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中山(今河北定州),出生在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十一年,授太子校书。后入杜佑幕任掌书记,调渭南县主簿,入朝为监察御史。“永贞革新”,他是王叔文集团的核心人物,任屯田员外郎。革新失败,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奉召回朝,旋因玄都观诗得罪权贵,出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前后度过了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活。入朝历主客、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又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直到开成元年(836),方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因称“刘宾客”。后迁秘书监分司,加检校礼部尚书,世又称“刘尚书”。两《唐书》有传。刘禹锡奋发有为,立志改革,虽屡遭贬谪而不改初衷,身处逆境而不肯屈服,历任地方官而多有惠政。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并称“刘柳”。又是唐代文人词的主要作者,更是杰出的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精练含蓄,骨力豪劲,韵味隽永,富有哲理,并注意向民歌学习,清新自然,脍炙人口,流传颇广。现存诗八百余首,有《刘梦得文集》行世。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 [1] ,千秋尚凛然 [2] 。
势分三足鼎 [3] ,业复五铢钱 [4] 。
得相能开国 [5] ,生儿不象贤 [6] 。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7] 。

【解读】

蜀先主,即三国蜀汉先主刘备。先主庙,即白帝庙,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传说原祀公孙述(汉末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后改祀刘备。今庙内正殿明良殿仍有刘备塑像。此诗作于长庆二年至四年(822—824)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期间。

此为咏史名篇。前四盛赞刘备以盖世英才创千秋伟业,力成三国鼎足之势,志复汉室一统江山,倾慕之情溢于言表。后四慨叹继不得人,后主不肖,招致亡国之恨,痛惜之意流于笔端。全诗用事不露痕迹,对仗精当工整,句句精拔,字字确切,骨力豪劲,气格遒健,意在言外,垂戒无穷,深得咏庙怀古之三昧。许印芳曰:“凡祠庙坟墓等题,总宜从人着笔,不可纠缠祠墓。……人是本题正位,宜用重笔发挥,乃合体裁。如此诗全说先主,于庙字无一语道及,而起结皆扣住庙字。起语是从庙貌看出,结语则以魏宫对照蜀庙也。”(《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八)作者通过先主、后主的盛衰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古今兴亡的历史教训:国之盛衰兴亡,关健在得人。人主圣则国盛国兴,人主昏则国衰国亡。李唐中叶,国力日衰,朝政日昏。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集团,立志革新,重振盛唐雄风。但“永贞革新”失败,革新派人士连遭贬黜,刘禹锡在荒远之地度过了二十年的贬谪生活。宪宗末年,“信用非人,不终其业,而身罹不测之祸”(《新唐书•宪宗本纪赞》)。穆宗昏庸无能,在位不久,享年不永。“自是而后,唐衰矣”!贞观、开元之治,已成历史陈迹。治乱兴亡,“在人而已,匪降自天”。刘禹锡要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发人深省的道理。吊古实含伤今之意,岂徒为咏史者哉!

【注释】
[1]地:一作“下”。英雄:指刘备。《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曹操谓刘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2]千秋:犹千载。凛然:令人肃然起敬的样子。
[3]三足鼎:谓蜀、魏、吴三国鼎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 可与泰山共相终始。”
[4]五铢钱:原注:“汉末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铸五铢钱,王莽篡汉废止不用,东汉光武帝又从马援奏请重铸,天下称便。公孙述割据四川,自立为帝。“是时,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百姓货币不行。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好事者窃言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后汉书•公孙述传》)。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己任,故曰“业复五铢钱”。
[5]“得相”句:谓刘备有丞相诸葛亮辅佐,君臣相得,开创蜀汉基业。刘备尝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杜甫《蜀相》云:“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儿:指刘备之子后主刘禅,小字阿斗。象贤:效法先人好榜样。《仪礼•士冠礼》:“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郑玄注:“象:法也。”刘禅庸懦无能,偏信小人,不守父业,卒致亡国,故曰“不象贤”。
[7]蜀故伎:蜀汉原有的伎乐。魏宫:三国曹魏之宫殿,在洛阳。蜀亡,后主刘禅降魏,举家迁至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司马文王(魏太尉司马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二句悲后主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