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杜荀鹤


【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行十五,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未仕前,曾隐居九华山、庐山多年,足迹遍及浙、闽、赣、湘等地。大顺二年(891),中进士。后为宣州节度使从事。天祐元年(904),朱温表荐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因疾旬日而卒。两《唐书》无传,传见《旧五代史》与《十国春秋》。杜荀鹤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专攻近体,无一篇古体。语言浅近通俗,明白晓畅,但亦被人讥为“鄙俚近俗”。存诗三百余首,有《杜荀鹤文集》传世。

春宫怨

早被婵娟误 [1] ,欲妆临镜慵 [2] 。
承恩不在貌 [3] ,教妾若为容 [4] 。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5] 。

【解读】

此诗为杜荀鹤自编《唐风集》压卷之作。欧阳修《六一诗话》认为周朴诗,实误。

此是宫怨诗,但通篇不着一“怨”字,却句句是怨。宫女原是以貌美被选入宫的,但现在却被美貌所误,以至懒得打扮了。首联“误”字、“慵”字已深露怨意。而“早”字说明入宫已久,深闭宫中,年长色衰,徒误青春,积怨深矣,可见一字不轻下。颔联点明被误原因,貌美入宫,但今“承恩不在貌”,何以承恩?言外之意,发人深思。陈鸿《长恨歌传》说杨贵妃专宠云:“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原来是在宠不在貌。既不在貌,又教妾如何打扮呢?何以邀宠?自非善良正直者所能办到也。怨更进一层。颈联宕开一笔,不写人而写景,而妙在绘景,意在写人。暖风骀荡,丽日高照,鸟鸣啾啾,纵情欢唱,繁花似锦,蓓蕾竞放,春意盎然,一派生机。以幽闭深宫之人,耳闻目睹如此大好春光,真如杜丽娘游园惊梦一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此情此景,岂是一个“慵”字所能包括得了的!以乐景写哀,备见其哀,真是怨至极矣!前人云:“杜荀鹤诗,鄙俚近俗,惟《宫词》(即《春宫怨》)为唐第一。……故谚云:‘杜诗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是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引《幕府燕闲录》)意在斯乎?末联由颈联的自然之景,引渡到越溪的自由天地,用西施的故事影射宫女入宫前后的命运,以往日的自由欢乐反衬今日的孤寂愁苦,使人更加同情宫女的遭遇。作者用西施事,撇去浣纱这一情节,而采用芙蓉这一意象,寓意很深。芙蓉就是宫女的象征,昔日这朵含苞欲放的芙蓉花,今日怎样?“相忆”字妙。忆,往也;今,不堪回首矣。何焯曰:“入宫见妒,岂苦与采莲者之无猜乎?落句怨之甚也。”(《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一)纪昀曰:“结句妙,于对面落笔,便有多少微婉。”(同上)但细审诗意,似不只是代宫女写怨。“承恩不在貌”,这在压抑和扼杀人才的封建社会,具有普遍而典型的意义,足以使一切正直的怀才不遇者读后感泣。故黄生曰:“此感士不遇之作也。”(《唐诗摘抄》)周咏棠曰:“点破世情,鬼当夜哭。”(《唐贤小三昧续集》)

【注释】
[1]婵娟:姿容美好貌。误:贻误,耽误。
[2]妆:梳妆打扮。慵:懒。
[3]承恩:指受君王宠幸。
[4]若为容:怎样打扮。
[5]越溪:指若耶溪,在浙江绍兴,相传为西施浣纱之溪。王维《西施咏》:“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芙蓉:荷花。