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 [1] ,秋水日潺湲 [2] 。
倚杖柴门外 [3] ,临风听暮蝉 [4] 。
渡头余落日 [5] ,墟里上孤烟 [6] 。
复值接舆醉 [7] ,狂歌五柳前 [8] 。

【解读】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在辋川山谷(即今蓝田县南峣山山口)有别墅,中年以后隐居于此。《旧唐书•王维传》载:“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裴迪,诗人,时亦隐居于此,与王维往来甚密。秀才,对士子的泛称。裴迪时未仕,故称。详见卷七裴迪简介。

此诗写闲居幽趣,寄寓作者高洁的情怀。首联对仗,动静结合,写得寒山有意,秋水含情,毫无秋景的萧瑟。颈联以白描手法,摹绘村野晚景,宛然如画。人谓王维诗中有画,但尤妙在画中有人。在这幅潇闲淡远的秋晚暮景图中,活现着两个潇洒出尘的幽人。颔联写的是诗人的自画像,它统摄全篇,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鸣蝉之噪晚、秋水之潺湲,而寒山苍翠之色,渡头落日之影,炊烟袅袅之景,无不在其视野之内,而又无不带有诗人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是一位悠然自适、萧然出世的隐者,他和那位“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的陶渊明不是很像吗?所以末联即以五柳先生自比,任那位楚狂接舆式的道友裴迪乘醉狂歌于面前了。真可谓幽人幽景幽趣,千秋独步。

【注释】
[1]转:变换。
[2]潺(chán)湲(yuán):水缓流貌。
[3]倚杖:拄着手杖。
[4]临风:迎风。
[5]渡头:渡口。
[6]墟里:村落。此句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7]值:恰遇。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详见卷二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注[9]。此指裴迪。
[8]五柳: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详见卷四王维《老将行》注[10]。此自比陶渊明。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1]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2] ,王孙自可留 [3] 。

【解读】

秋暝,秋日傍晚。诗写山居秋晚之景,当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作。

诗写秋晚雨后山间景色,清新自然,明丽如画。中间两联,动静结合,以动显静,生机盎然。末联反用《楚辞》语意,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留恋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遂使全篇景物皆活,融为一体,苍松、清泉、翠竹、青莲所构成的高洁意境,顿时注入一种超尘绝俗的人格力量,令人神往。张谦宜所谓“写真境之神品”(《 絸斋诗谈》),当指此。

【注释】
[1]竹喧:指竹间传来浣纱女的笑语声。
[2]随意:有任凭意。春芳:春天生长的花草。歇:衰谢。
[3]“王孙”句:《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此句反用其意。

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 [1] ,车马去闲闲 [2] 。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 [3] ,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 [4] ,归来且闭关 [5] 。

【解读】

嵩山,为五岳之中岳,主峰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亦名嵩高山。《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河南府》:“嵩高山,在(登封)县北八里。亦名外方山。又云东曰太室,西曰少室,嵩高总名,即中岳也。山高二十里,周回一百三十里。”开元年间,王维曾寓居嵩山东溪。此诗当为其游宦东都洛阳归嵩山时作。

诗写倦游归来复得自然的闲适情趣,但总掩饰不住一丝落寞失意的心绪。川薄清幽,车马悠闲,流水暮禽,相伴而归,世既与我相违,脱尘网而谐自然,岂非适得其所哉?但目睹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总不免萧索动情,有些凄然。王维虽深慕渊明之高怀,第四句更是直用陶“飞鸟相与还”、“鸟倦飞而知还”诗意,但此时尚未达到陶渊明那样的思想境界,缺乏陶那种迷途知返、载欣载奔的狂喜。所以他归至嵩高之下,闭门谢客,不与世接,总带有无可奈何的味道。前人盛赞此诗“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者”(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非不求工,乃已雕已琢后还于朴,斧凿之痕俱化尔”(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十三),虽甚有理,但多偏重于文字技巧,浅尝辄止,尚未深求也。

【注释】
[1]长薄:即草泽地,草木丛生曰薄。
[2]闲闲:悠然自得貌。
[3]古渡:古渡口。
[4]迢递:高远貌。嵩高:《白虎通•巡狩篇》:“中央为嵩高者何?言其高大也。”
[5]闭关:关门。此句有杜门谢客意。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1] ,连山到海隅 [2]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3] 。
分野中峰变 [4] ,阴晴众壑殊[5] 。
欲投人处宿 [6] ,隔水问樵夫 [7] 。

【解读】

题一作《终南山行》。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此诗当为王维隐居辋川时作。

此诗极写终南山之峻伟雄奇景象,壮阔之中寓含细腻,可谓善写大景者。沈德潜曰:“‘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杜甫)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卷九)。而“白云”二句,精妙绝伦,逼真如画,写尽山间云雾变幻之状,故张谦宜谓:“看山得三昧,尽此十字中。”(《 絸斋诗谈》卷五)

【注释】
[1]太乙:又称太一、太白,为终南山主峰,此代指终南山。天都:天帝所居,此指天。近天都:极言其高。一说天都指帝都长安,亦通。
[2]海隅:海边,海角。
[3]霭(ǎi):云气。
[4]分野:古时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国相对应而划分隶属关系,就天文言,称分星;就地理言,称分野。中峰:即指终南山主峰太乙山。如山北为雍州,星属井、鬼;山南为梁州,星属翼、轸。以终南山主峰为划分的界限,极言山之广大。
[5]壑:山谷。殊:不同。千山万壑,千姿百态,千差万别,接受阳光的程度不同,因而阴晴顿殊。杜诗《望岳》写泰山“阴阳割昏晓”,亦此意,极言山之高大。
[6]人处:有人烟处。
[7]樵夫:打柴的人。

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 [1]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2]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3] ,渔歌入浦深。

【解读】

这是一首酬人之作。张少府,不详何人。少府,是县尉的别称,为九品小吏。此诗当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作。

首联二句,即把“万事不关心”的作者,与身居下僚、琐务缠身的张少府形成鲜明的对比。而颈联二句,则是对“万事不关心”闲适生活具体而形象的描绘。这种解带自适、弹琴自娱的生活,与那种簿书丛集、束带躬职的碌碌官场生涯,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情景相生,意境两谐,充分表现了王维的闲适情趣和生活理想。在他看来,松风有意,山月多情,这些无知之物,都是充满感情的,都是善解人意的。但是,我们如果据此而认为诗人已完全陶醉于这种物我一体的无差别境界之中了,那又未免误解了诗人的深心。首句“晚年惟好静”,一个“惟”字,即泄露了他那深隐的天机。“惟”者,只是也。只是晚年“好静”,那么中年呢?少年呢?原不是这个样子的。曾怀着满腔热血,写过《老将行》、《陇西行》、《出塞作》、《使至塞上》、《观猎》等诗篇的作者,何以会发出“万事不关心”的消极喟叹呢?颔联二句,正委婉含蓄地道出了诗人这一转变的原因所在。所谓“自顾无长策”,只不过是自谦之词罢了。实际上,不是我无长策,而是我之长策不能为世所用、有志不获骋,也就只好“返旧林”隐居了,这里显然是有着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牢骚在的。这里的“旧林”,即指其辋川别墅,而语出陶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王维的心,原是与陶相通的,他对这位五柳先生是颇为企慕的。陶彭泽的解官归里,王摩诘的奉佛隐居,为的都是保真守拙。所以当张少府问他“穷通理”时,他避而不答,而只云“渔歌入浦深”了。这种以不答答之的含蓄笔法,是隐藏着若干潜台词的。穷通出处是一篇大文章,非一语所能尽。如果侈谈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大道理,那又未免涉俗了,“高人王右丞”岂屑语此哉!结句五字,既是写景,又是寄意。这里的“渔歌”,实际上又暗用《楚辞•渔父》之意:“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孔 子 曰:“天 下 有 道 则 见, 无 道 则 隐。”(《论 语 • 泰 伯》) 所 以 王 逸 注 曰:“水清”句,“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句,“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楚辞补注》卷七)。“渔歌入浦深”,正如“松风吹解带”二句一样,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含蕴无穷的图画,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妙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张戒谓王维诗“词不迫切而味甚长”(《岁寒堂诗话》卷上),以之评此诗,可谓确当。有人推此诗为王维五律第一(李沂《唐诗援》),当不为过。

【注释】
[1]静:静修,指奉佛养性而言。
[2]空知:徒知,只知。旧林:指辋川别墅。
[3]穷:指失意、归隐。通:指得意、出仕。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1]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2] ,安禅制毒龙 [3] 。

【解读】

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潏、滈二水交汇处之香积村,是佛教净土宗门徒为纪念第二代祖师善导,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在其墓塔旁建造的寺院,宋改名开利寺,现已毀废。此诗当为王维在长安时作。一作王昌龄诗。

此诗极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但一笔不着寺之本身,而以周围景物烘托映衬之,最具淡远之神。开头以“不知”二字领起,突兀超忽,入山数里尚不知寺之所在,可见古寺之荒僻。下接以“无人径”、“何处钟”,实写古寺之幽深僻静,但生动传神,令人向往。五、六二句,更见练字之工,精妙绝伦。赵殿成曰:“‘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王右丞 集 笺 注》 卷 七) 张 岱 更 云:“‘泉 声’、‘危 石’、‘日 色’、‘青 松’, 皆 可 描 摩;而‘咽’字、‘冷’字,则绝难画出。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琅嬛文集》卷三《与包严介》)前七句看似纯然写景,但诗人“唯好静”的禅趣情思,却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深山古寺的幽深空寂,正是佛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末句“安禅制毒龙”揭出主旨,不仅说明佛法无边、佛力无穷,而且说明只有克服心中的欲念妄想,才能深悟禅理,领略恬淡宁静之幽趣。故吴北江曰:“幽微夐邈,最是王、孟得意神境。”(《唐宋诗举要》卷四)

【注释】
[1]咽:幽咽。孔稚圭《北山移文》:“石泉咽而下怆。”
[2]空:有宁静意。曲:曲折隐僻处。
[3]安禅:犹坐禅,坐而修禅之意,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制:制服,降服。毒龙:传说佛之前身为毒龙,众生受害,但受戒后忍受猎人剥皮、小虫噬身,以至身干命终,后卒成佛,详见《大智度论》卷十四。后以毒龙喻妄念。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1] 。
山中一夜雨 [2] ,树杪百重泉 [3] 。
汉女输橦布 [4] ,巴人讼芋田[5] 。
文翁翻教授 [6] ,不敢倚先贤 [7] 。

【解读】

梓州,天宝元年改为梓潼郡,乾元元年复为梓州,为东川节度使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使君,对州郡一级行政长官的美称,此指刺史。李使君,名履不详,或谓与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为同一人,非。杜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夏,时王维卒近一年。或疑即为梓州刺史李谦,俟考。

此为送人诗,因所送之人是到梓州,所以诗中句句皆切蜀中人事,最为可法。喻守真曰:“此诗首四句是悬想梓州山林之奇胜,是切地。同时颔联重复‘山’、‘树’二字,即是紧承起首‘千山’、‘万壑’而来。律诗中用重复字,此可为法。颈联特写‘汉女’、‘巴人’,是叙蜀中风俗,是切事。有此一联,就移不到别处去。结尾寻出文翁治蜀化民成俗,是切人,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极好的影戤。”(《唐诗三百首详析》)诗前四句写景,尤为精妙,起势陡绝,一气贯注,意境雄阔。王士禛赞其“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古夫于亭杂录》卷三)。沈德潜誉其“尤为龙跳虎卧之笔”(《说诗晬语》卷上),神俊无匹。相对而言,后四句显得气弱不接、浑成不足。

【注释】
[1]杜鹃:鸟名,即子规。相传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鸣声凄婉,故又名杜宇。“千山”句:诗写蜀地景物,故及杜鹃。
[2]一夜雨:一作“一半雨”。
[3]树杪(miǎo):树梢。百重:百道,百叠。
[4]汉女:即蜀女。嘉陵江,又称西汉水,境内梓潼水、涪水等流入,故云。输:纳税。橦(tónɡ):即木棉树。橦布:橦花织成的布。《文选•左思〈蜀都赋〉》:“布有橦华(同“花”)。”刘渊林注:“橦华者,树名橦,其花柔毳,可绩为布也。”作者《送李员外贤郎》诗亦云:“橦布作衣裳。”《元和郡县图志•剑南道•梓州》:“开元贡缕、绵、丝布:赋布、绢。”
[5]巴人:犹蜀人,巴即今重庆地区。讼:争讼,发生纠纷争执。芋田:种芋头之地。
[6]文翁:西汉时著名循吏,景帝末为蜀郡太守,仁爱百姓,重视教育,兴办学校,重用人才,结果使僻陋有蛮夷风的蜀地,教化大行。详见《汉书•循吏传》。翻:反复。教授:传授知识。
[7]不敢:赵殿成认为“当是‘敢不’之讹”,可从。倚:效法,依照。先贤:指文翁。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 [1] ,荆门九派通 [2]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3]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4] 。

【解读】

题一作《汉江临泛》。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嶓冢山,流经湖北,至武汉市汉阳入长江,为长江最大支流。此诗为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王维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时作。

前人称誉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诗足以当之。中二联尤为人激赏,方回曰:“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尤壮,足敌孟(浩然)、杜(甫)《岳阳》之作。”(《瀛奎律髓》卷一)二联一虚写,一实写,将汉江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意新理惬,风调秀雅,含蕴无限,最是神境。权德舆《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诗“远岫有无中,片帆风水上”即袭用王维诗,而欧阳修《朝中措》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更全用王维句,可见影响深远。

【注释】
[1]楚塞:指楚国地界。三湘:说法不一,或谓湘潭、湘乡、湘阴(或湘源),或指潇湘、蒸湘、沅湘,或指潇湘、资湘、沅湘,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一带。
[2]荆门:山名,详见李白《渡荆门送别》题解。《文选•郭璞〈江赋〉》:“虎牙嵥竖以屹崒,荆门阙竦而盘礴。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曰;“郡西溯江六十里,南岸有山,名曰荆门,北岸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楚之西塞也。”九派:九条支流,郭璞《江赋》:“流九派乎浔阳。”
[3]郡邑:指沿江的城市都邑。
[4]好风日:好风光。山翁:指山简。据《晋书•山简传》载:简镇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豪族习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 [1] ,晚家南山陲 [2] 。
兴来每独往 [3] ,胜事空自知 [4] 。
行到水穷处 [5]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6] ,谈笑无还期 [7] 。

【解读】

此诗《河岳英灵集》题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国秀集》作《初至山中》,当是王维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后初居终南别业时作,这时他实际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终南,即终南山。终南别业,一说即辋川别业。

此诗有人编入古诗,实为五律拗体。许印芳曰:“此诗全作拗体……惟次句既非律调,亦非拗调,乃古调也。盛唐人律诗,每用古调作起联,五、七律皆有。”(《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高步瀛说得好:“此等作律诗,读则体格极高,若在古诗则非其至者。齐、梁人诗,皆可以此意求之。”(《唐宋诗举要》卷四)此诗全以无心出之,兴来独往,胜事自知,兴之所至,纯任自然,信步水滨,水穷辄止,坐而看“云无心以出岫”,偶遇林叟,谈笑无厌时,乐而忘返,何等自由自在!信手写来,犹如行云流水,“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方回语)。之所以如此,盖以“颇好道”故也。心静则景适,意闲则物随,盎然禅趣,一片化机。《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五引《后湖集》云:“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此诗用语、意境和风格,都颇类陶诗,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者也。纪昀曰:“此种皆熔炼之至,渣滓俱融,涵养之熟,矜躁尽化,而后天机所到,自在流出,非可以摹拟而得者。”(《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

【注释】
[1]中岁:中年,时王维四十多岁。好道:指信奉佛教。
[2]南山:即终南山。陲:边。
[3]兴:兴致。
[4]胜事:赏心乐事。空:只。
[5]水穷处:水尽头。
[6]值:遇到。一作“见”。叟(sǒu):老人。
[7]无还期:不定还期。无:一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