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1] ,城春草木深 [2] 。
感时花溅泪 [3]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4] ,家书抵万金[5]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

【解读】

至德二载(757)三月,杜甫陷贼长安,伤春感时而作。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逃蜀,长安沦于叛军之手,时杜甫挈家逃难。七月,太子李亨即帝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八月,杜甫自羌村离家单身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得,送至长安。第二年春天,诗人忧乱伤春而作此诗。上四,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妙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司马光曰:“‘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温公续诗话》)下四,写春望之情,遭乱思家。五、六两句,言战乱之久,思家之切,“家书抵万金”,极写对家人之刻骨思念。《杜诗言志》卷三云:“所望者家书耳,而道途阻绝,邮寄无从,不啻万金之难得。”末二句,自言发白更短,乃忧乱思家所致,拳拳爱国之心,跃然纸上。全诗语语沉痛,字字血泪凝成,国破家亡之深忧巨痛,至今读来犹撼人心魄。方回许为“此第一等好诗”(《瀛奎律髓》卷三十二),诚不为过。

【注释】
[1]国:指国都。国破:谓长安陷落。山河在:山河依旧。
[2]草木深:草木丛生,意谓人烟稀少。
[3]时:指时事、时局。
[4]烽火:战火。三月:指季春三月。连三月:连逢两个三月,谓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打仗。一说连三月,是接连三个月不断,谓整个春天都在打仗,亦通。
[5]家书:家信。抵:抵当。抵万金:极言家书之难得。
[6]白头:指白发。短:短少。浑欲:简直,几乎。不胜:犹不能。簪:用来束发于冠的饰具。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六:“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二句化用。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1] 。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2] 。
香雾云鬟湿 [3] ,清辉玉臂寒[4] 。
何时倚虚幌 [5] ,双照泪痕干 [6] ?

【解读】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fū)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

这是杜甫传诵千古的名作。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首联点题,起势不凡。入手即从对面着笔,不言我在长安思念家人,却说家人在鄜州望月思我,蹊径独辟。故浦起龙曰:“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卷三之一)次联流水对,用笔尤为隐曲委婉,寓意深微。未解忆,含两层意:一是儿女尚小,不知道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二是小儿女天真无知,不懂得母亲看月是在想念他们的父亲。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之独看、独忆,突出首联“独”字,益见深情苦忆。王嗣奭曰:“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孟子言穷民无告,盖人处苦难,若有亲人讲话,犹可过日;若寡妇无夫,苦向谁说?今闺中看月者,儿女尚小,虽与言父在长安,全然不解,有夫而与无夫同,其苦可胜道耶?”(《杜臆》卷二)颈联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雾湿云鬟,月寒玉臂,语丽情悲。“湿”字、“寒”字,见出夜深,衬出闺中伫望之久、思念之切,虽“云鬟湿”、“玉臂寒”而不知,可谓忘情之至也。末联以希冀重逢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泪痕干”,则今夜泪痕不干明矣!“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明矣!今夜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则愈益不干也甚矣!黄生曰:“‘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语意玲珑,章法紧密,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杜诗说》卷四)

【注释】
[1]闺中:指妻子。
[2]未解:不懂得。
[3]香雾:雾本无香,乃鬟香透入夜雾,故云。
[4]清辉:指月光。
[5]虚幌:薄帷。
[6]双照:指自己与妻子双方而言。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1] 。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2] 。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3] 。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 ?

【解读】

此诗作于肃宗乾元元年(758)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宿,宿直,即今所谓值夜班。左省,即门下省。杜甫为左拾遗,属门下省,故题曰“左省”,亦称“左掖”。

杜甫任左拾遗后不久,就碰上肃宗罢斥宰相房琯的大事。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他认为房琯是醇儒,有大臣体,又深得众望,于是上疏谏诤,言罪细不宜免大臣。结果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宰相张镐等人说情,才免于治罪。至德二载(757)八月,杜甫被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九月,官军收复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亦从鄜州赶回凤翔,扈从还京。这时杜甫虽仍任左拾遗,但不被重用,不过备位而已。他“仕不得志”,大有忧谗畏饥、动辄得咎之慨,变得谨慎小心了。所以他宿直左省,格外尽职。花隐掖垣,星临万户,月傍九霄,金钥响动,真是君门似海,莫测高深。他不得不时时陪着小心,不能有丝毫疏失。稍一不慎,恐有不测!“不寝”、“数问”云云,真是言简意丰,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谁能领略得到?透过诗人那忠勤为国、谨于职守的重重障幕,我们仿佛触摸到一颗恐惧不安的心在跳动,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果然,不久之后,诗人即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了他眷恋难舍的朝廷。明唐元竑称此诗为“五言近体中之精妙者”(《杜诗捃》卷一)。所谓“精妙”,即指全诗章法谨严,针线细密,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宛如一件耐人寻味的精致工艺品。清吴瞻泰评此诗曰:“‘不寝’二字,一篇关键。由日暮而星临,而月出,宜寝矣;而听钥,而想珂,而问夜,则何尝一息就寝!一片精诚爱国、坐而假寐之意,俱于层次中序出。后人早朝寓直诗,纵极典丽,不能及此深沉也。”(《杜诗提要》卷七)

【注释】
[1]掖垣:本谓宫殿围墙,唐代门下、中书两省称左、右掖垣,此指左掖。啾(jiū)啾:鸟鸣声。栖鸟:归巢之鸟。二句写薄暮之景。
[2]“星临”二句:写夜景。临:照临。傍:靠近。上句写月出之前景象,月未出则星倍明,星斗满天,照临宫中千门万户,金碧辉映,流光溢彩,“动”字传神。少焉月出九霄之上,则入夜渐深。九霄:语意双关:一谓天穹高远,一喻帝居尊崇。君门深邃,宫殿高耸云霄,与月为近,故得月独多,“多”字奇警。
[3]金钥:即金锁,此指开启宫门锁钥的响动声,故用“听”字。玉珂:即马铃,以贝饰之,色白如玉,振动有声。二句写作者宿直左省,谨于职守,宫门金钥响动,他疑心是朝门开启;风吹檐间铎鸣,他仿佛听到了百官乘马上朝的马铃声。
[4]封事:密封的奏章。刘勰《文心雕龙•奏启》云:“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唐代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数(shuò)问:屡次询问。《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即“锵锵”)。”后四句正化用《庭燎》诗意。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

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此道昔归顺 [1] ,西郊胡正繁 [2] 。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3] 。
近侍归京邑 [4] ,移官岂至尊[5] ?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6] 。

【解读】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从彭原(今甘肃宁县)迁驻凤翔(今属陕西)。四月,杜甫从金光门(长安外郭城西面有三门,中曰金光门)逃出长安,间道(偏僻小路)奔赴凤翔行在,谒见肃宗。五月十六日,被授为左拾遗。这就是他在《述怀》诗中所说的“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九月,长安收复。十月,肃宗从凤翔还长安。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疏救房琯,直言获罪,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又出金光门赴任,有感而作此诗。掾,属官通称。华州掾,即指华州司功参军。移,实即贬降,不说贬,而说移,是门面话。往事,即指由长安窜归凤翔事。

杜甫不顾自身安危,冒险逃出魔掌,间道窜归凤翔,原是出于爱国赤诚,愿为朝廷平叛效力。所以他在左拾遗任内,忠于职守,直言敢谏。想不到遭谗被贬,一腔忠悃付之东流。再从金光门出,回首往事,目睹今事,不胜感慨。但诗写得委婉曲折,缠绵悱恻,很是得体。吴瞻泰曰:“一句一转,风神欲绝,实公生平出处之大节。自觉孤臣去国,徘徊四顾,凄怆动人。”(《杜诗提要》卷七)边连宝曰:“事君、交友、爱国、恋阙之意,俱以忠厚恻怛出之,此诗之可以怨者。”(《杜律启蒙》卷二)

【注释】
[1]归顺:指逃脱叛军,回归朝廷。
[2]胡:指安史叛军。繁:多而乱。
[3]破胆:丧胆。二句谓现在回想往事,尚觉胆战心惊,好像魂魄尚未招回似的。应:料想之词。
[4]近侍:指左拾遗,拾遗为皇帝侍从谏官,故云。京邑:指华州,因属京城近畿,故曰“京邑”。
[5]移官:实即贬官。至尊:皇帝。对肃宗不便直言,故曰“岂至尊”,反问见讽。
[6]千门:指宫殿,形容门户之多。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解读】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他兄弟五人,四个弟弟颖、观、丰、占,此时只有杜占身边随行,其余则散处河南、山东等地。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夜》)的月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

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首联点明时、地,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鸣,行人断,正是战乱景象,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动起诗人思弟之情缕。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切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飘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杜诗中提到雁的,竟有五六十首,而大多与怀友思弟有关。《遣兴三首》其一云:“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仰看云中雁,禽鸟亦同行。”人不如雁,情何以堪!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这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既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以下六句,都是与此二句紧相呼应的。颔联紧承“秋”字、“月”字,加倍写“忆”。这两句诗,将江淹《别赋》的“明月白露”四字翻作十字,运用上一下四句式,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颈联申明三、四,知乱后故乡无人,只孤悬一轮明月,则月愈明,忆弟思乡之情愈切。“分散而有家,则谁死谁生,尚可从家中问知;现在是既分散而又无家,连死活都无问处。语极悲切”(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尾联紧承五、六,照应开头,将家愁国难作一收束,含蓄蕴藉,无限深情。正如清人吴瞻泰所评:“‘戍鼓’、‘休兵’,起结呼应。未落笔以前,含蓄许多兵戈扰攘语在句先,故不觉提笔直书曰‘戍鼓断人行’。既歇笔之时,又蓄无限道途阻隔意在句后,故倒拖一句曰‘况乃未休兵’。”“此情至之诗,而起承转结,八面玲珑,则又法无不备,莫目为公率易之篇,未经锤炼也”(《杜诗提要》卷七)。

【注释】
[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一雁:即孤雁。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5]书:家信。
[6]况乃:何况是。时史思明叛军复陷洛阳,又进攻河阳,故曰“未休兵”。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1] ?
鸿雁几时到 [2] ?江湖秋水多 [3] !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4] 。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5] 。

【解读】

杜甫与李白有着很深的友谊,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寓居秦州,不知李白实况,因赋诗怀之。天末,犹天边。二人天各一方,故云“天末”。

此诗与卷一《梦李白二首》为同时作,可以参看。李、杜同心,命途多舛。李、杜情深,同病相怜。诗以血书,千载颂传。至今读之,令人潸然。仇兆鳌曰:“说到流离生死,千里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杜诗详注》卷七)《唐宋诗醇》卷十四云:“悲歌慷慨,一气卷舒。李、杜交好,其诗特地精神。”

【注释】
[1]凉风:时值秋天,故云。君子:指李白。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其二:“借问叹何为?佳人渺天末。”
[2]鸿雁:代指书信,古有鸿雁传书之说。
[3]“江湖”句:喻风波险阻。与《梦李白二首》其二“江湖多风波”同义。
[4]文章:泛指诗文。命达:谓仕途通达。魑(chī)魅(mèi):山泽中精怪,此喻奸邪小人。过:经过。魑魅喜人过而食之。亦有过失意,小人伺君子过失而害之。朱鹤龄曰:“上句言文章穷而益工,反似僧命之达者。下句言小人争害君子,犹魑魅喜得人而食之。即《招魂》:‘雄虺九首吞人以益其心’意也。”(《杜工部诗集辑注》卷六)邵长蘅曰:“一喜一憎,遂令文人无置身地。”(《杜诗集说》卷六)
[5]冤魂:指屈原。屈原忠君爱国,无罪被放,忧愤投汨(mì)罗江(在今湖南境)而死,故曰“冤魂”。投诗:谓李白投诗汨罗以吊屈原。黄生曰:“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李白遭遇与屈原相似,同是蒙冤被放,故曰“共”。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 [1] ,青山空复情 [2] 。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 [3] ,三朝出入荣[4] 。
江村独归处 [5] ,寂寞养残生 [6] 。

【解读】

严公,指严武。杜甫与武为世交,乾元元年(758),因同坐房琯党,严武被贬巴州刺史,杜甫被贬华州司功。二年底,杜甫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卜居浣花溪。严武后由巴州迁东川节度使。上元二年(761)底,合东、西川为一,命严武为剑南两川节度使兼成都尹。严武到成都,与杜甫过从甚密,待甫甚厚。宝应元年(762)四月,玄宗、肃宗相继去世,代宗即位,召严武还朝。七月,严武入朝,杜甫一直送他到绵州(今四川绵阳)北三十里之奉济驿,赠诗送别。因前已写有《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和《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故此题曰“重送”。四韵,即指律诗,两句一韵,四韵八句。

在杜甫广泛的交游中,关系最密切而又相处时间最久、倚依最重的,当推严武。现存杜诗,只是在题上或注中明确标明与严武有关的,就有三十五首,在杜甫赠友辈诗中是最多的。所以浦起龙说:“公所至落落难合,独于严有亲戚骨肉之爱。”(《读杜心解》卷四之一)从而断言:“严系知己中第一人。”(同上卷一之五)因此,对严武的去蜀还朝,杜甫感到依恋难舍和别后难忍的孤独和寂寞。黄生曰:“上半叙送别,已觉声嘶喉哽。下半说到别后情事,彼此悬绝,真欲放声大哭。送别诗至此,使人不忍再读。”(《杜诗详注》卷十一引)

【注释】
[1]“远送”句:严武远赴长安,故曰“远送”。此:指奉济驿。有此地一为别、后会难再期之感。方回曰:“此一句极酸楚。”(《瀛奎律髓》卷二十四)
[2]“青山”句:谓青山空复伤情,可见怅别易生悲也。
[3]列郡:指东、西川属邑。讴歌:吏民颂其政绩,如《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武)》诗中所写那样。惜:不愿其离去。
[4]三朝:指玄、肃、代三朝。出入荣:指入朝和外任都居高位。
[5]江村:指杜甫寓居的浣花草堂。
[6]寂寞:指严武去后的孤独无依。残生:犹言风烛残年。

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 [1] ,驻马别孤坟 [2] 。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3] 。
对棋陪谢傅 [4] ,把剑觅徐君[5] 。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6] 。

【解读】

房太尉,即房琯。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交,友情很深。房琯为人正直,有远谋。安史乱起,他从玄宗幸蜀,拜相。肃宗至德二载(757)五月,罢相。杜甫上疏力救,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救免。乾元元年(758),房琯贬邠州刺史,杜甫贬华州司功。后房琯改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刺史,宝应二年(763)四月,迁刑部尚书,拜特进,赴任途中,于八月四日(时已改元广德)病卒于阆州(今四川阆中)僧舍,赠太尉,故称“房太尉”。时杜甫送严武还朝至绵州(见上《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题解),适逢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不能回成都,遂流寓梓、阆间。房琯卒,杜甫闻丧往吊,九月二十二日,作《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甚沉痛。此诗为广德二年(764)春,严武重镇蜀、杜甫将赴成都前在阆州祭房琯墓所作。

杜甫与房琯的深厚友谊,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唐人李肇《国史补》卷下云:“宰相自张曲江之后,称房太尉、李梁公为重德。”杜甫认为,房琯受命于危难之际,远谋善断,有大臣体,深得众望,身系国家安危。所以对房琯的遭谗罢相,冒死上疏,据理力争。他虽因疏救房琯而被贬华州司功,从此离开了朝廷,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但他始终未悔。在漂泊西南的艰苦岁月里,仍时时不忘房琯,写到他的诗文就有七八篇。在《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中,对房琯的忠而遭贬深表愤慨:“高义沉埋,赤心荡析。贬官厌路,谗口到骨。”对自己的疏救无成深感愧耻:“伏奏无成,终身愧耻。”对房琯之死深致痛悼:“天柱既折,安仰翼戴。地维则绝,安放夹载。”在这首诗中,他表达的仍是这种沉痛愤慨的感情,只是更委婉含蓄罢了。开头两句,即伤己悼琯,徘徊悱恻,分三层写出苦境苦情:他乡为客,一可伤;又复行役,愈客愈远,二可伤;别后凄凉,孤坟寂寞,三可伤。二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涵蕴深长。这里有对房琯所受冷遇的控诉,也有对自己因疏救房琯而漂泊流离的不满。而两句所渲染的悲凉氛围则笼罩全篇,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三、四两句,极写哭墓之哀,抒发对亡友的深情厚谊,真切动人,催人泪下。五、六两句,以谢安比房琯,可见生有安国定邦之才;以季札比自己,死而不忘心契之谊。生前死后,始终不渝,足见志同道合,非比寻常。结尾二句,以“闻”、“见”参错成韵,谓别时不见送客之人,送客者唯有落花、啼莺而已,死后寂寞荒凉如此,不胜凄楚惆怅之至。“唯”字照应次句“孤”字,末联寂静凄清的气氛,与首联渲染的悲凉氛围融汇一体,深沉含蓄,余韵不尽,耐人寻味。赵星海曰:“此一诗,一身作客之难,朋友相与之情,而名宦生前死后之德诣凄凉,无一不见。他人千言不能尽,而公四十字括之,是称巨笔。”(《杜解传薪》卷三之五)

【注释】
[1]他乡:客居异乡,与故乡对。复行役:谓将由阆州去成都。行役:在外奔走。
[2]孤坟:指死后寂寞凄凉。即《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所云:“殓以素帛,付诸蓬蒿。身瘗万里,家无一毫。”
[3]“近泪”二句:谓泣泪之多,土为之湿;哀伤所感,云为之断。
[4]谢傅:指谢安,字安石,死赠太傅。《晋书•谢安传》载:安侄玄等淝水之战大败苻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此以谢安比房琯,忆二人生前相与之情。
[5]“把剑”句:《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春秋时,吴国季札出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此以季札自比,珍视死后不忘之谊。《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云:“抚坟日落,脱剑秋高。”亦此意。
[6]客:作者自谓。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3] ?天地一沙鸥 [4] 。

【解读】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病卒,杜甫失去依靠,遂于五月携家乘舟离成都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而抵云安(今重庆云阳)。此即舟行途中夜泊时所作。或谓大历三年(768)春,舟经湖北荆门时作;或谓大历五年,自衡州(今湖南衡阳)往潭州(今长沙)时作,可备一说。

这首五律,格律严整,结构井然,正如吴瞻泰所说:“前半旅夜之景,后半书怀。然‘独夜舟’三字,直贯后半;‘一沙鸥’三字,暗抱前半。”(《杜诗提要》卷九)诗人乘一叶孤舟,挈妇将雏,漂泊远游,那心情是很凄苦寂寞的。前四句写旅夜之景极有层次:一、二两句是就近而小者着笔,点明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连用“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旅夜独宿的情景,而且深细入微地传达出诗人孤寂悲凉的心情。三、四两句是就大而远者渲染,“星垂”、“野阔”、“月涌”、“江流”,处处都和前二句所写之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垂”、“阔”、“涌”、“流”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虽是写景,但又不是纯粹描写自然景物,作者独有的感受也隐寓其中了。后四句书怀,也写得跌宕起伏。五、六两句反言见意。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曾向玄宗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词感帝王尊”、“文章实致身”,后被任为左拾遗。而他的被罢左拾遗,是因为疏救房琯,触怒肃宗;他之所以退出严武幕府,是因为不堪束缚,与同僚意见不合。老病云云,不过是托辞罢了。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而以“岂”、“应”二虚字反言之,则愈见其悲愤抑郁之情。有志不获骋,飘泊江湖间,穷愁潦倒,竟何似也?直天地间一沙鸥耳!最后两句一问一答,即景自况,愈见苍凉悲郁。黄生说得好:“一沙鸥,何其渺!天地字,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杜诗说》卷五)“一沙鸥”又照应前“独”字,可见针线之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比喻、映衬、对比的艺术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增强了感人的力量。我们吟诵着这首诗,虽感凄苦,但不衰颓,总觉危苦中眼界阔大,穷促中胸怀旷远,这正是诗人人格的伟大之处。所以纪昀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五)

【注释】
[1]危樯(qiánɡ):高高的船桅杆。
[2]大江:指长江。
[3]飘飘:不定貌。
[4]沙鸥:一种水鸟,飞于江海之上,栖息沙洲。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 [1]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2] ,乾坤日夜浮 [3] 。
亲朋无一字 [4] ,老病有孤舟 [5] 。
戎马关山北 [6] ,凭轩涕泗流 [7] 。

【解读】

岳阳楼,唐岳州巴陵县城门西楼,相传原为三国吴时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遂在阅兵台旧址建楼,常邀集文人学士登楼赋诗,名始流传海内。但张说诗中仍称“西楼”,尚无岳阳楼之名,孟浩然诗也只说“波撼岳阳城”,至李白、杜甫,始以岳阳楼为题。今为湖南岳阳市西门城楼,濒临洞庭湖。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岁暮,登楼而作此诗。

杜甫的后半生,完全是在漂泊流离中度过的。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不到两年,又于大历三年正月中旬乘舟出三峡,经江陵,过公安,舟抵岳阳,已是岁尾。这一年,他又完全是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的一叶孤舟中度过的,年老多病,怎堪颠簸!今登上岳阳楼,放眼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自是感慨万千。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为名胜之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楼即“迁客”张说所建。故开头“昔闻”、“今上”一联,抚今追昔,正有无限感慨。次联极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壮观景象,语虽雄浑豪健,但亦寓家国身世之感在其间。吴楚分裂,乾坤震荡,这不就是当时唐王朝的形象写照吗?故下自怜身世,举目无亲,老病孤舟,忧怀国事,戎马关山,涕泗横流,正可谓泣尽继之以血,令人感叹嘘唏,不能自已。黄生评此诗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转落五六,身事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写大景妙在移不动,然徒能写景而不能见作者身份。譬如一幅大山水,不画人物,终难入格。”(《杜诗说》卷五)杜诗的可贵之处,即是景中有人在,诗中有人在,更有格在。这所谓“格”,正是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刘辰翁誉此诗“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集》卷十九)。胡应麟推为盛唐五言律第一(《诗薮•内编》卷四),王士禛赞为“千古绝唱”(卢坤五家评本《杜工部集》卷十八),实不为过。

【注释】
[1]洞庭水:即洞庭湖。
[2]坼(chè):分裂。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3]乾坤:指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4]字:指书信。
[5]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有孤舟:谓水上漂泊,只有以舟为家。
[6]戎马:指战争。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
[7]凭轩:倚楼上栏杆。涕泗:眼泪曰涕,鼻涕曰泗。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