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吴山图记


【题解】 《吴山图记》是应吴县离任县令魏用晦之邀写的一篇应酬之作,虽说了一些官场应酬之语,但也表达了小民百姓对贤明父母官的期望。

作者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一度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原文】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都在吴郡郡治所在地,两县划界而治。郡的西面有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而灵岩山,春秋时吴国的故宫就坐落在那里,在那里还可以看到西施的遗迹。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太湖浩渺无涯,面积达到三万六千顷,有七十二座山峰在湖中挺立,真可谓是海内奇观了。

我的同年好友魏用晦君担任吴县县令不满三年,就因政绩突出被召入朝中担任给事中之职。魏君担任吴县县令时推出不少利民的政策,在他离任时,百姓苦苦挽留而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当地的百姓,于是有一位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送给他。

县令作为一县之长,对当地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清正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因蒙受他的恩泽而焕发光彩;如果他是昏庸之辈,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因此遭殃,蒙受耻辱。魏君对吴县山川草木,可谓是增添光彩了。将来吴县的百姓会在青山秀岩之间挑选一块风景优美的胜地,修建寺庙和道观来祭祀他,那也是合乎情理的。可是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那里的山川草木念念不忘呢?以前苏子瞻称赞韩琦离开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百姓把这首诗镌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贤能之士到某地,不仅会使那里的百姓念念不忘,自己也不会忘怀那里的百姓。

魏君离开吴县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有一天我们同在内庭,他拿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感叹,于是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唉!魏君对吴县的百姓,感情是如此深厚,我们吴县的百姓又怎么会忘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