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辞三百首》范仲淹(三首)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符祥八年(1015)进士。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为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徙邓州、荆南、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为官能关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展示了他伟大的政治抱负。其边塞词气象阔大,反映出一定范围的现实生活,突破了词限于写儿女柔情和风花雪月的局限,是后来苏轼、辛弃疾词派的先声。有《范文正公文集》,词今存六首。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1] ,追旅思 [2]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3]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然,形容内心凄苦。

[2]追旅思(sì):羁旅愁思,追随人不肯舍去。《楚辞·离骚》:“背绳墨以追曲兮。”注:追,随也。

[3]“夜夜除非”二句:夜间除非做还乡好梦,才能入睡。

【评析】

此词殆为迁谪思君之作。“碧云天,黄叶地”以对句起,用秋日天空之明静,烘衬黄叶满地之衰飒,而承以“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层层递进,色彩调配堪称出神入化,一派凄婉之致,顿时曲曲传出。前结“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又折进一层,相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增奇崛。譬犹名家唱曲,于极高处又翻高八度,愈变愈新,愈翻愈奇。

作者《岳阳楼记》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之语,细品此词,殆亦有此意,故过片有“黯乡魂,追旅思”之叹。“明月”句写的是月色凄清,登高楼骋目,心情冷落孤寂,“休独倚”者,谓知音者稀,只能独倚高楼,目断京华。一结是妙想天开的奇语,酒不再是浇愁、催泪,而是酒、愁、泪融为一体,同归真寂。这是彻骨相思的情语,更是彻悟人生的禅语,真有百炼钢化绕指柔之慨。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评析】

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此深得采薇出车、杨柳雨雪之意。”可谓深味词旨之言。

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堕叶飘香砌 [9]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 [10] ,谙尽孤眠滋味 [11] 。都来此事 [12]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9]香砌:落满花朵的台阶。

[10]攲(yǐ):通倚,倾斜。

[11]谙:熟知。

[12]都来:全来。

【评析】

据副题“秋日怀旧”,即秋日怀内之作。与“浊酒一杯家万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同一机杼,殆亦征人思家之作也。上片写秋夜美景:真珠帘卷、银河垂地与堕叶寒声为偶,秋色秋声,形容极矣。下片纯乎写情:“酒未到、先成泪”较之“浊酒”“征夫泪”更进一层,直指奔心之句。结拍“都来此事”为“此事都来”之倒装,“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以俚语入词,脱口而出,感人极矣。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化用范词,一空灵,一质重,两极其美,未可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