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五帝本纪赞

《史记》

【题解】 本篇是《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末尾的赞语,"赞“这种形式,由司马迁首创,后世吏书多所沿用。该篇赞语交代了写作《本纪))的史料,说明其紊乱、残缺的情况,及整理编次的重要性。 逻辑清晰,颇有说服力。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二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

太史公说:读书人常常谈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五帝,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尚书》只记载唐尧以来的事,诸子百家的著述里谈到黄帝的,也常常不可确信,士大夫们很难转述它。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的儒者并不传授学习。我曾西游崆峒,北到涿鹿,东近大海,南渡江淮。所经过的地方,当地年长的人常常谈到黄帝、尧、舜活动过的地方,各地风俗教化本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与古文献所载相合的比较接近事实。我读《春秋》、《国语》,他们阐发《五帝德》、《帝系姓》很是明白,只不过没有深入考察,但二书所记载的事情都不虚妄。《尚书》残缺很久了,它没有记载的内容,往往可从别的著作中看到。如果不是爱好学习而深入思考,善于领会,当然就不易跟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阐述清楚。我把有关五帝的记载综合起来加以论定编次,选择最为准确可靠的那些材料,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