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这篇旃记虽然与《丰乐亭记》创作背景近似,但由于直抒胸膛,突出太守“乐”于山水、游人“乐”于生活安逸及太守“与民同乐”而能自遣胸怀这个主题,并且安插了大量的骈文对偶句描写景物,使得全文色彩嫔纷、气韵灵动,全篇各段连用“也”字结尾,抑扬顿挫,读之朗朗上口,不愧为宋人散文中的千古名篇。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四面都是山。西南方向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为秀丽。远远望去,那浓绿荫翳、幽深挺秀的地方,就是琅琊山。走上六七里山路,渐渐地就可听到淙淙的溪水声,那从两峰间倾泻而出的,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径曲折蜿蜒,忽然看到一座亭子亭檐翘起,如飞鸟展翅般高踞于泉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呢?就是这座山上的僧人智仙。谁给亭子起的名字呢?就是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太守与客人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而且年纪最大,所以就自号“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于酒,而在于山水之间。与自然山水交融互参的乐趣,从内心领悟而得,又寄寓到酒中。
至于太阳出来时,林间云雾渐渐飘散,烟云归聚时,山岩洞穴就晦暗难辨,这种晴朗阴沉的变化,就是山中的清晨与黄昏。野花绽放幽香;林木秀美繁茂;风气高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山石显露,这就是山中四季的景致变化。清早进山,傍晚归来,四季景象各不相同,其中乐趣也无穷无尽啊。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山路上唱歌,行路的人在树下歇脚,前面的吆喝,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往来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游山玩水。临溪钓鱼,溪水深而鱼肥美;以泉酿酒,泉水香而酒清冽。山珍野菜,交错杂陈摆在面前,是太守宴请宾客的筵席。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得胜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有的站起有的坐着说笑喧闹,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场面。那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靠在众人中间的,是醉了酒的太守。
不久,夕阳渐渐落到山边,人影散乱,这是游宴罢散,宾客们纷纷随从太守归去。树林浓密遮蔽成荫,上上下下一片鸟鸣,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的欢唱。然而,禽鸟只知栖息山林的快乐,却不知人们游山玩水的快乐;人们只知跟着太守游山玩水的快乐,却不知太守是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时,能和大家一起享受乐趣;酒醒了,又能用文章把它记叙下来,这个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的欧阳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