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64、郊祭


【本篇题解】本篇论述郊祭的重要性以及其不可废除的道理。董仲舒认为天子即天的儿子,郊祭实际上是儿子侍奉父母亲的礼节,它具有分别尊卑贵贱的意义。因此郊祭是极为重要的礼仪活动,不能因为别的原因而加以废除,即使是父母之丧也不可以。他还驳斥了当时有一些人要求废除郊祭的看法,认为这就好像子孙没有吃的就不用奉养父母一样,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本文还以周文王为例论证了不能因为百姓暂时穷困而废弃郊祭的道理。

《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父母之丧,至哀痛悲苦也,尚不敢废郊也,孰足以废郊者?故其在礼,亦曰:“丧者不祭,唯祭天为越丧而行事。”夫古之畏敬天而重天郊,如此甚也。今群臣学士不探察,曰:“万民多贫,或颇饥寒,足郊乎?”是何言之误!天子父母事天,而子孙畜万民。民未徧(1)饱,无用祭天者,是犹子孙未得食,无用(2)食父母也。言莫逆于是,是其去礼远也。先贵而后贱,孰贵于天子?天子号天之子也。奈何受为天子之号,而无天子之礼?天子不可不祭天也,无异人之不可以不食父。为人子而不事父者,天下莫能以为可。今为天之子而不事天,何以异是?是故天子每至岁首,必先郊祭以享天,乃敢为(3)地,行子礼也;每将兴师,必先郊祭以告天,乃敢征伐,行子道也。文王受天命而王天下,先郊乃敢行事,而兴师伐崇。其《诗》曰(4):“芃芃儿丸棫檏(5),薪之抓槱(6)之。济济辟王(7),左右趋之。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8),髦士(9)攸宜。”此郊辞也。其下曰:“淠(10)彼径舟,烝徒檝之(11)。周王于迈,六师(12)及之。”此伐辞也。其下(13)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以此辞者,见文王受命则郊,郊乃伐崇,伐崇之时,民何处央(14)乎?

【注释】 (1)徧:同“遍”,普遍。(2)食(sì):给……吃,供养。(3)为:祭祀。(4)其《诗》曰:语见《大雅·棫檏》。(5)芃芃(féngféng):草木盛长的样子。棫(yu):柞木。檏:丛生的树木。(6)槱(yǒu):将薪柴堆积起来。(七)济济:美好的样子。辟王:君王。辟:君主。(8)峨峨:仪表盛壮的样子。(9)髦士:俊杰之士。(10)淠(bì):船在水中行进的样子。(11)烝徒:犹众人。烝:众多。檝(jí):同“揖”,船桨。这里指用桨划船。(12)六师:又称六军。按礼,春秋天子有六军,诸侯有三军。(13)其下曰:《诗》见《大雅·文王有声》。(14)央:同“殃”,灾祸。

【译文】 《春秋》的原则,国家有了大的丧事,停止宗庙的祭祀,却不停止郊祭上天,不敢因父母的丧事,废弃祭祀上天大地的礼节。父母的丧事,是特别悲哀痛苦的,还不敢随意废弃郊祭,什么可以废弃郊祭呢?所以在礼仪上也说:“有父母之丧的人不祭宗庙,只有祭上天要超越丧事而进行”。古人敬畏上天而重视祭天,到这么重要的程度。如今群臣和有学问的人不探察其中的原因,认为:“百姓贫困的多,有的甚至挨俄受冻,还要祭天吗?”这是多么错误的言论!天子像侍奉父母一样侍奉上天,像对待自已子孙一样畜养百姓。百姓没有全部实现温饱,不去祭祀上天,这如同子孙没有吃东西就不用给父母吃一样。言论没有比这种说法更违背礼节了,这种说法离有礼太遥远了。先尊贵而后低贱的,谁比天子更尊贵?天子号称上天的儿子。为什么接受了天子的称号,却没有天子的礼节?天子不可以不祭祀上天,和人不能不扶养父母没有区别。做为人的儿子却不服侍父亲的,天下没有谁能认为可以。如今做为上天之子却不服侍上天,和上面说的有什么区别?所以天子到每年之初,一定先进行郊祭而宴享上天,才敢祭祀大地,行儿子之礼;每次要发兵,一定首先祭祀上天并察告上天,才敢去征伐,是行儿子之道。文王接受天命而称王天下,首先祭祀上天才敢行天子之政事,发兵攻打崇地。《诗经》说:“茂盛的柞木丛生,薪柴堆积着。容貌堂堂的君王,左右都紧紧跟从。容貌堂堂的君主,左右都捧着璋玉参加祭祀,所捧璋玉美好盛壮,俊杰之士最合宜”。这是郊祭时的祝辞。《诗经》在下边又说:“船荡悠悠驶过泾水,众人用桨划船。周王往前行进,六军都紧相紧随。”这是攻伐时的用语。《诗经》在后边又说:“文王禀受天命,有了重大武功,在攻伐崇地之后,在丰地修筑城邑。”从这几句诗可见文王受命后即行郊祭,郊祭后才攻打崇地。攻打崇地时,百姓在什么地方遭受过殃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