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欧阳修于庆历五年(1045)贬官任滁州知州的次年,作了此文,开篇记叙自己寻找五代末战争遗迹不可得,进而引出太平已久的话题,赞颂北宋政权使战乱平息、百姓安居的功德。 文章首尾均描写丰乐亭周边 的幽静环境与秀丽景色,并及百姓之乐,从而自然地把这两种感情和谐地统一到文章中。
【原文】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
我在掌管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发现滁州的水喝起来很甘甜,于是向滁州人打听这泉水的来源,在州城南面百步的近处找到了它。那个地方上有丰山高耸挺立,下有幽谷深邃幽暗,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翻滚向上涌出。在这里,无论俯视仰望,还是左顾右盼,都令人心旷神怡。于是我督工疏通泉流,凿去岩石,平整了一块地方,建造起亭子,和滁州人一起到那里游玩。
滁州在五代战乱时,是一个经常用兵的地方。从前我大宋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了南唐李璟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外,活捉了李璟的大将皇甫晖和姚凤,从而平定了滁州。我曾考察过那里的山川地形,按照地图和记载,登高眺望清流山关口,想找到皇甫晖和姚凤被擒的地方,可是那些知道往事的老人都已不在世了,这是因为天下太平的日子已经很长久了吧。自从唐朝混乱失政以来,国家分裂,豪杰同时起兵,互相争夺,到处割据称王,相互对峙而成为敌国的,哪里数得过来?直到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现而后天下得以统一。从前那些战争时所凭借的险要阻碍,都逐渐被铲除和削平了,近百年来天下安宁无事,处处山高水清。想问问往事,而当年的老人都已不复在世。如今滁州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是一个过往车船、商人和四方宾客都不到的地方,百姓习于不接触外界的事情,只是安于自己的农耕生活,乐意这样过活并老死于此。有谁知道皇上的恩泽使天下休养生息,滋润哺育民众已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此地,喜欢这里偏僻宁静,政事简明,也喜欢这里风俗的安逸悠闲。在山谷间寻得这股清泉以后,就每天和滁州人仰望高山,俯听流泉,春日采撷幽香的花草,夏日享受绿树的荫凉,秋天的风霜,冬日的冰雪,雕琢出清丽灵秀,四季风景没有一时不可爱。又幸逢这里的百姓乐得庄稼丰收,乐意与我一同游玩。因此,我依据这里的山川地理,叙说当地民俗风情的淳朴美好,使百姓知道之所以能平安地享受丰年之乐,是因为有幸生活在太平的年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并以此与百姓共享快乐,这本是刺史的职责。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把这座亭子命名为“丰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