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 [1] ,巴山夜雨涨秋池 [2]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
【解读】
这首诗是诗人在梓州(今四川三台)柳仲郢幕时作。张采田系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48)秋李商隐游巴蜀时(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按,据李商隐《楚泽》、《归墅》、《陆发荆南始至商洛》等诗可知(均为大中二年秋自桂林北归时作),秋天诗人行经楚泽、荆州、商洛一带,与此诗中留滞巴蜀显然矛盾,故此诗应作于梓幕期间。《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亦非。诗人妻王氏其时已经去世。
从诗的首句来看,一问一答,似是回答友人书信所作。正是这种问讯,激起了诗人的满怀愁绪。归无定期,多么无奈!而窗外夜雨绵绵不断,此情此境,何以能堪!诗作至此,勾画出一幅低调的夜雨思乡图。三、四句却忽然转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驰骋想象,跳出眼前如秋雨般似乎永无尽期的愁城,想到将来既归之后与友人共剪西窗烛的温馨情形,甚至满怀愁绪的今夕,亦成了兴致勃勃时的谈资,诗的格调似乎变得愉快起来;而这种假想中的愉快,读来令人更觉愁肠百转,“此时羁情,不言自深矣”(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诗作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语言浅显,却是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佳作!
嵩云秦树久离居 [1] ,双鲤迢迢一纸书 [2] 。
休问梁园旧宾客 [3] ,茂陵秋雨病相如 [4] 。
【解读】
会昌五年(845)秋,诗人闲居洛阳,作此诗回寄给长安旧友令狐绹。令狐绹时任右司郎中,故称“令狐郎中”。
李商隐曾三为令狐楚幕宾,与令狐父子关系密切。此诗乃回答令狐绹书信之作。首二句交待事实:诗人与令狐绹分居京、洛,令狐绹寄书问候。虽是实事之语,而“云”、“树”用杜甫诗典,思念之情隐含;“迢迢”与“一纸书”对举,透出诗人对友人问候的感激之情。三、四句转以回答来信,以短短十四字,将与令狐父子渊源、自身处境、对方来信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感念之情尽寓其中,凝练含蓄,温柔悲恻。或以为此诗乃李商隐自求荐举之语:“以杨得意望令狐(杨得意是推荐司马相如的人)。”(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这也是很有可能的,但应该看到,即令诗人果有此意,亦不是摇尾乞怜之态,而是以情动人,意在言外。故此诗可作求汲引之语看,亦可作叙友情之语看。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1] 。
无端嫁得金龟婿 [2] ,辜负香衾事早朝 [3] 。
【解读】
《为有》乃摘诗首二字为题,与内容无关。此亦与无题诗相似。
诗中所写可能是新婚夫妇,二人情意深笃,春宵苦短。美中不足的是,丈夫乃朝中命官,每日都要早起上朝,辜负了闺中风情。“无端”二句,与王昌龄《闺怨》中“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意相似而又不同。王诗中女子丈夫功名未建,夫妇分离,所怨为不能相聚相亲;李诗中女子丈夫既为朝中高官,且夫妇日日共处,所怨为不能朝朝暮暮、时刻厮守。两相比较,李诗中描写的爱情,更为缱绻缠绵,也更为具体深切。当然,王诗抓住的是女子心理变化的瞬间;此诗乃直接抒情,宜乎其深挚强烈也!
乘兴南游不戒严 [1] ,九重谁省谏书函 [2] ?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3] 。
【解读】
隋宫,指隋炀帝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所建的江都、显福、临江等行宫。此诗写于大中十一年(857),李商隐任盐铁推官,游历江东(今江苏南京、扬州一带)时。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残暴之君。他在位十四年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淫游中度过,所到之处,耗资巨万,给广大百姓带来了无穷灾难。这种行径,也加速了隋朝灭亡的步伐。诗作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深刻地揭露了隋炀帝纵欲拒谏,不顾国家安危、百姓疾苦的丑恶面目,而又隐然针对唐晚期的社会现实,具有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
瑶池阿母绮窗开 [1] ,《黄竹》歌声动地哀 [2] 。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3] ?
【解读】
瑶池,《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昆仑山,西王母于瑶池设宴招待。临别时,西王母作歌相送:“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毋死,尚能复来。”穆王亦作歌酬答,表示三年后会再来。此诗即咏此事,作于会昌六年(846)诗人官秘书省正字期间,时武宗因服丹中毒而死。
晚唐社会政治腐败,而皇帝不问国计,不恤民生,一味求仙访道,希求长生不死,而结果是误中丹毒而死。诗人借穆天子与西王母故事,对此进行了含蓄的讽刺。末二句以西王母口吻发出疑问,将讽刺之意暗蕴其中,不言而明。纪昀评此诗说:“言尽意尽矣,而以诘问之词吞吐出之,故尽而未尽。”(《李义山诗集辑评》)李商隐七绝诗,浅显易懂而又含蓄深婉,于此可见。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2] 。
【解读】
嫦娥,月中仙子名。传说她是后羿之妻,因偷吃后羿从西王母处得来的长生不死药而得飞升成仙。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寄兴深远,非仅为咏写神话人物之作。说法固多,或以为讽女冠,或以为悼亡,或以为李氏自忏错婚王氏,以至卷入党争,等等。而无论作何解,诗中嫦娥情怀寂寞,正与李氏一生不遇情状相契,自伤身世之意味明显。有论者以为作“自伤身世”解,则“悔偷灵药”之寓意难以指实。是非解诗也!诗乃抒情之什,非纪实自传。李氏诗中属意女性者较多,其中或有实事,或即虚指,此诗之难以确指其寓意,即李诗蕴藉神秘之妙,何必指实?即能指实诗作确为刺女冠或悼亡之作,亦不妨碍读者各以己情度之。事为具相,无韵可品;而情为共相,宜乎含意悠远。
宣室求贤访逐臣 [1] ,贾生才调更无伦 [2]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3] 。
【解读】
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汉文帝召为博士,迁太中大夫。因厉行改革,遭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又改为梁怀王太傅而卒。此为咏史诗,约作于大中二年(848)。
贾谊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而空怀其才、不得奋志的悲剧性人物。诗借文帝虚心向贤,却不问苍生只问鬼神的典型事例,深刻地揭露了贾谊悲剧的实质:表面上似乎深受信任,而实质上却不能实现济苍生的抱负。晚唐的皇帝,亦耽于神仙之道,以至朝纲日弛,贤才不任。此诗亦为讽谏现实之作。“可怜”二字,则又道出李氏自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作既咏史实,又讽现实,更融入身世之慨,浑然天成,含蕴深远。
[1]“君问”句:意谓你问我何时归去,我自己也不知道,因此不能告诉你明确的日期。
[2]巴山:泛指巴蜀境内的山。
[3]何当:何时。却话:追忆,追谈。二句谓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中,那时将与思念的人一起挑灯夜谈,追忆此时巴山夜雨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