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 管仲对桓公以霸术 | 3.02 管仲佐桓公为政 |
3.03 桓公为政既成 | 3.04 管仲教桓公亲邻国 |
3.05 管仲教桓公足甲兵 | 3.06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 |
3.07 葵丘之会天子致胙于桓公 | 3.08 桓公霸诸侯 |
5.01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 5.02 平王之末秦晋齐楚代兴 |
7.01 越王句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 7.02 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 |
7.03 夫差伐齐不听申胥之谏 | 7.04 夫差胜于艾陵使奚斯释言于齐 |
7.05 申胥自杀 | 7.06 吴晋争长未成句践袭吴 |
7.07 吴欲与晋战得为盟主 | 7.08 夫差退于黄池使王孙苟告于周 |
7.09 句践灭吴夫差自杀 |
8.01 句践灭吴 | 8.02 范蠡进谏句践持盈定倾节事 |
8.03 范蠡劝句践无蚤图吴 | 8.04 范蠡谓人事至而天应未至 |
8.05 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 | 8.06 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 |
8.07 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 | 8.08 范蠡谏句践勿许吴成卒灭吴 |
8.09 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 |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事件大都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往往通过言论反映事实,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最大的特点。
《国语》全书二十一卷,《周语》三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厉王直至东周襄王、景王、敬王时有关“邦国成败”的部分重大政治事件,反映了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变化的过程。《鲁语》二卷,则着重记载鲁国上层社会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行,反映了春秋时期这个礼义之邦的社会面貌。《齐语》一卷,主要记载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采取的内政外交措施及其主导思想。
《晋语》九卷,篇幅占全书三分之一,它比较完整地记载了从武公替晋为诸侯,献公之子的君权之争,文公称霸,一直到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灭智氏的政治历史,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453年,时间长,分量重,所以有人把《国语》称为“晋史”。《郑语》一卷记周太史伯论西周末年天下兴衰继替的大局势。《楚语》二卷,主要记灵王、昭王时的历史事件。《吴语》一卷、《越语》二卷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