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箕子碑

作者:柳宗元

【题解】 箕子在商周之际纣王政治昏暗时佯装疯狂以避祸,武王伐纣代商建周,箕子又传授治国大道《洪范》给武王,他忠贞又富于政治智慧,历来受人称道。柳宗元这篇文章则将箕子的经历上升为 “大人之道”的三个原则,指出他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忍求全,准备将来协助武庚有所作为,最终廷续了殷商祭祀,具有伟人品质。

【原文】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

大凡做伟人的处世之道有三条:一是蒙受患难而坚守正道,二是将正法大道传授给圣王,三是施教化及于万民。殷朝有个仁人叫箕子,确实是具备了这些处世之道而立身于世。因而孔子在阐述“六经”的宗旨大义时,对他特别致以崇敬之意。

在殷纣王统治天下时,圣法大道颠倒混乱,上天的震怒不能引起他的警戒,圣人的话语也不起作用。在那时冒死进谏,豁出性命,的确称得上“仁”了,但无益于殷人宗祀的延续,所以箕子不这么做;委身新的王朝以求先人宗祀的留存,也的确称得上“仁”,但等于是参与了灭亡自己国家的行动,所以箕子也不忍做。这两条路子,都已经有人走过了。于是箕子便保持住聪明才智,跟着世俗浮沉,藏匿起胸中的韬略,辱身于被囚禁的奴隶中间,表面昏昏然而骨子里毫无邪气,外形颓放而精神上进不息。所以《易经》上说道:“箕子之明夷。”就是说他在蒙受患难时能隐忍以坚守正道。待到殷朝灭亡,周朝代兴,周朝以正道教化人民,箕子便拿出他的宏大法规,作为圣王的老师,而周人也才能借此规范社会伦常,创立国家典章。所以《尚书》上说道:“箕子回到镐京,作《洪范》篇。”这就是拿正法授予了圣王。再到箕子受封于朝鲜,在那里推行王道,训民化俗,恩德遍及而不问出身鄙陋,仁爱广施而不论关系远近,用以光大殷人的宗祀,使夷地变为华夏,这就是教化普及于万民。这许多重大的处世原则,集中在他一人身上,天地间变化万端,箕子却能坚持正道,大概就是伟人吧?

唉!当那周王朝尚未建立,殷王朝尚未灭亡,比干已死,微子离去,设使纣王的罪恶尚未满盈即已死去,武庚想发动叛乱以图谋复辟,这时国中若没有箕子这样的人才,谁能辅助治理天下呢?这本来也是人事中可能会有的情况啊!那么,先生肯忍辱负重去这样做,大概对这个前景有所考虑期待吧?

大唐某年,在汲郡建立箕子庙,每年按时祭祀。我钦佩先生的行为独能列名于《易经》的卦象,特作此颂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