阴德,所以用姬做为姓。所以殷王改换姓的用字,用“男”字记录“子”字,周王用“女”字记录“姬’"字。所以上天的原则是各自按各类的内部规律运动,不是圣人谁明了这个道理?
【注释】 (1)三代:指夏商周三代。(2)文王:周文王。文王始称天子,在孔夫了看来这是受命于天,所以以文王之法为正宗。(3)正朔:指正月初一日。古代帝王继位,定改正,朔所以在汉代以前,每次帝王更迭,都要改正朔,汉武帝后才用夏制。(4)各法而正色:应作“各法其正色”,“而”为“其”字之误。(5)三:指夏、商、周三代。而复:应作“而相复”,“相”字夺。(6)绌:往……以前。三:指三代,这里指二代的历法。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7)迭:重复,轮流,轮替。首:指五色之首,即土(黄)色。(8)四:可能指—商一夏,一质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