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辞三百首》赵佶(二首)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初号建中靖国,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国政日非。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遂传位赵桓,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汴京破,与其子钦宗俱被掳北迁。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年五十四。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彊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近人张南陔辑有《徽庙御集佚存》,有所增补。

南歌子

风动槐龙舞 [1] ,花深禁漏传 [2] 。一竿红日照花砖。走马晨晖、门里快行宣 [3] 。

百五开新火 [4] ,清明尚禁烟。鱼符不请便朝天 [5] 。醉里归来、疑是梦游仙。

【注释】

[1]槐龙:枝条盘绕如龙形的老槐树。

[2]禁漏:宫廷里报时的滴漏声。

[3]行宣:指帝王召唤嫔妃的口令。

[4]百五:从冬至到寒食节共一百零五日。旧俗禁火三日,曰“寒食节”,不举火,以大麦粥为食。

[5]鱼符:鱼形的符契,以木或铜形鱼状物为凭证,两两相合,方可放行。

【评析】

这首《南歌子》写尽寒食风流及皇家气象,是赵佶的一首佚词。它不见于《彊村丛书》与《全宋词》,而首见于近人张南陔的《徽庙御集轶存》词部中。这是一首反映后宫嫔妃生活的佳作,写得高华而有情趣。龙爪槐在风中舞动,宫漏的清响从花丛中传来。红日正在升起,召唤美人的命令正在传达。在这赏花时节,不须核对鱼符,都来到帝王身边。轻歌曼舞,浅醉娱春,恍惚是梦游仙宫一样。词笔轻盈,述情蕴藉,可谓宣和鼎盛的实录。但是君民宴安的局面,不久就被南下金人的鼙鼓打破了。这种缺乏忧患意识的文恬武嬉,是难以持久的。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裁剪冰绡 [6] ,打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7] 。新样靓妆 [8]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9]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10]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注释】

[6]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7]燕脂:即胭脂。

[8]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9]蕊珠宫女:仙女。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10]“凭寄”二句: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女子唐绍兰,其夫经商湘中。绍兰写诗系燕足,托其送与丈夫,其夫见诗,感动归来。者,同“这”。

【评析】

语极淡雅,而情极浓挚。城破国亡,身被俘虏,文明不敌野蛮,不止是赵氏一家一姓之耻辱,更是华夏文明史上绝大之耻辱。徽宗用心全在一己之悲,而以其身份特殊,自然满蕴邦国之恸,故而尤其动人。词之上片,借咏杏花而见意。“裁剪”三句,描摹杏花形色,比喻新奇。更以人喻花,谓杏花是靓妆艳女,虽蕊珠宫中仙女,亦自不及。然而愈美好,便愈易凋零,“无情风雨”喻金人之侵掠,“院落凄凉”喻故宫废圮,“几番春暮”者,痛苦未有已时也。过片反用燕足系书之典,“故宫何处”暗承“院落凄凉”。“怎不”以下,翻转折进,写出彻骨的哀凉与绝望。此词之佳处,正在写出绝望,不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