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礼记·檀弓上》

【题解】 晋献公听信顿姬谗言,逼申生自尽。 申生在蒙冤的情况下,没有采纳重耳劝他申辩或出逃的建议,顺从献公的意志从容就死,临死前仍不忘忧虑国事,尽显忠孝本色。

本文是《礼记》中《檀弓》篇,春秋战国时期关于贵族礼制,特别是丧葬祭祀之礼的零星记述之集录,多为战国时期儒家所记述或伪造,以反映他们的观点和要求,因此篇首章有檀弓反对废嫡立庶的故事,故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礼记》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的必读之书。

【原文】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盍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盍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译文】

晋献公打算杀掉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何不对君王表明心意呢?”申生说:“不行。国君喜欢骊姬,要是我去申辩,那太伤君王的心了。”重耳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逃走呢?”申生说:“不行。国君说我企图弑君,天下难道有无父之国吗?我往哪儿逃呢?”

申生派人去向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话,以致死到临头。申生不敢吝惜性命。尽管如此,国君年事已高,儿子还年幼,国家将多有危难。您不出面为国君谋划国事便罢,您若肯出面为国君谋划,申生我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申生拜了两拜,然后自杀。所以他被谥为恭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