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丘为(703?—798?),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与王维、刘长卿相友善。历官主客郎中、司勋郎中、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事继母至孝,闻名于世。卒年九十六。现存诗十余首,多写田园风物,格调清幽淡逸。
绝顶一茅茨 [1] ,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 [2] ,窥室惟案几 [3] 。
若非巾柴车 [4] ,应是钓秋水[5] 。
差池不相见 [6] ,黾勉空仰止 [7] 。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 [8] ,自足荡心耳[9] 。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10] 。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11] 。
【解读】
诗题一作《山行寻隐者不遇》,观其情趣,当为晚年所作。
诗通过作者访隐者不遇这一具体事件,感悟隐逸之趣与清静之理,写得别有新意。作者艰苦跋涉三十里山路,攀登绝顶,寻访西山隐者,那无限钦仰之情与急切求道之心溢于言表。可是及至绝顶,扣关寻问,隐者已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那怅惘失意之情是可以想见的。但作者却意不在此,而是宕开一笔,着力写盘桓绝顶的幽情雅趣,隐者居处清幽绝美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世俗尘垢为之荡涤无余,感悟到清静无为的理趣。人未遇而心深契,末用王子猷访戴故事,表达了作者任性自然的旷达胸怀。“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大有得意忘言之妙。
[1]茅茨:茅屋,指隐者所居。
[2]扣关:敲门。关:指门闩,代指门。
[3]窥室:从门缝中看室内。
[4]巾柴车:即驾柴车。巾:作动词用,有整饰意。柴车:简陋粗劣的车子,隐士所乘。
[5]钓秋水:《庄子•秋水》载:庄子钓于濮水,不愿接受楚国官职,而宁愿隐居。此用其意。
[6]差(cī)池:不齐,此指彼此错过,故不得相见。
[7]黾(mǐn)勉:勉力,努力,有殷勤意。仰止:向往,钦仰。《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8]契:契合,惬意。幽绝:清幽绝美的景色。
[9]荡:开畅。荡心耳:犹言心旷神怡。
[10]清净理:清静无为之道。《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常清常静,道自然得。
[11]兴尽:暗用王子猷雪夜访戴事。《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之子:指西山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