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李颀(690?—754?),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东川,有别业在焉,故世称“李东川”。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调新乡(今属河南)县尉,世称“李新乡”。久不迁调,乃归隐东川。故殷璠叹曰:“惜其伟才,只到黄绶。”(《河岳英灵集》)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好道术,服饵丹砂,结好尘嚣之外。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相友善,有诗酬赠。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风格奇拔雄浑,清新秀丽。尤擅七言,前人评曰:“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现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有《李颀诗集》。
男儿事长征 [1] ,少小幽燕客 [2] 。
赌胜马蹄下 [3] ,由来轻七尺 [4] 。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5] 。
黄云陇底白云飞 [6] ,未得报恩不得归 [7] 。
辽东小妇年十五 [8] ,惯弹琵琶解歌舞 [9] 。
今为羌笛《出塞》声 [10] ,使我三军泪如雨 [11] 。
【解读】
古意,犹“拟古”。诗写征夫思乡之情。作年莫考。
诗分两截,前六句全用五言,写幽、燕健儿的英勇剽悍,视死如归。“须如猬毛磔”,更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后六句全用七言,摹写以身报国和思乡难归的矛盾,并以辽东小妇与七尺健儿相映衬,引人遐思,更富韵味。末句“三军泪如雨”,虽极写从征战士的思乡之情,但不显衰飒,反而更能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感情,这正是盛唐人的胸襟。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1] 。
陈侯立身何坦荡 [2] ,虬须虎眉仍大颡 [3] 。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4] 。
东门酤酒饮我曹 [5] ,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吏停舟渡不得 [6] 。
郑国游人未及家 [7] ,洛阳行子空叹息 [8] 。
闻道故林相识多 [9] ,罢官昨日今如何?
【解读】
陈章甫,江陵(今湖北荆州)人,行十六,李颀有《宴陈十六楼》诗,题下原注云:“楼枕金谷。”金谷在洛阳西北。高适有《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诗,开善寺在洛阳城西,与金谷为近。陈在洛阳有家。陈于开元年间制策登科,曾官太常博士,隐居嵩山二十余年。李颀隐居颍阳,相距不远,时相往来,交谊颇深。此诗当为在洛阳送陈章甫罢官归乡时作。
这是李颀以描写人物见长的名篇之一。特别是“陈侯立身何坦荡”以下八句,写陈章甫仪表威武,心胸坦荡,满腹经纶,旷达豪爽,从外表特征到思想风貌都不同流俗。刻画人物栩栩如生,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1] 。
月照城头乌半飞 [2] ,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3] 。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 [4] ,敢告云山从此始 [5] 。
【解读】
《琴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将其列入“琴曲歌辞”。题一作《琴歌送别》。
这是李颀咏乐诗中的名篇。钟惺评曰:“一字不说琴,却字字与琴相关。又妙在结处,一字不沾着琴,此之谓远。”(《唐诗归》卷十四)贺贻孙更进而评曰:“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无非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诗筏》)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1] 。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2] 。
古戍苍苍烽火寒 [3] ,大荒阴沉飞雪白 [4] 。
先拂商弦后角羽 [5] ,四郊秋叶惊摵摵 [6] 。
董夫子 [7] ,通神明 [8] ,深松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9] 。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10] 。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 [11] ,逻娑沙尘哀怨生 [12] 。
幽音变调忽飘洒 [13] ,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 [14] ,野鹿呦呦走堂下 [15] 。
长安城连东掖垣 [16] ,凤凰池对青琐门 [17] 。
高才脱略名与利 [18] ,日夕望君抱琴至[19] 。
【解读】
诗题异文颇多,《全唐诗》作《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并注云:“一本题作《听董庭兰弹琴兼寄房给事》。”或作《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是。《胡笳弄》,为乐府琴曲名。《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胡笳十八拍》引唐刘商《胡笳曲序》云:“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曹操)与邕有旧,敕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董生、董大,即董庭兰,当时著名琴师。房给事,即房琯。据朱长文《琴史》载:“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貌古心远,意闲体和,抚弦韵声,可以感鬼神矣。天宝中,给事中房琯,好古君子也,庭兰闻义而来,不远千里。”遂为房琯门客。房琯官给事中在天宝五载(746),诗当此时作。
此诗也是李颀咏乐诗名作。全诗分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首先交代《胡笳弄》的来由,并以想象中蔡文姬演奏胡笳声的艺术效果,先声夺人,吸引读者。从“先拂商弦后角羽”到“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是全诗的主体部分,着力表现董大演奏《胡笳弄》的高超技艺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但作者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采用多种艺术手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胡笳弄》的丰富音乐内涵。这里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有历史事件的粗笔扫描,有个人情感的幽微抒发,纵横飘逸,酣畅淋漓,变幻莫测,浑然一体,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撼人心。作者将无形的琴声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了超人的艺术才能。最后四句为第三段,照应题中“兼寄语房给事”,绾合董大与房琯,琴师遇知音,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深思。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1] 。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2] 。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 [3] ,长飙风中自来往 [4] 。
枯桑老柏寒飕飗 [5] ,九雏鸣凤乱啾啾 [6] 。
龙吟虎啸一时发 [7] ,万籁百泉相与秋 [8] 。
忽然更作《渔阳掺》 [9] ,黄云萧条白日暗 。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10] 。
岁夜高堂列明烛 [11] ,美酒一杯声一曲。
【解读】
此诗作年莫考。安万善,凉州胡人。觱(bì)篥(lì),簧管古乐器,亦作筚篥,又名悲篥、笳管。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云:“剪削干芦插寒竹,九孔漏声五音足。”可见是截竹为管,插芦为首吹奏之,又似芦管。
以上三诗都是李颀描写音乐的名篇,各具特色。这首诗专写觱篥,重在赏音,“世人解听不解赏”为全诗关键。安万善是凉州胡人,作者是他乡游子,时当除夕团圆之夜,真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那“长飙风中”独往独来的游子,那啾啾待哺的雏凤,那《渔阳掺》的悲壮,那忽见春临大地的欣喜……安万善觱篥声中奏出的游子思乡曲,恐怕只有作者能够深切地领悟感受到。为了渲染这种孤寂伤感的思乡之情,作者在用韵上也颇费苦心。全诗十八句,就换了七个韵,而且平仄相间,仄声韵又上、去、入错落相间,以入声韵起,以入声韵结,极尽抑扬顿挫之妙。
[1]事长征:即从军远征。
[2]“少小”句:谓从军战士乃幽、燕健儿。幽:古幽州;燕:古燕国,即今河北、辽宁一带。幽、燕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任侠尚勇,轻死善战。前王昌龄《塞上曲》云:“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3]赌胜:好强争胜。
[4]由来:从来。七尺:犹言男儿之躯。轻七尺:犹言不怕死,有视死如归意。皇甫冉《出塞》:“由来征戍客,各负轻生义。”
[5]猬毛:指刺猬的刺。磔(zhé):张开。此句谓短须怒竖,可见犷悍。《晋书•桓温传》:“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之流亚也。”
[6]陇:山陵。一说黄云陇为地名,即黄芦塞。白云飞:喻故乡。《旧唐书•狄仁杰传》载:“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7]报恩:报答国恩。
[8]小妇:犹少妇。
[9]解:有擅长意。解歌舞:即能歌善舞。
[10]羌笛:乐器名,源出古羌族。虞羲《咏霍将军北伐诗》:“凉秋八九月,虏骑入幽并。……胡笳关下思,羌笛陇头鸣。”《出塞》:乐府横吹曲名,为军中乐。《乐府诗集》卷二十一引曹嘉之《晋书》曰:“刘畴尝避乱坞壁,贾胡百数欲害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出。”
[11]三军:犹全军。皇甫冉《出塞》:“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