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周郑交质违背了君臣大礼,而郑之取麦、取禾,更是对周王权威的挑衅。君子对双方都有责难,但更侧重于批评周王室,认为这种局面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以礼驭下造成的,这也是《左传》崇霸贬王思想的反映。全文先讲事实,再进行评论,是《左传》的典型写法。君子的议论以“礼”、“信”为中心,引经据典,辞理畅达,对后世史论 大有影响。
【原文】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译文】
郑武公、庄公父子先后任周平王执政大臣,平王又兼用虢公分掌朝政。庄公怨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事。”因此周王朝和郑国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去郑国为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往周王朝为人质。平王去世,周王朝打算把国政全部交给虢公。四月,郑祭足领兵割取周畿内小国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成周的谷子。周王朝和郑国结下了怨仇。
君子说:“信任不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没有效果。若能相知相谅真心诚意地行事,又据礼制加以约束,即使没有人质,谁能离间?假若真有诚信,那山沟池塘的野草,四叶菜、白蒿、水草以及聚集水面的藻类等野菜,方筐、圆筐、有足、无足的烹饪器等器具,甚至路上大大小小积水流水,都可以敬献鬼神,贡奉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两国的信赖,按照礼仪行事,又何必用人质?《诗·国风》有《采蘩》、《采 》,《大雅》有《行苇》、《泂酌》,这四篇诗都是表明忠实和信赖的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