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36、实性


【本篇题解】在本篇里,董仲舒进一步论证性虽有善质,但必须经过王政的教化才能成善。所以董仲舒依然强调:“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善者,王教之化也”。如果说人性巳善,那么圣王的教化就成为多余的了,这是董仲舒所不赞成的。董仲舒论性而强调王政教化的重要作用,这与苟子“化性起伪”的观点可谓是一脉相承。

【01】 注释 译文
孔子曰(1):“名不正则言不顺。”今谓性已善,不几于无教而如其白然!又不顺于为政之道矣。且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质无教之时,何遽能善?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美(2)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3),以性为善,此皆圣人所继天而进也,非情性朴质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之所名,天下以为正。今按圣人言中,本无性善名,而有善人吾不得见之矣(4)。

【注释】 (1)孔子曰:语见《论语·子路》。(2)美辞:应作“异辞”,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说法。(3)以米为饭:应作“以禾为米”。(4)见之矣:应作“见之叹”。(5)斗筲:指下愚之民。(6)缲:同“缫”,蚕茧用热水浸泡后抽丝。汤涫:即沸水。(7)教训:应作“教诲”。

【译文】 孔子说:“名称不端正,称说起来就不通顺。”如今有人认为人的本性已经善良,不是近乎不行教化而如同原来的自然状态一样!这种看法又和管理政事的方法不一致。况且名称是本性的实质,实质是本性的基础。基础在没接受教化时,为什么突然能够变成善?善如同米一样,本性如同禾苗一般。禾苗虽然能生出米,但禾苗不可以叫做米。本性虽然可以培养出善,但本性不可以叫做善。米和善,是人类继承天命而在上天之外形成的,不是上天自己完成的。上天的做为,达到目标就可以停止。在作为之内停止的叫做上天的本性,在上天作为之外停止的叫做天子教化的结果。天子的教化是在本性之外,而本性不得不顺随教化。所以说本性有善的基础,却没有达到善。哪敢讲和先圣观点不同的话,实质就是如此。上天的作为,只限于蚕茧、桑麻和禾苗。用桑麻织成布帛,用蚕茧抽成丝,用禾苗生成米,将本性变成善,这些全是圣人继承上天之命而进一步教化而成的,不是人的本性、情感本身就能实现的,所以不能叫做本性。校正早晚时间要观察北斗星,纠正有嫌疑的人就让他观察圣人。圣人所说的话,天下人就认为正确。如今考察圣人的言论中,本来没有性善的说法,却有善人我不能见到他的感慨叹息。

【02】 注释 译文
使万民之性皆已能善,善人者为何不见也?观孔子言此之意,以为善甚难当。而孟子以为万民性皆能当之,过矣。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5)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6)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7)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所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故不谓性。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则教训已非性也。是以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其比多在物者为然,在性者以为不然,何不通于类也?卵之性未能作雏也,茧之性未能作丝也,麻之性未能为缕也,粟之性未能为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真。真其义也,真其情也,乃以为名。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其六,此皆其真也。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注释】 (5)斗筲:指下愚之民。(6)缲:同“缫”,蚕茧用热水浸泡后抽丝。汤涫:即沸水。(7)教训:应作“教诲”。

【译文】 假使所有百姓的本性全已经成善,善人为什么还见不到?考察孔子讲这话的用意,以为善实在是很难与之相对等的。可是孟子认为所有的人本性全可与善相对等,是错误的。圣人的本性不能称作性,下愚之人的本性又不可以叫做性,称叫本性的,是普通百姓的本性。普通百姓的本性如同蚕茧和鸟卵。鸟卵须等到孵化二十天后才能变成雏鸟,蚕茧须等到缫丝放在热水中后和能变成丝,本性须等到逐渐地进行教化之后才能变成善。善,是教化规范才出现的,不是只依靠原来的本质就能具有的,所以不能称之为性。本性是应该知晓的名称,不用等待什么条件就出现,是人生来就俱有的。如果善也是生来就具有的,那么教化和规范才具有的善就不是本性。所以米是从谷子磨出的,但谷子不可说就是米;玉是从璞石中选出的,但璞石不能叫做玉;善从本性中修养而成,而性不能叫做善。这些比喻在许多事物中认为正确,在人的本性上却认为不对,为什么不和各类事物通盘考虑?鸟卵的本性不能说是雏鸟,蚕茧的本性不能看作丝,麻的本性不能看作麻缕,谷子的本性也不能认为是米。《春秋》依据区分事物的原则匡正名称,名称和事物本身一定各自依照真实的情况表达。真实地表达各自的意义,真实地表达各自的本性,就依照这样的原则确立名称。称陨石然后再说陨石有五块,说鹢鸟后退着飞却先说有六只,这全是表达真实情况。圣人对使用语言从不马虎不认真而已。人性,是自然具有的东西;善,是君王教化的产物。没有自然本质,天子的教育不能实现;没有天子的教育,自然本质不能成为善。不能用善和性代替自然本质,那样名称就不端正,所以人们不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