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孟浩然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1] ,涵虚混太清 [2] 。
气蒸云梦泽 [3] ,波撼岳阳城 [4] 。
欲济无舟楫 [5] ,端居耻圣明 [6]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 。

【解读】

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又作《临洞庭》。张丞相,指张九龄。张九龄曾拜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以尚书右丞相贬荆州长史。是年秋,孟浩然游洞庭湖,作诗赠张九龄以吐心曲。一说张丞相为张说,张说开元四年由中书令贬岳州刺史。

纪昀曰:“此襄阳求荐之作。……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瀛奎律髓汇评》卷一)此论近是,但未深求。前半写洞庭湖浩瀚无际,水天一色,汹涌澎湃,气势雄伟,“蒸”字、“撼”字,力重万钧,尤为警绝。这是写景,但那气蒸波撼的磅礴景象,不就是“怀鸿鹄志”(《浩然弟竹亭》)而不见用的孟浩然不平静心情的形象写照吗?所以他对景生情,发出“欲济无舟楫”的慨叹。士生“圣明”之世,理当“富且贵”,岂能久守贫贱耶?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等人为忘形之交,孟赴长安求仕时屡有酬唱,交情颇深。今张九龄遭权相李林甫排挤而被贬荆州长史,使他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故人南来,惧仕途险恶。但他济世之心未泯,希翼故人援引之意未绝,“垂钓”、“羡鱼”云云,暗用姜太公垂钓渭滨而遇文王被重用事,已隐微表露了他求仕不得的心迹。沈德潜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唐诗别裁集》卷九)可谓知言。前人但赏前四句写景之壮阔高浑,雄压千古,而对诗人心事浩茫弥洞庭的隐衷未予深探,甚或妄谓“上截过壮,下截不称”,“居然蛇足,无复深味”(毛先舒《诗辩坻》卷三)。瞽人说诗,不屑辩矣。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诗云:“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可谓此诗注脚。“垂钓”、“调鼎”,原是盛唐士子处世的两手。孟浩然的深沉哀叹正在于:洞庭浩渺堪垂钓,只是未获调鼎时。此诗向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并传千古,同耀诗坛。方回曰:“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曰:“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毬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再加上宋代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岳阳楼与洞庭湖,遂因之名垂千古而不朽矣!

【注释】
[1]平:指湖水涨满而与岸齐。
[2]涵:包含。虚:元虚,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混:混一。太清:天空。《文选•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而高麾,回曜灵于太清。”刘渊林注:“太清,谓天也。”
[3][6]气蒸:水气蒸腾。云梦泽:古泽薮名。一说本二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一说云梦实为一泽。其遗址约在今湖南益阳、湘阴以北,湖北江陵、安陆以南,武汉市以西地区,洞庭湖即在其内。
[4]撼:一作“动”。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孟浩然洞庭诗有‘波撼岳阳城’,盖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漱啮城岸,岸常倾颓。”
[5]济:渡。楫(jí):船桨。《尚书•说命上》:殷高宗立傅说为相,命之曰:“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张衡《应间》曰:“学非所用,术有所仰,故临川将济,而舟楫不存焉。”孟浩然《洞庭湖寄阎九防》:“迟尔为舟楫,相将济巨川。”
[6]端居:犹独处、闲居,此指隐居。圣明:犹言太平盛世。《论语•泰伯》:“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为此句所本。
[7]坐:因,乃。垂钓:垂竿钓鱼。垂钓者:喻出仕者。《楚辞•哀时命》:“下垂钓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徒有:空有。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遇士无礼,不可以得贤。”“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汉书•董仲舒传》亦云:“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二句喻己欲仕而不能。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1]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2]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3] ,天寒梦泽深[4]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5] 。

【解读】

诗题一作《与诸子登岘首》。岘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襄州》:“岘山,在(襄阳)县东南九里。山东临汉水,古今大路。”诸子,指同登的诸位朋友。子,对男子的敬称。诗当为隐居襄阳时,与友人同登岘山作。

此诗借登临而发吊古伤今之思,写来全不费力,语淡情深,意趣清远,颇含哲理,耐人寻味。刘辰翁曰:“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复不能及。”又曰:“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境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唐诗品汇》卷六十引)张谦宜则曰:上四“流水对法,一气滚出,遂为最上乘。意到气足,自然浑成,逐句摹拟不得”(《 絸斋诗谈》卷五)。

【注释】
[1]代谢:新陈交替变化。《淮南子•兵略训》:“轮转而无穷,象日月之运行,若春秋有代谢,若日月有昼夜,终而复始,明而复晦。”
[2]胜迹:名胜古迹,即指下羊公碑。
[3]鱼梁:洲名。《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沔水:即汉水。
[4]梦泽:即云梦泽。见上《临洞庭上张丞相》诗注[6]。
[5]羊公碑:晋羊祜镇襄阳,颇受百姓爱戴,祜死,襄阳人在岘山为之立碑纪念。《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羊祜卒后,“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宴梅道士山房

林卧愁春尽 [1] ,搴帷览物华 [2] 。
忽逢青鸟使 [3] ,邀入赤松家 [4] 。
金灶初开火 [5] ,仙桃正发花 [6] 。
童颜若可驻 [7] ,何惜醉流霞 [8] 。

【解读】

诗题一作《清明日宴梅道士房》。梅道士,与孟浩然往来颇密,集中有好几首诗写到他。《梅道士水亭》云:“名流即道流”,“高论莫能酬”,可见其人不凡。诗当作于隐居襄阳时。

诗写梅道士邀饮过程,抒发隐逸情趣。因是道士邀隐士,故满纸充满仙气。但连用“青鸟”、“赤松”、“金灶”、“仙桃”、“流霞”等仙道语,使人有堆砌之感。

【注释】
[1]林卧:高卧林下,犹言隐居。
[2]搴(qiān)帷:揭起帷帐。一作“开轩”。物华:美好的景物。
[3]青鸟:神话传说为西王母使者,见《汉武故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此指梅道士所派小使。
[4]赤松:仙人赤松子,传说为神农时雨师。《汉书•张良传》:“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此借指梅道士。
[5]金灶:道士炼丹的炉灶。一作“丹灶”。江淹《别赋》:“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
[6]仙桃:神话传说西王母曾以玉盘盛仙桃送给汉武帝,称“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见《汉武帝内传》。
[7]童颜:年轻容颜。句谓青春不老。
[8]流霞:传说中仙酒名。《论衡•道虚篇》云:河东蒲坂项曼都好道学仙,弃家三年而返,自述仙界生活,“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杯,每饭一杯,数月不饥”。

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 [1] ,南山归敝庐 [2] 。
不才明主弃 [3] ,多病故人疏 [4] 。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5] 。
永怀愁不寐 [6] ,松月夜窗虚 [7] 。

【解读】

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728)赴京应举,落第还乡,诗当作于这年岁暮。南山,指故乡襄阳岘山。浩然园庐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故曰“归南山”。《河岳英灵集》诗题即作《归故园作》。或作《岁暮归终南山》,又作《归终南山》,均误。浩然诗中常提到南山,如《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云:“樵牧南山近,林闾北郭赊。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可证南山是指故园而非终南山。

诗写落第后痛苦而愤懑的情绪,但措词委婉,不咎人过,反而自谴,使人读来分明感到一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时不我待的焦虑,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态。关于孟浩然落第归山的原因,《唐摭言》卷十一云:“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唐玄宗)幸维所,浩然错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卧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闻之怃然曰:‘朕未尝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此说颇为流行,历代诗话多所引用,且被载入正史。然实不足信。但“不才明主弃”云云,玄宗读到肯定是不会高兴的,而孟浩然对玄宗的不满,也是隐然可见的。顾嗣立《寒厅诗话》云:“己苍先生尝诵孟襄阳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云:‘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说得是颇俏皮而精到的。

【注释】
[1]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是大臣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的地方。《汉书•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颜师古注:“未央殿虽南向,而尚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后通称帝王宫禁为北阙,此代指朝廷。休上书:不要上书奏事。
[2]敝庐:对自己家园的谦称。《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犹有先人之敝庐在。”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3]不才:犹无才,系自称谦词。明主:英明的君主,对皇帝的颂词。
[4]疏:疏远。
[5]青阳:指春天。《尔雅•释天》:“春为青阳。”郭璞注:“气清而温阳。”岁除:岁尽。冬去春来,逼迫旧岁除去,故曰“逼岁除”。
[6]不寐:睡不着。
[7]虚:空彻透明。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1]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2] ,青山郭外斜 [3] 。
开轩面场圃 [4] ,把酒话桑麻[5] 。
待到重阳日 [6] ,还来就菊花 [7] 。

【解读】

过,过访。孟浩然隐居故园,时与野老田父相往还。此诗即写他应邀到老朋友田庄作客的乐事。

这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最能代表孟诗的风格:清淡自然,从容自在,亲切有味。首联叙故人盛情邀请,交代过访之由。颔联写故人田庄优美景色,赏心悦目。颈联叙饮宴畅谈,亲密无间。尾联预订重过之期,情深意长。通篇叙事,句句口语,句句自然,率然天成,毫无雕琢造作之迹。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而浓,浅而深,绝类陶诗,臻于妙境,遂成绝唱。

【注释】
[1]具:置办。黍:黄米。鸡黍:指农家待客的饭菜。语出《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2]合:环绕。
[3]郭外:即庄外。
[4]轩:指屋窗。一作“筵”。场圃:《诗经•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毛传:“春夏为圃,秋冬为场。”郑玄笺:“场圃同地。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后世才分开,打谷者曰场,种菜者曰圃。
[5]把酒:把盏饮酒。桑麻:指农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7]“还来”句:古时风俗,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

秦中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 [1] ,三径苦无资 [2] 。
北土非吾愿 [3] ,东林怀我师 [4] 。
黄金燃桂尽 [5] ,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6] 。

【解读】

诗题一作《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即关中,此指长安。远上人:生平不详,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诗当作于是年秋。一作崔国辅诗。

此诗直抒胸臆,表露了落第后的失意和困居长安的苦况。“三径苦无资”,则表现了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情。仕非吾愿,况仕又无成,居长安实大不易。隐虽所欲,又苦于无资。《宋书•陶潜传》载渊明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遂出为彭泽令。虽违本怀,亦是不得已耳。杜甫《赠李白》云:“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隐居山林也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枵腹隐居,那滋味也是不好受的。这种出处仕隐的矛盾,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孟浩然正是将这种苦闷倾吐给他的方外友,由此亦可见出诗人的率真。

【注释】
[1]一丘:常与一壑连用,丘指山,壑指谷,一丘一壑,常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亦用作隐遁的代称。《汉书•叙传》:“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归隐乡里,荆棘塞门,于舍中辟三径,唯与知交过从。事见《三辅决录•逃名》。后用以代指隐者家园。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句自叹苦无归隐之资。
[3]北土:指秦中。句谓赴京应举,本非己愿。
[4]东林:即东林寺,在江西庐山,晋僧慧远创建。因远上人与其同名,故云。非谓远上人居庐山东林寺。
[5]“黄金”句:《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又《楚策三》:苏秦对楚王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句谓旅况艰困,秦中难留。
[6]凉风: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但:只。益:增。二句谓秋风起,寒蝉鸣,有思归意。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1] 。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2] ,维扬忆旧游 [3] 。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4] 。

【解读】

桐庐,在今浙江省。浙江北源新安江出安徽黄山,东南流至建德,与南源兰溪会合,东北流经桐庐县境,称桐庐江,亦称桐江。广陵,即今江苏扬州。旧游,旧友。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长安应举落第后,岁暮还乡。家居数月,十七年,又离乡赴洛阳,再自洛经扬州入越游历。《自洛之越》诗云:“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广陵别薛八》诗云:“士有不得志,栖栖吴楚间。”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秋。

诗分两截,上半写宿桐庐江之景,下半叙寄广陵旧游之意,中以“一孤舟”、“非吾土”相绾合。正因“非吾土”,故触景益增孤寂之感。上半之景,全是从沧江月夜中“一孤舟”来的。日暮山深中猿啼唤愁,夜来沧江里急流惊心。风吹木叶纷纷下,扰人情思;月光如水照孤舟,引人乡愁。前人谓上四句“二十字可作十五六层,而一气贯注,无斧凿痕迹”(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诗极写客游之孤,抒发思乡怀友之情。这种凄恻的感情,自然也夹杂着应举落第的失落感。

【注释】
[1]沧江:指桐庐江水呈暗绿色。
[2]建德:今属浙江,唐为睦州州治,故址在今建德市梅城镇,地处新安江与兰溪会流处。非吾土:非己之故乡。孟浩然为湖北襄阳人,故云。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3]维扬:扬州的别称。《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惟:通“维”。
[4]海西头:扬州位于东海之西,故云。隋炀帝《泛龙舟》:“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 [1] ,朝朝空自归 [2] 。
欲寻芳草去 [3] ,惜与故人违 [4] 。
当路谁相假 [5] ,知音世所稀 [6] 。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7] 。

【解读】

此诗与《岁暮归南山》同时作,是孟浩然开元十六年(728)落第归乡时留赠王维的。诗题一作《留别王侍御维》,又作《留别王侍郎维》,皆非。王维于开元末始任殿中侍御史,又未任侍郎职,“侍御”、“侍郎”,均系后人妄加。

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早春在长安应举落第,直到岁暮才回到故园,逗留长安半年多,又献赋上书以求汲引,但终无结果。困守长安期间,他失意落魄,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一、三两联,正是这种奔波无成、寂寞无聊的生动写照。于是他想到归隐,但又难与故人违。他和王维交情颇深,志趣相投,欲别不忍,于是赠诗倾吐自己的抑郁愤懑之情。次联“欲”、“惜”二字正表现了他的矛盾心情,犹豫徘徊,不忍遽去。但无情的现实,还是迫使他最后做出了回乡隐居的决定。虽然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但在当时情势下,不失为正确的抉择。其同时所作的《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云:“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岁暮归南山》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表达的都是这种仕而不能则归隐的情绪。

【注释】
[1]寂寂:冷落寂寞。竟何待:究竟等待什么,意犹无所待。
[2]朝朝:犹日日。
[3]芳草:香草,比喻高洁的情操,此指隐逸。
[4]故人:指王维。违:分离。
[5]当路:当权者。《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当路于齐。”朱熹注:“当路,居要地 也。”假:借,引申为帮助、援引之意。
[6]知音:用伯牙、钟子期知音事,前屡见。
[7]寂寞:一作“索寞”。掩:关上。扉:门。二句谓隐居不仕,即陶渊明“守拙归园田”意。

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1] 。
我家襄水曲 [2] ,遥隔楚云端 [3] 。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4] 。
迷津欲有问 [5] ,平海夕漫漫 [6] 。

【解读】

诗题一作《早寒江上有怀》,一作《江上思归》。揣诗意,当是作者东游吴越时作。

此诗反映了孟浩然应举落第后失意迷惘的心境。他东游吴越,原是为了排遣抑郁忧愤,但归隐与求仕的矛盾并没有解决。秋寒木落,北风呼啸,鸿雁南飞,引起他的乡思。但故乡远隔云水,可望而不可及。五、六两句,极写羁旅之苦,而“尽”字、“孤”字,尤为凄绝。在孤独苦闷中,他感到惘然,找不到出路。孔子为施展抱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他让弟子子路向长沮、桀溺打听渡口,而这两位隐士并不正面回答他,却嘲讽孔子汲汲于求仕的作为,天下滔滔,谁能改变?还不如像他们那样避世隐居的好。但积极入世的孔子并不同意他们的看法。这种入世与出世两种绝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是很难并存的,因此需要作出选择。像王维那样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当然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孟浩然没有那种条件,做不到。孔子尚能向长沮、桀溺问津,孟浩然亦“欲有问”,求人指点迷津,但向谁问呢?平海漫漫,无处问津。这正表现了他的彷徨苦闷、孤独无依。

【注释】
[1]木落:树叶飘落。雁南渡:北雁南飞。二句化用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2]襄水:汉水流经襄阳的一段。襄水曲:即襄水边。《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襄州》:“襄阳县……在襄水之阳,故以为名。”
[3]楚云端:襄阳古属楚地,故云。
[4]孤帆:一作“归帆”。天际:天边。
[5]津:渡口。迷津:犹迷途。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云:“桃源无处是,游子正迷津。”此暗用孔子让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事,见《论语•微子》。
[6]平海:谓江水平阔。漫漫:广阔无际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