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
【解读】
芙蓉楼,有二说:一说在龙标(今湖南黔阳),一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原诗二首,此为其一,据其二中“丹阳(即润州治所)城”可知,此处芙蓉楼当为润州芙蓉楼。《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润州》:“其城吴初筑也,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辛渐,作者友人,余无考。此诗当作于开元末年,作者出任江宁(今南京市)丞后。
王昌龄在盛唐诗史上以七言绝句著称,唯李白可与争衡。叶燮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原诗•外篇下》)但王昌龄并不与李白相同。就送别诗言,李白长于写景,景中融情,如《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送辛渐诗,则以抒情为主,景乃情之渲染、补充。首二句写一夜寒雨、一江平满,而拂晓送别,远山显出孤寒之色,用景物的寒冷凄清,衬托出诗人感情上的孤独落寞。而全诗重点在三、四句,诗人很重视亲友对自己的关心,故特嘱辛渐转告他们,自己一如既往,永远冰清玉洁。据史载,王昌龄因不拘细节,曾两次被贬荒远之地。任江宁丞,乃在诗人第一次被贬岭南回来后不久。素怀大志而不得意,又处处遭人毁谤,诗人的忧愤可想而知。观此诗,正是诗人斯境斯情的自我写照,而并非纯然恋友难别的送别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1] 。
忽见陌头杨柳色 [2] ,悔教夫婿觅封侯 [3] 。
【解读】
王昌龄的闺怨诗素负盛名,此为其一。开元十五年(727),诗人登进士第后,只做了个秘书省校书郎的小官。此前此后,他曾去过西北边陲,写过边塞诗,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这首闺怨诗的特色,是抓住少妇心理变化的微妙瞬间,窥一斑而见全豹,巧妙地传达出思妇怨情,与以往的闺怨诗绝不相同。“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盛唐时代富有英雄浪漫主义色彩的理想。此诗中少妇,也希望丈夫能够建功封侯,夫贵妻荣。而春日凝妆远眺,春色无边,她忽然产生了悔意:真不该让他去从军。诗作从前二句的不知愁,到三、四句的顿生悔意,变化突起,而诗人并未交待其中原因,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从结构上看,一、二句正是为三、四句的变化蓄势,从而在艺术上产生极大的冲击力,魅力无穷。
昨夜风开露井桃 [1] ,未央前殿月轮高 [2] 。
平阳歌舞新承宠 [3] ,帘外春寒赐锦袍 [4] 。
【解读】
诗题一作《春宫曲》。此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五年(727)之后。诗人因官小职卑,可能借宫怨、闺怨诗发泄幽愤。
宫怨诗很早以来就是文人创作中的常见题材,而成就卓著的,王昌龄可称第一人。甚至可以说,宫怨诗才真正代表他的艺术风格。善于以景物烘托、渲染感情,善于抓住细节、断面抒情的特色,在这首宫怨诗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作化用卫子夫得宠、陈皇后失宠故事,揭示了妇女“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知道旧人哭”的不幸遭际,对于恩宠已逝、备受冷落的女主人公寄寓了深厚的同情。女主人公在诗中并未出现,只以暗示出之。春暖桃开,应无春寒之事,而皇帝因“帘外春寒”特赐新人锦袍,其优宠可知!而一个“新承宠”的“新”字,暗暗托出一个孤独饮泣的女主人公。而桃开春色、月华高朗,又正与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全诗未着一个“怨”字而其怨自深,这正是诗人高明之处。有人说宫怨诗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不得志情绪,细细思之,诚可信也。
[1]吴:古国名,据有淮、泗以南至浙江太湖以东地区,此处泛指润州一带。楚:与“吴”为互文,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
[2]“一片”句:意谓自己心地清明纯洁,表里如一。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