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所谓“卜居” 即通过问卜来指示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屈原被逐三年没能见到楚怀王,尽忠报国反被谗言所害,心烦意乱,于是前去问卜。 原连设八问,以“宁……将……”的句式,正反两面反复对照,表面上看似乎是他对人生道路和处世原则选择上的疑惑,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是非颠倒的混浊世界的震惊与愤慨。
《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文章。相传为屈原所作,而现代学者多以为是楚国人在屈原死后为了悼念他而记载下来的有关传说。文章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了屈原的愤慨和不满,歌颂了他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全文以屈原问卜开篇,以詹尹“释策而谢”的答语收结,中间以连珠式的对立设问的语句贯穿,文采斐然,往复盘旋,八对设问,一以贯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虽铺陈夸饰,句式整齐,却不板不散,亦无重复之嫌。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原文】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译文】
屈原已遭放逐,三年没能再见楚怀王。他竭尽才智,忠贞不贰,却因谗佞小人,被楚怀王疏远隔绝,他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去见太卜郑詹尹,说:“我心中有些疑惑,想通过先生您的占卜决定。”郑詹尹摆正蓍草,拂净龟壳,问:“您有何见教?”
屈原说:“我是应该诚恳朴实,保持忠心,还是四处周旋应酬,以免陷于困境呢?是应该锄草耕作,勤劳务农,还是去游说权贵,追求虚名呢?是应该直言不讳,不顾安危,还是顺从世俗,贪图富贵,苟且偷生呢?是应该超脱尘俗,卓尔不群,保持自己的本性,还是阿谀谄媚,强颜欢笑,去事奉楚怀王的宠姬呢?是应该廉洁正直,洁身自好,还是迎合世俗,像油脂那样光滑、像兽皮那样柔软地去趋炎附势呢?是应该像日行千里的骏马那样气概轩昂,还是像浮游不定的野鸭那样,随波逐流,苟全性命呢?是应该与良马并驾齐驱,还是追随劣马的足迹呢?是应该与天鹅比翼齐飞,还是同鸡鸭一道争食呢?所有这些,哪个是吉哪个是凶?我应该何去何从?世道混浊不清,以为蝉翼是重的,以为千钧是轻的;贵重的黄钟遭到毁弃,劣质的瓦器反而发出雷鸣般的声音;谗佞小人飞扬跋扈,贤明之士默默无闻。唉,还是沉默不言吧,有谁知道我的廉洁忠贞呢?”
郑詹尹放下蓍草向屈原推辞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事物总会有不足之处,智者也有糊涂的时刻,占卜未必事事都能预料,神明也有不能通达之处。就按您的心意,照您的意志办事吧。龟甲和蓍草确实不能预知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