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法言序》实际上是《法言》十三卷的目录。李轨注十三卷本《法言》,序在书后,独立成篇。五臣注十卷本《法言》,序则分散在各篇之前。根据古代著书习惯,书的序言和目录都是放在书后。如《史记·大史公自序》、《淮南子·要略》、《汉书·叙传》,序也包含了目录,而且都是单独作为一卷放在书后。所以看古代书目,常常在某书多少卷之后,还特别注明目录多少卷。
之所以把序言、目录置于书后,是因为只有在作品写成后,才能将所写的内容总括起来作一番提要式的叙述,而目录、各篇的提要亦在其中。就是在今天,这个工作程序也是如此,而不可能颠倒过来。不过古人是按照实际的工作程序排列,今人则是颠倒排列罢了。当然应当承认,对读者来说,还是今天序言和目录在前的形式,读起来更方便一些。
至于五臣注十卷本《法言》把序分散在各篇之前,宋咸《重广注扬子法言序》说:"观夫《诗》、《书》,小序并冠诸篇之前,盖所以见作者之意也。《法言》每篇之序,皆子云亲旨,反列于卷末,甚非圣贤之法。今升之章首,取合经义,第次之由,随篇具析。”可见在宋咸之前,《法言序》本来是单独成篇放在书后的。将序分置于各篇之首,则是宋咸所为,而非本来面目。后来司马光作集注,又是按宋咸的本子作的。这就形成了与李轨注十三卷本有别的《法言》版本流传中的另一个系流。
其实,《诗经》、《书经》各篇之序,本来也不如宋咸所说“并冠诸篇之前”,而是同聚一处,单独成篇,置于书后的。《书经》各篇之序,乃孔安国移于各篇之前,所以他在《尚书序》中说:``《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诗经》各篇之序,则为毛公所移。这一点还可以从《书经》和《诗经》的有些篇,正文佚失了,而其名称和小序却保存了下来得到证明。正因为这些小序同聚一处,单独成篇,所以一起保留了下来。若本来都各冠其篇首,自然就和各篇本文一起亡佚了。所以,为了反映《法言》的本来面目,我们还是依照李轨注十三卷本的体例,把《法言序》作为独立的一篇放在书后。
【原文】
【01】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乎情性,聪明不开,训诸理,撰《学行》。
【02】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然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撰《吾子》。
【03】事有本真,陈施于意,动不克,咸本诸身,撰《修身》。
【04】芒芒天道,昔在圣考,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奸罔,撰《问道》。
【05】神心忽恍,经纬万方,事系诸道、德、仁、义、礼,撰《问神》。
【06】明哲煌煌,旁烛无疆,逊于不虞,以保天命,撰《问明》。
【07】假言周于天地,赞于神明,幽弘撗广,绝于迩言,撰《寡见》。
【08】圣人聪明渊懿,继天测灵,冠乎群伦,经诸范,撰《五百》。
【09】立政鼓众,动化天下,莫尚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撰《先知》。
【10】仲尼以来,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撰《重黎》。
【11】仲尼之后,讫于汉道,德行颜、闵,股肱萧、曹,爰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撰《渊骞》。
【12】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捡押,旁开圣则,撰《君子》。
【13】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四表之欢心,撰《孝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