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全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以风与月为主景,山与水为辅,紧扣风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以“物各有主”得到解脱,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全文文辞华美,行文跌岩起伏,具有一种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元丰五年秋,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一起坐船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悠悠吹来,江面上没有波澜。我高举着斟满的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起《诗经·陈风·月出》里“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首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汽横浮在江面,闪闪的波光遥接着天边。放任我们的一苇轻舟自在而行,越过茫茫无边的万顷烟波。江面浩大无边,我们好像乘着天风在太空飞行,不知道飞到哪儿才能休止。飘舞翩翩,仿佛远离人世,无牵无挂,飞升仙境。
这时,酒喝得很欢畅,大家就敲着船舷引吭高唱。歌词是:“桂木做的长棹呀兰木做的双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进。遥远无尽的是我心上的思念,我思念的美人呀在天的另一方。”有一位客人吹起了洞箫,随着歌声伴奏起来。那呜呜咽咽的声音,像是哀怨,又像是眷恋,像在啜泣,又像在倾诉,尾音又柔又细像将断未断的一缕长丝,引得幽谷深潭里潜伏着的蛟龙跳起舞来,惹得野水孤舟中守船的寡妇为之哭泣。我顿时忧愁改容,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这箫声为什么如此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吗?从这里向西望到夏口,向东望到武昌,山水相互环绕,草木茂盛青翠,这不正是当年曹操被周郎打败的古战场吗?当初曹操占领荆州,攻下江陵,大军从上游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船衔接,绵延千里,旌旗飘舞,蔽日遮天,他面对长江举杯痛饮,横执长矛吟咏诗篇,真是气吞一世的英雄人物,可是他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沙洲之间捕鱼打柴,与鱼虾为伴、和麋鹿作友,驾着一叶小船,举着葫芦做成的酒杯互相劝酒。在永恒的宇宙中寄托我们蜉蝣似的短暂生命,在汪洋无边的大海里,我们不过是渺小的一粟,悲叹我们的生命不过匆匆片刻,羡慕长江的流水这样无穷无尽,希望拉着飞仙一起遨游,更愿拥抱着明月而万古长存。明知道这不可能马上实现,只有借箫声把无穷的遗恨托付给江上的秋风。”
我对客人说:“您也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是这样昼夜不停地东流不返,但又可以说它不曾流去;月亮是那样时圆时缺变化不定,但也可以说它并无增减。大概说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来观察,整个天地就没有一眨眼工夫保持原样;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观察,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永恒不变的。您又为什么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都各自有其主人,假如不是我们所有的东西,哪怕是一丝一毫,我们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我们耳朵听来就是美好的音乐,眼睛看去就是悦目的画图。我们取用多少从来没有人来禁止干涉,我们享用多少也从来不曾用光用尽,这就是造物主留给我们的源源不竭的宝藏,因此我和你都可以尽情地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大家又洗干净酒杯,重斟再饮,菜肴、果品吃完了,杯盘凌乱,大家互相靠着在船上睡着了,连天亮了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